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或做事情的時候,一定會往深裏走。這個深就是密意,不懂密意,就不懂深淺,懂得密意就懂得深淺。
《金剛經》和《心經》是一部經,《金剛經》是《心經》的展開說,《心經》是《金剛經》的縮影說,《心經》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金剛經》是文殊法門,展開說就是文殊法門,讓我們明白更多的智慧,進入文殊智慧海裏頭。
爲什麼說是文殊智慧海?因爲文殊在密宗、在印度最原始教派裏,他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代表的是智慧無量,是最光明的,所以說入了大日如來法,也就是說入了文殊法門。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知道爲什麼嗎?須菩提。一個修行的菩薩如果心中有了四相的時候,肯定就是凡夫,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是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心是空空的,這個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有!是有而不生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果生四相,就是凡夫。
沒有四個相的時候,心中也不會生起念頭,這叫無念法門、無相法門。禅宗是無念無相無住,最根本的就是兩個字:無心。有心則生四相。無心什麼相都沒有,也就是心空空之處,才能有萬法。
如果只達到空,這只能說是羅漢果位。若達到空空之處的時候,才能進入八地菩薩往上的果位,或者直接就是佛位,就看每個人的智慧,因爲智慧有大有小。
心中沒有四相、空空之處的時候,才能稱爲菩薩,才能證得涅槃之果,才能住在涅槃之果上。有些人說釋迦佛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只是相對而說,因爲他還要來來去去。爲什麼來來去去?釋迦佛本身就沒有離開過我們,老子本身就沒有離開過我們身邊,所以說叫來來去去,他不住涅槃的是報身、化身,不是他的法身。法身是住在涅槃上的,是清淨無爲的,是如如不動的。報身和化身是隨機而現、隨機而來。
有四相就不叫菩薩,無四相的人就叫菩薩。不管你是張叁,還是李四,只要你修行,哪怕你不修佛教,而是修基督的、修清真的、修瑜珈的、修道家的,只要真正做到了心中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時候,就可以稱爲是菩薩。
菩薩並不一定非得說是修佛教的才可以稱爲菩薩。菩薩只是一個名詞。修行不管是修哪一門哪一派的,真的達到心空空之處的時候,沒有我、人、衆、壽相的時候,就是菩薩,因爲心中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了,肯定是沒有我。首先是沒有我,才可以放下人衆壽叁個相。四相沒有了,人我是非就沒有了,長短黑白就沒有了。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爲什麼是這個樣子呢?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有法者,心中肯定是有爲法,是苦集滅道的法,或者比苦集滅道法還要低的法。比如說民間的巫術或者術數,都屬于有法,有法(有爲法)屬于小法。前面也說了,如果執著于小法,那肯定還是凡夫,是凡夫就有四個相。有四相的人,是發不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根本就不會發起這種大乘的心願。
只有實無有法,就是心中真的沒有小法的那種概念,這時候才能發出無上正等正覺大乘心願、無上心願。發無上心願的人,肯定是人我等法都沒有了,心空空如也,煩惱妄想相對都沒有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啊,你是如何認爲的呢?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這個如來是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是我以前在燃燈佛那裏,是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這個“有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只有心中無法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沒有法可得。如果您真的是有法可得了,就得不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這個話就是,如果心中存有任何得法的心態的時候,是得不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的。只有心中空空的時候,發大乘心願無上心願的時候,才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果。
須菩提接著就說,如果按照我理解佛所說的話,釋迦佛在燃燈佛那裏沒有得到一個法,哪怕一點點也沒有得到。心中沒有執著任何法,所以說才能稱無有法得。只有無有得法的心,才能真正證得無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
接著佛就說,就是呀,就是呀,就是深得我義,深得我義,你明白宇宙法了,或者說明白大道了。
如是如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須菩提啊,你善解我義啊!就是須菩提,明白了釋迦佛說的密意,現在已經完全了得。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這個時候,釋迦佛就對須菩提說,假如我真的有法得,我就證不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正因爲我釋迦佛心中沒有執著任何法,我才能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啊,如果有得法的心態,就是說如果我釋迦佛執著于有爲與無爲的法相的時候,我就得不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燃燈佛不會給我授記的,說我將來要做佛的。
正因爲我沒有執著任何法,是以空空之心去證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所以燃燈佛與我授記了。我真正達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燃燈佛才與我授記。這個就相當于禅宗的以心印心法門,只有達到了和祖師是一個心態的時候,沒有法可得的時候,燃燈佛才開始給我授記。
【做是言。汝于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燃燈佛說我在未來某某時候可以做佛,佛號爲釋迦牟尼。是什麼原因呢?接著佛繼續開示。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就是本來就應該這樣的,本來就是宇宙的實實在在的真理。現在只能說從科學角度上去理解,從佛法上很難明白什麼叫實實在在的諸法如義,就是本來就是這樣的規律。如果執著法了,也就無法了達如來的妙義。只有心達到空空寂靜的時候,才能證得無上的、最高的、最大至尊的果位,所以說,燃燈佛才給我授了記,說我在某某某時候,將得做佛。
從這部《金剛經》就能明白,我們中國的禅宗以心印心是什麼個態度。這已經明確告訴,只有心中空空,而不是一個空,是兩個空,才是真正的空,是無爲之空。
只有達到無爲之空的時候,才能證得自己的實相。證得實相之後,會順著宇宙的運行規律而行走,行走的時候就叫如去如來。實相本身就是不動的,也不是不動。就像太極圖,並沒有看到它真正的動,但它是在動。就跟太陽一樣,天天在那兒挂著,大家都看不到它在動,但它是動的。
如來之義就是說,原本宇宙運行規律就是這樣的。如果心中執著了法,心中就有了障礙了,也就不會順行宇宙規律而走,不順宇宙規律而走就不叫如來,就不叫做諸法如義了。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不能住呀!
禅宗的兩部經:一部是《楞伽經》,一部是《金剛經》。基本上能看明白、能理解這兩部經裏面的密意的人,就是佛。其他的法門修菩薩、修羅漢都是要次第而修,沒有真正切入心裏頭去行走。
《金剛經》是直指心性,《楞伽經》更是見性成佛的,看到自己的本來,就成爲佛了,但是不能叫佛。叫佛是西方的語言,中國的語言是大聖人、是無極無量天尊、是光明覺悟者。
佛是覺悟者,但覺悟者之間還是有微妙的區別的,因爲能量是有區別的。大日如來是佛,釋迦牟尼也是佛,東方藥師佛也是佛,但是我們以大日如來爲最高、最大,大日如來的能量是無比的,其他的佛都是從他身上幻化出來的。幻化出來的佛也叫佛,但是能量就有區別。彌勒佛也叫佛,是未來佛,現在不是佛,因爲他也是授了記的,現在只能稱爲菩薩,或者一生補處菩薩。
聖人也有大有小。釋迦牟尼佛和老子爲大聖人,孔子爲小聖人,羅漢爲聖人,菩薩也爲聖人,同樣是聖人,果位是不一樣的。
《金剛經》能看明白了,心中也就沒有兩邊的說法了,因爲《金剛經》說的是圓滿的法,圓通的法,法法圓滿,法法皆通,所以說叫萬法歸一,都歸于本位,本位爲一爲零。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從這一段我們就更加明了,如果執著法,心有法相,也就落了下道了。這裏佛又深入的開示:須菩提啊!實無有法,真正心裏沒有執著任何法,根本就沒有得法的心態,有爲和無爲法都不執著的時候,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啊!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指的是釋迦佛,密意上講是大家的本來面目(法身),法身爲如來,指的是心性。如果我們的心性真正能達到了無有法所得心態的時候,就可以當下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果的時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于是中無實無虛”的狀態。于是中,什麼中?我們的心中。從表面上講,就是我們的心性。從密意密法上講,是我們的中脈。無實無虛就是我們的中脈。
中脈,用醫學儀器是查不出來的,是在脊髓裏頭,還是在脊髓外面,還是在我們人體的正中間呢?它是飄忽不定,無實無虛的,沒有實實在在的讓我們看到的影子,又不是真的沒有,有又看不清。大到無邊,整個虛空就是中脈,小到針尖也不容,針尖那麼細的東西都插不進去。
從修法上講,就是修中脈。中脈不通,上不能通天,下不能入地。孫悟空說過一句話: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五行指的是什麼?心、肝、脾、肺、腎,即色受想行識是爲五蘊。五蘊空,可渡一切苦厄,是爲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往深裏行就是文殊法門。人,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指的就是這條中脈,這是從密法上講。從心性上講,我們的心…
《《金剛經》釋義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