第八品進一步闡述第七品的內容,因爲釋迦佛講經說法是步步破你的疑團,讓你從這個疑團當中解脫出來,不是身體解脫出來,是心解脫出來。不要再迷我前面所說的話。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啊,你是如何認爲的哪?如果一個人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不是特別多呀?
大家想一想,叁個大千世界七寶也是遍虛空了,但那也是有數量有盡頭的,有盡頭的還是屬于生滅法、有爲法。
布施分叁種:第一種是財物布施,第二種是法布施,第叁種是無畏布施。沒有修法的人是用財和物,修法的人布施是用法布施。還有一種人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別人在驚恐之中,你去給予安慰。其中法布施爲最殊勝。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須菩提說,是啊,非常非常多啊,世尊。爲什麼呀?世尊下面就告訴他,那是福德,並不是福德性啊。
他用七寶來布施,從我們凡夫來說,福德也可以說福報,他的福報是非常非常大的,用我們的眼光和語言來說那是無窮盡了,幾個劫可能都不會窮的。但對于宇宙虛空來說,對于佛來說,用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這樣的福德還是有盡數的,是有爲法、是無常法,是生滅法。
什麼叫福德性呢?福德性就是你悟出來法無我、人無我,從我們清淨的法性上、自我本性上來說就叫福德性。
福德性就是他覺悟了,他智慧開開了的時候,那他的財富是有多少?是整個虛空界啊。就像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似的,一旦智慧完全打開,是福慧俱足啊。福德和智慧已經圓滿俱足了,圓滿俱足就可以和虛空等同了,永遠取不完,那真是永遠取不完了。
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可以用的完,但這個福德性是永遠用不完啊。
只有你的智慧完全打開,你的福報也會隨著你的智慧增加。因爲你知道去度人,把無常法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別人去修行去培養自己的善根,培養自己的智慧。那麼你的心就會清淨下來,就不會躁亂,不會有那麼多妄想。身邊的是非、黑白,就會慢慢的離你遠去。
你用自己得來的點點滴滴的智慧,給別人講如何去修行、如何去看經、如何去拜佛的這個過程,就在培養福德。福德也培養了,智慧也打開了,終歸有一天你的花骨朵就會開。花骨朵開的時候,你也就真正覺悟了。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所以我說那只不過是一個很多的福德,是叁界內的有爲的福德,而不是福德性。
能所俱滅,心行處滅,才能培養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踐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能是六根,所是六根之塵。如果根塵交加,煩惱就起,叁千大千世界又開始紛飛,十八層地獄也要出來,這都是心有能有所,能所造成的。
所以說我們大家修行,首先要把能所心消滅,能所心也就是妄想心,妄想心真的修沒了,什麼話都不用說,我根本都不用講,講了都屬于廢話,不講剛好,在心爲宗,出口爲教。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假如有人在此經中,天天讀誦《金剛經》或者自己能悟一句四句偈子的意思,給人家講解這部《金剛經》,你的福德比前面用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還要多啊。
前面你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去布施,還不如我去給人講解一句四句偈子的福德大。這個講解《金剛經》的福德大的不得了,一輩子都用不光。這個一輩子不是人間的幾十年一輩子,那是泡沫一晃就過。這一輩子是佛的一輩子,是覺悟後的一輩子,是無有時間絕的。
這個一輩子就是一真法界啊。“輩”字上面一個非,底下一個車,車爲乘。大乘無爲法是非法,只有一真法界的法才叫真法,才叫大法,才叫一輩。只有佛才能在一真法界裏一輩子不出來。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從字面上講,此經就是《金剛經》;從密意上講,此經爲徑、爲道路,是通天的道路。我們的修行的道路就爲徑。
《金剛經》是一切之精,是經中之精,叁藏十二部之精。大家的智慧打開之後,這個經字,它的味道就多了,味道就大了。現在給你們把伏筆先埋下,自己先考慮這個經字。
知道爲什麼嗎?須菩提啊。釋迦佛真的是苦口婆心的,一切諸佛也是叁世諸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他們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都是從此經流出的。無上正等正覺法,也是釋迦佛假按的一個名稱來讓你明白的,還有一個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一個法你要修。如果釋迦佛不假立名字,大家就像無頭的蒼蠅一樣,不知道從何著手。
這裏有個故事,以前有個禅師收了一個徒弟,這個禅師從年輕到老看了一輩子經文,足不出戶二十載,就在禅房裏看書,叁藏十二部基本上快背下來了,還沒有理出個頭緒來,每天琢磨佛說的西來意是什麼?佛心佛性如何開發?他沒心思教他這個徒弟,就打發這小徒弟外出去參法。
小徒弟出去了十年,參了很多的高僧大德開悟了,回來之後,看見他的師父還是每天忙忙碌碌翻閱經典,查找資料。他也心疼啊,但有個規矩,徒弟不能教師父,這也是一大障礙啊。小和尚有智慧,就在尋找機會,突然有一天中午,他看到師父的窗戶上有一只蒼蠅,撲愣撲愣往窗戶紙上撞。他一看有了,這下可以說師父了,一語雙關的說:這個蒼蠅,放著大門你不走,你非得往那紙堆裏鑽,紙堆裏難道就有佛性嗎?
他自言自語的在那兒說。師父一聽這個話,突然之間開悟,是啊,鑽到死,也是開不了悟,是我老和尚執著呀,還不如我這徒弟,慚愧慚愧,轉身拿了一個大鐵桶,把他所有的經文一炬火焚燒了。
他從文字裏解脫出來了,佛性顯現,才不執著于文字,一把火全燒掉。我們可不要燒經文啊,沒開悟、沒有見到佛性,經文是燒不得的。誰要是見到本來了,可以燒,開悟了就可以燒。
這個故事,可以讓大家從自己的心念上去考慮,你真正從心念上去考慮的時候,你也就明白了,不執著于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離開文字,我們沒有什麼依據依靠,在我們沒開悟之前,文字還要有。但是我們不能被文字所束縛,這個時候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真正的法。粘連文字,就會死在文字當中。只有從文字裏頭活出來的人才是覺者,死在裏頭了就叫木乃伊了。
大家學佛一定要從自心去考慮,自心去體驗。只有體驗到自己的心,才明白什麼叫妙有真空。要從心上下功夫,用功方寸內,回歸諸佛國。你不用心就回不去啊。妙用在心,只有我們體用結合,才能生起妙花。妙花又是什麼花?是心花怒放,還是心字。心花怒放是什麼概念?叁花聚頂啊。這層次一個比一個高。
大家可能一下子不一定能聽得懂,因爲這裏層次不一樣。大家修到那一步的時候,自然知道我今天所說的話。真空妙有的時候,也就是妙力無窮、妙樂無窮。你真正妙樂無窮的時候,也就證得了真正的無爲法,智慧無邊了。
無邊的智慧即爲般若,般若波羅蜜法是爲大法,是爲真法,是爲佛法。肯定有人說,那其它的法不是佛法了嗎?其它法也是佛法啊,都是佛法。如果用分別心去分別佛法,也是不了解自心啊。
只有我們在二六時中覺照自己這顆凡心的時候,所證悟出來的一定和佛證悟的是一樣的,都是般若法。
一切諸佛證得了般若法都是從哪兒來的哪?都是從此經出。前面給你們埋了一個伏筆,現在再接著給你們講,此經就是《金剛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金剛心經》,都是以心爲主體來修行。這個《金剛心經》就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對應了,觀自在菩薩了,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時候就轉到《心經》上去看。
對不對自己去修證,修證對了再來說話,不對就不要說。醋是酸的,你不喝永遠不知道是酸的。飛機是飛在天上的,你不坐永遠不知道飛機的滋味,所以說一切要自己去體證。只有自己體證出來,才有發言權。
萬行能寫出一本書來,因爲那是他的心路啊,是心裏修煉過來的路簡稱爲心路,是他證悟出來的。無證無得,不求證,就是妄說了。
我給大家講的是自己體征過來的,和叁藏十二部每部經都能扣上,就看你有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所有的叁藏十二部都能和《金剛經》和《心經》扣上。很多人說不相信,不相信你自己去琢磨,自己去看,真正看明白了,文字一概燒掉,書不用看了。沒開悟可不要去燒啊,我都不敢燒,除非證到阿羅漢果。
一說阿羅漢果,再給你們講個故事,有一個和尚聽說南方的禅非常盛行,覺得直指人心、見心成佛都是荒謬之言,應該都依照戒定慧叁學而修行,哪來的直指人心成佛呀。說不相信,得去看看。他背著自己的書籍和自己撰寫的文章就到南方嶺南來了,快到嶺南的時候,自己也餓了,走到一個在賣炊餅的老太太面前。
賣炊餅的老太太就說:師父,從哪兒來啊。這位禅師說完就打聽,聽說南方有禅宗,見心成佛,直指人心,我不相信。老太太就問:《金剛經》讀過吧,那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如何得啊?這一句話就問暈了。老太太說,你既然回答不上來,這個餅子就不賣給你了,到別處去吧。
這個和尚背著包低頭就走啊,說自己連一個老太太都不如,問了一句話自己都答不上來,慚愧啊慚愧。他從這個時候才明白,一個老太太學佛都學得這麼好,看樣南方真的是有覺者啊。
然後他背著行李就到了南方馬祖那裏去學習,最後成了中國很有名的一個大禅師,他就是龍記禅師。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剛經》裏面很多句子,從文字相來看是很矛盾的,肯定一句話又否定一句話,但從真正的法義上看一點都不矛盾。
緊接著佛進一步破除須菩提的疑惑,須菩提啊,所謂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
《金剛經講解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