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做是言。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做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既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究竟无我。从这个标题能体验到,释迦佛的这部《金刚经》是成佛的经典,跟其它的经典有所不同。《妙法莲华经》是直接成佛的。《金刚经》是让你成佛,又让你知道如何修行,这里包含了色法、息法、心法,三法都得了都明了的人,看完这部《金刚经》就已经入佛位了。并不是说马上就死掉,去坐那个佛位,是因为明白了这部经,明白了里面的修行方法,然后明白了心法、息法。
息法是呼吸,如何和宇宙去沟通,从头到尾我讲的都是沟通宇宙能量。谁能把宇宙的能量沟通好了,就能达到佛位(涅槃位)。沟通不到的,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这只说明文字般若可以了。
学大乘佛法,第一个般若就是文字般若,通过看经文能明白释迦佛所说的是什么。第二个般若是观照般若,明白文字般若之后,还要把修法和息法配合起来。把修法和息法结合为一的时候,就起到了观照作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觉照。
通过觉照,来反观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真的平稳,是不是真的空寂了。这个空寂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没有头脑的人才叫没有。哪怕是傻子也会有思维,只是他的思维是乱的。大脑和心之间是一条线,中间的路途有个坑,人的基因就会变化,变化的时候神经就会错乱,神经一错乱,那种很稳定的有一定方向旋转的线粒体思维就会曲折,就会成为疯子或者成为傻子,心中是有东西的,但是散乱的。
修行就是让自己的思维像电流一样,是定向而流,没有通电的时候是散乱的。
究竟无我第十七品,佛直接就告诉我们,如何能达到究竟无我。这个究竟是清净的意思,或者说原本就应该这样的。原本我们人的心性,就应该是无我这种状态的,是究竟涅槃的,是一念清净心的,不是后天的东西。
后天的东西分两层意义来说:一是后天的色声香味触法六贼起到了作用,入了眼耳鼻舌身意六门,才有现在的山河大地,才有了五光十色的三千大千世界。二是后天的思维参与了太多太多,我们的妄念就有三千,贪嗔痴各占一千,加起来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果大家都处在一心清净的境界里,就是究竟无我,也就没有了后天的东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这个尔时,就是刚好释迦佛讲完前面那个问题的时候,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又开始祈请释迦佛,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的时候,应该如何安住他们那颗心,如何降伏他们那颗心?这是须菩提又一次来提问释迦佛。
在前面他已经提问了这个问题,到了第十七品的时候,他又有点颠倒了。因为释迦佛讲的法是无上大法,而不是苦集灭道小法,所以说他又有些颠倒,又重复的来问这个问题。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真的是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应该生如是心,这“如是心”就是本来如是的清净心,本来就应该生那种清净而且能正定下来的心。
一旦心能正定,我们就会出现智慧。智慧一旦打开,般若实相就能看到。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度了谁了,在凡夫角度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的上师、我们的师父、我们的老师、某一位大德,说出这样的话是完全百分之百对的。因为站在凡夫的角度,我们需要一个人带领。
如果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说,没有谁度谁,只有自己度自己。如果这个话暂时搞不懂,没关系,明白《金刚经》就会懂了。
须菩提再问,如果释迦佛灭度五百年后,真的有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的时候,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因为凡夫都是在妄想河流之中轮回的,那么应该如何让我们那颗清净心依靠什么法能住留在本位上?又依照什么法来降伏自己那颗浮躁心呢?
前面释迦佛已经讲了,要依照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降伏其心,来驻扎在自己的本位。
但是须菩提到第十七品又有些颠倒,虽然须菩提已经是阿罗汉解空第一了,但他还没有证到,也就是他的修为或者说他真正的道行没有到四果罗汉的地步,所以他只是解空第一,就是从文字上已经明了了释迦佛所说的话。
释迦佛就告诉他,首先要修行,要发一个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心,才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所以说后来释迦佛让阿罗汉都舍小取大,舍掉小乘佛法苦集灭道小法,向大乘法去靠拢。大乘法首先要发大的心愿,大的心愿就是度脱一切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正等正觉的心,才可以没有妄想妄念,才是真正的慈悲。
释迦佛又告诉他,如果真的发了这种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他应该生如是心。“如是心”就是那种大的心愿,大的心量。有大的心愿和大的心量的时候,才能做大的事情,所以说要生这样的心,叫如是心。
小乘罗汉没有度脱众生的心,释迦佛后来讲了二十多年的经,就是在讲大乘佛法,让这些罗汉都舍小取大。如果真的生了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就应该灭度一切众生的心时,这个“我”包含两个,一个指的是释迦佛,另一个指的是众生心里的我,要从两方面去讲这个心这个“我”字。
从释迦佛的“我”来说,就是释迦佛,灭度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由我来度化的,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他度了最先跟他修行的乔陈如等五个人,成立了最初的僧团,慢慢开始发展壮大,后来他度脱了很多人,这是从表面上看。
接下来他又说,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真正的没有一个众生是我释迦佛度化的,为什么?苦口婆心不一定能起到作用,鞭打棒喝反而能出高徒。这都是因机而来设教设宗派,从佛教或者其它很好的教派的发展过程看,这一句话可以适应在任何一个门派里头。从表面上是释迦佛给我们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但是这个阳光大道开辟了之后,走不走是自己的事,所以表面文字是这么说。
从众生心里的“我”来说,真正的那个“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从密意上讲这个“我”代表我们每一个人,不只是释迦佛了,字面上是释迦佛,密意上是每一个众生。应当生如是心,是每一个众生要灭度自己身体内的六贼,这个六贼可以产生八万四千种烦恼,这是一个数量词,只是代表烦恼多,真正的烦恼是三千烦恼。
为什么和尚要把头发剃掉?三千烦恼丝啊!这个三千也可以说成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烦恼,本身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就是非常多。这么多的烦恼,都是我们的众生,都是我们应该去度的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等我们把贪嗔痴慢疑烦恼众生全都度光之后,也就是达到了灭度一切众生已,一切众生我们都度化了、度干净了。干净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清净下来了。
我们的心一旦清净下来时,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一旦我们的心清净下来之后,也就没有众生需要我们度了。体内的众生没有了,体外的众生也没有了。因为心中的眼睛看到的都是西方极乐国、东方极乐国,根本就没有众生需要来度。因为大家都有佛性,都有原本清净不增不减那个智慧团。
智慧团就是性光,我们的性光团本身没有增减,本身的能量就跟十五的月亮是一样的,不增不减的,所以灭度一切众生就是心里心外都没有众生需要度。
唯一的只有一样,就是让自己更加明亮,照到更多黑暗的国土当中,让那些没有听闻过佛法的众生开始修行,达到跟自己一样。这是佛讲经四十九年原本的心意,也是诸佛如来的心意。
从字面上讲是度身外的,也就是心外的,心和身体以外的别人叫众生,比如说人、畜生、天人、魔、鬼等都是众生。这些众生也都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妄念之后产生的烦恼,烦恼化为魔、鬼、天人、畜生等,就化出了不同层次的生灵,生灵也为众生。
我们大家一定要明了,修行修的是什么?看经文如何看?哪一段说的是我们的心态,看哪一段说的是法义。如果看经文只是从表面去理解字义,只能说明白了一部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经看到深处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如果看得不深,非常浅,只不过是一个自在菩萨,还没有达到观自在。能达到观自在菩萨的时候,看经…
《《金刚经》释义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