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或做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往深里走。这个深就是密意,不懂密意,就不懂深浅,懂得密意就懂得深浅。
《金刚经》和《心经》是一部经,《金刚经》是《心经》的展开说,《心经》是《金刚经》的缩影说,《心经》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金刚经》是文殊法门,展开说就是文殊法门,让我们明白更多的智慧,进入文殊智慧海里头。
为什么说是文殊智慧海?因为文殊在密宗、在印度最原始教派里,他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代表的是智慧无量,是最光明的,所以说入了大日如来法,也就是说入了文殊法门。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一个修行的菩萨如果心中有了四相的时候,肯定就是凡夫,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心是空空的,这个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有!是有而不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生四相,就是凡夫。
没有四个相的时候,心中也不会生起念头,这叫无念法门、无相法门。禅宗是无念无相无住,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无心。有心则生四相。无心什么相都没有,也就是心空空之处,才能有万法。
如果只达到空,这只能说是罗汉果位。若达到空空之处的时候,才能进入八地菩萨往上的果位,或者直接就是佛位,就看每个人的智慧,因为智慧有大有小。
心中没有四相、空空之处的时候,才能称为菩萨,才能证得涅槃之果,才能住在涅槃之果上。有些人说释迦佛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只是相对而说,因为他还要来来去去。为什么来来去去?释迦佛本身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老子本身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身边,所以说叫来来去去,他不住涅槃的是报身、化身,不是他的法身。法身是住在涅槃上的,是清净无为的,是如如不动的。报身和化身是随机而现、随机而来。
有四相就不叫菩萨,无四相的人就叫菩萨。不管你是张三,还是李四,只要你修行,哪怕你不修佛教,而是修基督的、修清真的、修瑜珈的、修道家的,只要真正做到了心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时候,就可以称为是菩萨。
菩萨并不一定非得说是修佛教的才可以称为菩萨。菩萨只是一个名词。修行不管是修哪一门哪一派的,真的达到心空空之处的时候,没有我、人、众、寿相的时候,就是菩萨,因为心中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了,肯定是没有我。首先是没有我,才可以放下人众寿三个相。四相没有了,人我是非就没有了,长短黑白就没有了。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有法者,心中肯定是有为法,是苦集灭道的法,或者比苦集灭道法还要低的法。比如说民间的巫术或者术数,都属于有法,有法(有为法)属于小法。前面也说了,如果执著于小法,那肯定还是凡夫,是凡夫就有四个相。有四相的人,是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根本就不会发起这种大乘的心愿。
只有实无有法,就是心中真的没有小法的那种概念,这时候才能发出无上正等正觉大乘心愿、无上心愿。发无上心愿的人,肯定是人我等法都没有了,心空空如也,烦恼妄想相对都没有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啊,你是如何认为的呢?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这个如来是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是我以前在燃灯佛那里,是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这个“有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只有心中无法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没有法可得。如果您真的是有法可得了,就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个话就是,如果心中存有任何得法的心态的时候,是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的。只有心中空空的时候,发大乘心愿无上心愿的时候,才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
须菩提接着就说,如果按照我理解佛所说的话,释迦佛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一个法,哪怕一点点也没有得到。心中没有执著任何法,所以说才能称无有法得。只有无有得法的心,才能真正证得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接着佛就说,就是呀,就是呀,就是深得我义,深得我义,你明白宇宙法了,或者说明白大道了。
如是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须菩提啊,你善解我义啊!就是须菩提,明白了释迦佛说的密意,现在已经完全了得。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这个时候,释迦佛就对须菩提说,假如我真的有法得,我就证不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正因为我释迦佛心中没有执著任何法,我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啊,如果有得法的心态,就是说如果我释迦佛执著于有为与无为的法相的时候,我就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不会给我授记的,说我将来要做佛的。
正因为我没有执著任何法,是以空空之心去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所以燃灯佛与我授记了。我真正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燃灯佛才与我授记。这个就相当于禅宗的以心印心法门,只有达到了和祖师是一个心态的时候,没有法可得的时候,燃灯佛才开始给我授记。
【做是言。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燃灯佛说我在未来某某时候可以做佛,佛号为释迦牟尼。是什么原因呢?接着佛继续开示。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就是本来就应该这样的,本来就是宇宙的实实在在的真理。现在只能说从科学角度上去理解,从佛法上很难明白什么叫实实在在的诸法如义,就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规律。如果执著法了,也就无法了达如来的妙义。只有心达到空空寂静的时候,才能证得无上的、最高的、最大至尊的果位,所以说,燃灯佛才给我授了记,说我在某某某时候,将得做佛。
从这部《金刚经》就能明白,我们中国的禅宗以心印心是什么个态度。这已经明确告诉,只有心中空空,而不是一个空,是两个空,才是真正的空,是无为之空。
只有达到无为之空的时候,才能证得自己的实相。证得实相之后,会顺着宇宙的运行规律而行走,行走的时候就叫如去如来。实相本身就是不动的,也不是不动。就像太极图,并没有看到它真正的动,但它是在动。就跟太阳一样,天天在那儿挂着,大家都看不到它在动,但它是动的。
如来之义就是说,原本宇宙运行规律就是这样的。如果心中执著了法,心中就有了障碍了,也就不会顺行宇宙规律而走,不顺宇宙规律而走就不叫如来,就不叫做诸法如义了。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不能住呀!
禅宗的两部经:一部是《楞伽经》,一部是《金刚经》。基本上能看明白、能理解这两部经里面的密意的人,就是佛。其他的法门修菩萨、修罗汉都是要次第而修,没有真正切入心里头去行走。
《金刚经》是直指心性,《楞伽经》更是见性成佛的,看到自己的本来,就成为佛了,但是不能叫佛。叫佛是西方的语言,中国的语言是大圣人、是无极无量天尊、是光明觉悟者。
佛是觉悟者,但觉悟者之间还是有微妙的区别的,因为能量是有区别的。大日如来是佛,释迦牟尼也是佛,东方药师佛也是佛,但是我们以大日如来为最高、最大,大日如来的能量是无比的,其他的佛都是从他身上幻化出来的。幻化出来的佛也叫佛,但是能量就有区别。弥勒佛也叫佛,是未来佛,现在不是佛,因为他也是授了记的,现在只能称为菩萨,或者一生补处菩萨。
圣人也有大有小。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为大圣人,孔子为小圣人,罗汉为圣人,菩萨也为圣人,同样是圣人,果位是不一样的。
《金刚经》能看明白了,心中也就没有两边的说法了,因为《金刚经》说的是圆满的法,圆通的法,法法圆满,法法皆通,所以说叫万法归一,都归于本位,本位为一为零。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从这一段我们就更加明了,如果执著法,心有法相,也就落了下道了。这里佛又深入的开示:须菩提啊!实无有法,真正心里没有执著任何法,根本就没有得法的心态,有为和无为法都不执著的时候,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啊!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指的是释迦佛,密意上讲是大家的本来面目(法身),法身为如来,指的是心性。如果我们的心性真正能达到了无有法所得心态的时候,就可以当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果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于是中无实无虚”的状态。于是中,什么中?我们的心中。从表面上讲,就是我们的心性。从密意密法上讲,是我们的中脉。无实无虚就是我们的中脉。
中脉,用医学仪器是查不出来的,是在脊髓里头,还是在脊髓外面,还是在我们人体的正中间呢?它是飘忽不定,无实无虚的,没有实实在在的让我们看到的影子,又不是真的没有,有又看不清。大到无边,整个虚空就是中脉,小到针尖也不容,针尖那么细的东西都插不进去。
从修法上讲,就是修中脉。中脉不通,上不能通天,下不能入地。孙悟空说过一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五行指的是什么?心、肝、脾、肺、肾,即色受想行识是为五蕴。五蕴空,可渡一切苦厄,是为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往深里行就是文殊法门。人,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指的就是这条中脉,这是从密法上讲。从心性上讲,我们的心…
《《金刚经》释义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