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大家晚上好!大家在家的把香點上,沒在家的就心香九柱,隨我一起祈請金剛法會諸佛菩薩到我們的道場“天堂之旅”,來加持我們。
祈請金剛法會一切諸佛菩薩!
祈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祈請西方教主南無阿彌陀佛!
祈請東方教主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唵。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南無叁滿多。母馱喃(tuó nán)。唵。度噜度噜。地尾薩婆诃。
唵。誐誐曩(ě ě nǎnɡ)。叁婆瓦。韈(wà)日喇斛( lā h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奉請青除災金剛。奉請辟毒金剛。奉請黃隨求金剛。奉請白淨水金剛。
奉請赤聲火金剛。奉請定持災金剛。奉請紫賢金剛。奉請大神金剛。
奉請金剛眷菩薩 奉請金剛索菩薩。奉請金剛愛菩薩。奉請金剛語菩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九品的題目是:一相無相。一相,沒有第二相。只有一真法界的相才叫一相,一相是虛空相,虛空肯定是沒有相的,所有叫無相。其它九界裏都有相。一個是從果位上來說的。一個是從因地上講。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釋迦佛又一次諄諄囑咐須菩提,你認爲須陀洹有得須陀洹果的心念嗎?須菩提言,沒有呀,世尊,就是沒有得果的心態了。
“須陀洹”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叫逆流,逆流就是逆流而上的意思。有句話:順則生,逆則死。修行是逆流,逆流而上才能回歸本來。順流,就是隨順我們的性流,生命能量就要一直往下墮落。
須陀洹果位就是阿羅漢初果。當證到阿羅漢初果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喉舌身感覺不到外界的信息了,這個時候才能叫作逆流了。逆生死之流,不染六塵。
當一個人修到阿羅漢初果的時候,已經六塵不染,心裏頭清清亮亮,這個時候粗煩惱沒有了,但還有微細的煩惱,是在心靈深處往世的很多業習還沒有完全排除幹淨。只是他形體上的六塵已經不染著了,比如說,穿衣不挂一縷絲,吃飯未咬破一粒米,這種狀態就是初果。
能證到初果的人,不會在地獄、畜生、阿修羅中輪回了,他投生最低是個人。因爲只有人修的最快。
到了須陀洹果位,法執已經破了,得無相之法。外面沒有我相,也沒有法相。這個時候他心無染著,已經具有無得果的心態,得果與不得果跟我沒有關系了,只管自己入定往上修,逆生死之流往回走。
【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一直到這兒已經證明,修行不能有得果之心。如果你有得果之心就不叫初果,也不叫修行了。用有求之心,去修有求之果,是得不到道果的,只能是凡夫果。用無求之心去修行,得來的果才是真正的道果。
入流,不是入的我們凡夫流。凡夫流是入不得的,一入就進入了生死大海。入的是聖流。四果羅漢也叫聖人,但和佛比起來只能稱爲賢,對凡夫來說就稱爲聖。他入的是聖流,是入的將來要入佛果的這種流,這種流就爲聖流。
入了聖流之後,就離開了粗重身體的業習煩惱,他就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沾染和染汙,就不會爲了人間的吃喝玩樂而去心跳,被它們而牽著鼻子走。這個時候他才叫真正的須陀洹,所以說真正的入流了,入了初果。
到了這種境界的人,他的心不會被果而牽住,心中沒有得初果的想法,也沒有入流與不入流的想法。一旦有得果的想法,就叫不入流。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翻譯成中文是一往來,他達到了二果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也沒有得與沒得斯陀含果的心態,也沒有一往來的概念。
禅定功夫能達到初果的時候,隨之副産品小神通也出來了。如果二禅你進去又出來了,你的神通跟張保勝、張宏保等大氣功師沒什麼區別。只要你能入二果羅漢果位的時候,你的神通就是那麼大,而且有可能還比他們大。如果你的心不粘連,心不被境界所幹擾,你比他們的神通還要大,因爲他們心有所求了。
證到一往來已經舍棄叁界一切束縛了,就是不會被這叁界內的東西所束縛,你來去自在了,叁界以內的業結習氣基本上已經幹幹淨淨,所以說才叫斯陀含。
什麼叫一往來?他入禅定之後還得到四禅天上四禅八定,還得有這麼一個過程,然後再回到人間做一次羅漢,這叫一往來。天上人間這麼一個來回叫一往來。這個時候他再修成四果羅漢圓滿的時候,他就再也不會來受生了,因爲他以往的那些業習已經盡了,就不會再跑到這個地方受這些煩惱和痛苦了。
大乘的二果羅漢,是目觀諸淨,這個目是慧目,應該說是慧眼了,慧眼看叁界內諸多的境界,他的心就是只有一去一來,他不會再有第二念,他只是就這一念,我再來一次就完事。
小乘法門還有一個身體要再證。所以大乘的果位和小乘的果位,從境界上是不一樣的。大乘主要是在心裏頭,在心念上。小乘,往往是在身體上。
大家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從哪兒入手,從哪兒開門,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不明白,大家修行起來就非常累。如果修了幾年沒有什麼音訊,就會生煩惱,就會說這佛法是假的,這經文是假的,世界上任何一個法都是假的。那什麼是真的呢?這時候正好碰見一個魔說的東西,比如碰上lihongzhi的魔說,這個魔說就是從李自己內心所創造出來的一個亂八七糟的法門,是從李內心裏發出來的這麼一種呐喊,說自己的東西是正的,其它的都是邪的。如果進入了魔說,會瘋瘋癫癫,非常可憐。
修行是以修心爲主,心是我們智慧之門、智慧之根、智慧之母。如果這個心一旦偏離軌道,那所有的正法都是邪法了。如果我們的心正,可以把邪法變成正法,去教化那些魔、鬼。
前念和後念,前念是妄想,後念是清淨。前念把這個妄想止住,後念即爲清淨,這也是天臺宗的止觀法門。止住前念的妄念,後念自然就會清淨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離開了以往證果之前那些諸念,那些諸念都是妄念,我們就得到了一往來,就是以後再也不會下來了,這個時候才能叫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阿那含”翻譯成中文叫不來,不來就是他已經離開了人間所有的欲望,不會再有欲望了,是真正的出離者,他完完全全的離開了叁界之內所有的欲望,他不會再來受生,也不會再來享福。
很多人說阿羅漢很好修啊,其實在我眼裏太難修了,證得了初果,神通非常好了。小來小去的預言、小來小去的病啊,都能預知與治療了。但你要證到阿羅漢叁果的時候,大家可以用我們的笨思想來想一想了,二果已經是大氣功師了,叁果可以說成是活佛了,活著的修行者簡稱爲活佛。
在雞足山的時候,經常有西雙版納的、泰國的阿羅漢過來,因爲他們已經證到了叁果往上。因爲跟他們鬥法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有點螳螂擋車呀,我的舉心動念,人家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就不清楚人家想要幹什麼,所以說我很慚愧,後來就不敢和人家鬥了,連念頭都不敢生起了。
跟這些真正證悟過來的修行人在一起的時候,千萬不要有什麼壞念頭想起來,最好有請問的念頭,啓請的念頭,讓他們多給加持的念頭,這樣就比較好。
我那時候很狂,說老子自己慢慢修,不用你們加持,這下糟糕了。人家就把我這個念頭抓住之後,來跟我握手。這一握手就了不得了,我的手心燙的要死。這是他們內心之中生發出來的最原始的那股神力,物理上叫能量。所以說證得果的這幫阿羅漢確實厲害。
我很想去西雙版納,他們那裏有一個大師父讓我去西雙版納,我說我很想去,但是現在沒空。他說我的禅修的還是可以,但最好還是上他們那裏來參訪一下。我一聽這句話就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呀,得好好跟人家學吆。
能證到阿那含這個地步的人,我絕對向你磕頭啊。諸位善男善女們,這話絕不會是假話,凡夫身和出家身沒什麼區別。如果說有區別,是在事相上,穿著袈裟叫和尚。其實不是,真正的出家,是說身心一切出家,出的不是我們凡夫家,是叁界這個家。
出凡夫家是因爲想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更好的修行,所以才有僧團或者什麼什麼教。只要他真正想要去修行,不論在凡間還是在山裏都是一樣的。
在世間修行,如果你的心真的能平穩、平靜下來,你修的反而比在山上還要快。因爲你還要面對很多的衆生,需要給他講解…
《金剛經講解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