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第一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沒來舍衛國之前,由他的徒弟舍利弗來到舍衛國,在祗太子的後花園劃了塊地,由“給孤獨”布施建造了這個講法的經堂。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人俱】大,不一定是他的歲數大,是因他受的戒臘大,受戒十年往上才能稱爲大,哪怕你十八歲受了戒,現在叁十八歲,也稱爲大。八十歲剛剛受完戒,沒有達到十年,也不能稱爲大,這個在印度是非常森嚴的。

  大比丘衆,就是說很多受戒十年往上的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有舍利弗帶來的二百人,有大迦葉帶來的一千人,加起來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具體還有五個人,是跟釋迦佛當初一起修行的五個跟班,也就是陳僑如他們。

  “比丘”翻譯成中文又叫“破賊”,色聲香味觸法是六賊,眼耳鼻舌身意爲六門,破賊就是防止六賊進入六門形成十八界。

  “如是我聞”還包含六種成就,我給大家再具體的講一下:

  第一:信成就。信是敲門磚,不信,就是讀了多少經文都不會成就。相信經文是阿難親自聽釋迦佛所說的真實法義,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第二:聞成就。信了之後來看釋迦佛的經典,咱們現在離佛已經遠了,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離佛沒有遠,聽聞佛真實不虛的話語,而得成就是爲聞成就。

  第叁:時成就。每一部經文都有它的時間。這裏是釋迦佛講法的時間。

  第四:主成就。是講法的人,

  第五:處成就。就是講法的地方,

  第六:衆成就。聽法的人。

  這裏的“如是我聞”就具備了六種成就,“一時”爲時間;講法的人是釋迦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這爲地方;聽法的人是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人們相信並聽聞釋迦佛的開示。

  大家在讀經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如是我聞”含義,這裏釋迦佛用意深遠啊。

  【爾時世尊。食時】這個時候,釋迦佛要吃飯了。在釋迦佛活著的時候戒律非常嚴 ,早晨一頓,中午一頓,過午不食。這些比丘不像現在中國的寺廟,都是在寺廟裏自己來做飯。那時候釋迦佛不讓殺生,不讓動火,因爲動火就有生靈死亡,燒水水裏就有蟲子,燒的那些樹幹樹枝也是有情的。所有的一切人間的作息釋迦佛都不讓做,只能是乞食。

  【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釋迦佛穿好叁衣。這個和漢地的和尚穿的不一樣,他們穿得像現在的藏族喇嘛一樣,穿戴好叁衣,叁衣是五衣、七衣、大衣,大衣爲主衣,就是現在大和尚所披的那個主衣。釋迦佛端著缽來到舍衛大城裏面去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到城裏去要飯。這個乞食和民間要飯的又不一樣。同樣是要飯,但要飯的結果和方式都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呢?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民間要飯的叫叫花子,你給好的他就祝福你,你不給他,他馬上就會罵你。

  修行的比丘也是要飯的,他們是按佛所說挨家乞食,只能托缽依次乞七家,給多給少都要拿著,給好給壞都要端著,不給就不拿,沒有什麼怨言,也沒有什麼驚喜。不會因爲你給他好的就樂了,給他壞的就要罵你,因爲他知道是在給衆生種福田。

  佛要他們挨家要七家,不能挑富家,不要窮家。要夠你就吃,要不夠你就餓著,七家都不給,那你今天就沒有飯吃。要夠七家之後還至本處,就是回到住的地方——祗樹給孤獨園。

  托缽,我們在西雙版納的時候也是做過的,從路上赤著腳走過的時候,善男信女把飯往大缽裏倒的時候,還唱著聖歌,非常殊勝的。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fū鋪開)座而坐】飯吃完之後,洗刷完缽,整理疊整齊衣服,又把腳洗幹淨,因爲印度天非常熱,他們都是光著腳。所以又把腳也洗得幹幹淨淨的。之後把座位上的墊子打開,端坐其上。

  裏裏外外的事情都處理好,身心也就清淨了。衣服疊好放好,吃飯的碗刷好,腳洗幹淨,把座位收拾平整打開自己的座墊,心裏沒有什麼牽挂,也就安心打坐了。

  從這裏我們看到佛是一個很平凡的心態,把每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圓滿,這樣心裏才沒有牽挂。我們學佛也應該這樣,把自己的事情都處理好,心才能踏實的來修行啊。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從這兒須菩提和釋迦佛開始了一問一答。

  【時長老須菩提。】須菩提爲什麼叫長老呢?因爲須菩提德高望衆,解空第一又是年齡較大的。須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解空,是釋迦佛的十大徒弟之一,他的神通也是非常大的。

  此時長老須菩提看見釋迦佛坐在法座之後,在這時候感覺到比丘當中有人想問事情,就像文殊師利似的,別人心中想的什麼問題她都知道,然後她代這個人來問佛。

  每一部經都是因有人心中有問題,然後又有一個人能發覺這個問題來請問佛,就這麼一問一答才叫契經,每一次釋迦佛講經都是有個緣起,有人來問,他來答。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雖然短短的幾個字,但是裏面分了好幾層,在很多經典裏大家都能看到,不管是觀音也好,文殊師利也好,還是須菩提也好,舍利弗也好,他們都會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經的前面都有這樣的話。這是一種禮節,有五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須菩提即從座起,就是在大衆中站了起來。當時大家都是在蒲團上坐著。他在自己的座子上站立起來。

  第二個步驟:端正衣服,站起來之後還得把自己的衣服整理一下,端正自己的儀容。印度比較熱,現在的喇嘛右肩也是露的,偏袒右肩。

  第叁個步驟:右膝著地,用右膝蓋單跪下來。

  第四個步驟:合掌恭敬,雙手合十,瞻仰尊顔,目不斜視。

  第五個步驟:一心恭敬。

  五個步驟都落在最後一點:一心恭敬上。只有心恭敬了,才能真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那個時候請問的心是非常虔誠、恭敬,讓世尊來給他開示,因爲他已經知道衆比丘當中有人想問世尊一些問題,所以他就代他們向世尊請問法。

  【希有世尊。】“希有”簡單的說有叁種意義:

  第一個希有:釋迦佛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個太子,他本可以成爲一個最偉大的金輪聖王,以他的智慧和能力是可以做到的,但他舍棄了國王的位子,也就是說舍棄轉輪聖王的位子。

  第二個希有:身長丈六,這個丈六和中國古時候的尺寸有點相像,丈六按現在來分析,可能會達到一米九往上、兩米二之內。他的面容紫磨金容,在很多佛像上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說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的身體,是身長丈六,紫磨金容,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叁界內沒有誰能跟他相比的。

  第叁個希有:性能(佛性、法性、本性)含吐八萬四千種法,叁身俱圓滿:法身、報身、化身已經圓滿無礙。性能的性,就是他的佛性、法性、本性可以建立萬法了。

  須菩提恭敬的問,希有世尊啊,這是他發自內心的真話,因爲那時候的佛在他們的眼裏是智慧無比、能量無比,沒有人能超過他,所以稱他爲希有、無上士、佛、世尊。佛有十個名稱,大家讀經的時候都可以看到。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如來就是真如本性本來俱足,本來就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叫做如來。

  爲什麼要用善念護念?就是讓我們把六根關閉,把向外張馳的心念關閉,用如來的智慧(金剛智慧)把我們的凡心清淨下來,把我們的六根清淨下來,這個就是真實的善護念諸菩薩。

  這裏的諸菩薩可以理解成是自性衆生,是自己的本來(佛性、大靈)來教化自己的自性衆生,是用正知正見來囑咐自性衆生。

  從外在來講,就是佛非常慈悲啊,時時在教導著我們,雖然離我們二千五百多年,但因爲他的經文還在,他的精神還在,所以我們在每次讀經的時候,只要用自己的真心去讀,就會知道釋迦佛並沒有走,的的確確還在我們的身邊。

  這個“善”不是善惡對立的善,是自性清淨、沒有分別的善,是本性的外化。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世尊是指釋迦佛。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什麼人都能用這個名稱,最起碼是修行人。就跟你皈依之後可以稱你爲居士一樣,沒皈依就不能稱爲居士是一個道理的。沒修行的人又不懂佛法的人,是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的。

  這裏是指那些守五戒修十善的男人女人。心內斂,心坦蕩,心平坦、心正定的修行人,心光明走大道,所往無礙,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所以說善男子善女人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資格,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叫“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是否是用善護念善咐囑來讓心安住,來降伏自己浮躁的心哪?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說話了,善哉善哉。善哉善哉翻譯成中文,是很好很好或者說是的是的意思。

  須菩提呀,是的,是的,正像你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那樣來降伏自己的心,來讓自己的心安住在本位啊。

  不管大家讀什麼經典,只要你真正用心去讀的時候,你修出來的層次,和你解出來的這個層次是對應的。比如說,小學一年級讀不了小學五年級的課,小學五年級的人就能講一年級的課,小學五年級的人又講不了初中的課程。所以說每個人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是不一樣的,不要說這個法師講的好,那個法師講的不好。講的好與不好,咱們都不去講別人所講過的經。拾人牙慧就沒有意思了,要講自己修證過來的話,哪怕錯了,也是你自己的。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你現在要洗耳恭聽啊,要用心去聽,這個心並不是凡夫心、肉團心、後天的心,是用你先天本靈,本來圓滿俱足清淨的,不增不減的那顆心來聽。

  當爲汝說,是我爲你說的意思。這個“你”,也可以說你們,往小裏說是須菩提。這是佛常常用的一種語言方式,他並不只是給須菩提一個人說話、講法。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剛才已經說了,在釋迦佛活著的時候,就是指的那些跟他修行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

  外道的都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因爲他們不明了佛法的真谛。他們最高境界就達到叁十叁層天,天人的福報。既然說是天人的福報,肯定有人要問,中國的道呢?道的有爲法最高也是叁十叁層天。

  道的無爲法和佛法是不二的,老子有句話:道法自然。佛法也是自然的。所以說佛道是一家,是不二法門。你只有入了這個不二法門,才是進入玄妙之門。

  何爲玄妙之門?大家有機會翻翻《道德經》第一篇“衆妙之門”,你才能知道釋迦佛和老子講的都是一個東西。他倆都是從天文、地理、人以及生活當中的各個細節上來講述,《金剛經》是五千言,《道德經》也是五千言,我研究這兩部經已經非常久了。

  真正修道與修佛法達到心空寂、我法二執破除了的時候,你就可以超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果你心有余悸,有我慢的心,再高明的佛法放在你身邊,也出不了叁十叁層天,也出不了叁界外,成不了祖,也做不了佛。

  善男子善女人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何把心歇住,如何降伏你那顆狂躁的心。我要爲你們詳細的說這個問題了,你們要仔細聽啦。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唯然,是輕聲答應,世尊啊,我們非常願意很快樂的來聽您的開示。

  如何閉住六根,歇掉六根六塵往外攀緣的心,降伏狂躁的心?就是善護念善付囑,那麼如何能善護念善付囑哪?我們明天再講啊。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兒。下面我們一起來回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回向給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及無情。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附解答問題:

  1、什麼叫次第?

  答:次第就是一家接著一家,連要七家爲次第,就是不能間斷爲次第。因爲在印度的時候,次第去要飯的時候就是一家接著一家,不能說要完這家,隔著十家又要第二家,這是不行的,就是一家挨著一家這麼去要飯。

  2、怎樣學佛,讀經書嗎?

  答:學佛一般都是先從讀經文開始,比如讀一些短的經文,《金剛經》比較短,《阿彌陀經》比較短,還有《八大人覺經》《藥師經》《心經》比較短,你可以先找一些短的經文看一下,天天看。然後有機緣,你可以買一些慧律法師、淨空法師的碟子來看一下,他們翻譯的經文是非常好的。

  3、雲何降伏其心?

  答:這裏只是提出問題,真正解答是在後邊。你要是讀過《金剛經》的話應該知道,他後面是會告訴你如何做的,方法也教了。第二品只是提出問題了,用善護念善付囑來降伏其心,“其心”是妄念的心、浮躁的心、波動的心。那麼具體如何能善護念善付囑?今後會一點點的來講,因爲《金剛經》有叁十二品(叁十二分)。

  4、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再簡單一點就是覺悟的心,正確的心。也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志)、正業、正語、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金剛經講解 第一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