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一卷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菩薩戒修學法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當我們在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要在生命當中積集我們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時候,我們每一個菩薩都會面對兩種的障礙:第一個障礙就是學不懂,第二個障礙是學不完。

  我們開始在面對菩薩道的時候,首先的障礙就是學不懂。也就是說,整個菩薩道它內在的精神非常的深妙。你看佛陀對菩薩的要求,他要求你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是一種中道的思想。所以你一個菩薩,你的基本思想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它往往是一個雙向的思考。所以你在放下跟追求這個平衡點是很難拿捏的。所以我們經常會遇到說,到底是放下,還是應該追求?這個中道的概念我們永遠是學不懂。那麼你這種觀念不能參透,你就産生很多的矛盾,你心裏就打結。這是第一個,在內在的菩薩道的精神我們會有學不懂的障礙。

  第二個從外在的行爲上來說,菩薩道的行爲太過于廣泛,它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我們往往覺得學不完。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怎麼掌握它的綱要?先把這個綱要建立起來,再把整個菩薩道的架構再建立起來,就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面對一個廣大長遠的菩薩道,我們面對著學不懂跟學不完這兩種障礙。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叁天的時間把菩薩道內在的精神,這種中道的精神應該怎麼建立起來?第二個它外在的行爲,我們應該掌握一些什麼樣的重點?我們就掌握這兩個主題:一個是內在的精神,一個是外在的修學。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次菩薩戒的兩個重點。

  好,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五。我們這次菩薩戒的修學重點有五大科,第一科我們講到持戒的意義。當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到底什麼是持戒,它跟一般的慈善事業有什麼差別?這一點我們要先把它分清楚,持戒跟修善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第二個戒體的相狀。我們剛剛講到菩薩戒的修學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內在的精神,這個叫作戒體;一個是外在的行爲,我們叫作戒行。首先我們要知道菩薩戒的修學它是由內而外的,先有精神才有外在的行爲。所以我們怎麼樣建立一個菩薩道的精神,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戒體。第叁段就講到持戒的內涵。當你已經建立了菩薩的精神,那麼你應該怎麼去實踐整個廣大的菩薩道?這個地方我們講到菩薩的十波羅夷罪,就是整個菩薩戒當中最重要的十條戒。這十條戒你掌控以後,大概你整個菩薩道就能夠抓住它的綱要了。 第四個忏悔方法。菩薩戒是很難持的,因爲你的念頭有所差錯,行爲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那麼當我們在受持菩薩戒的時候産生了過失,我們應該怎麼辦?這個過失已經産生了,已經既成事實了,我們應該怎麼樣來透過如法的忏悔把這個過失在我們死亡之前把它消滅掉,不要構成臨終的障礙?這是第四段忏悔方法。

  第五個結歎勸修。我們掌握了菩薩道的精神,然後我們也如法地去奉持這十條戒,那麼對我們的生命會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對你今生、來生會有什麼殊勝的功德?這一點我們也提出來討論。

  這五科,第一科持戒的意義是一個總說,把持戒的內涵做一個總說,二叁四包括戒體、戒行和忏悔是持戒的叁個內涵,是一個別說,第五個是一個總結,把菩薩道的功德做一個總結。這是我們《菩薩戒修學法要》的五個主題。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我們在持戒之前先了解什麼叫作持戒。就是你什麼情況叫持戒?這當中有叁段,第一段先講到戒善之別。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他認爲說,我們不一定要去受戒,我們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可以了。其實持戒跟修善是完全不同的內涵,它産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那麼到底持戒跟做慈善事業差別在哪裏呢?我們先把它作一個說明。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業疏》。《業疏》雲:“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

  那麼這段道宣律祖的文章裏面,它分成叁段。第一段先作一個總說,什麼是持戒呢?持戒就是警覺我們心念的一種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我們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觸的時候,我們會起煩惱,我們會産生貪欲,會産生嗔恚。但是當你持戒的時候,你還是會起煩惱。但是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會産生另外一種功能,叫作自我警覺的功能,說不可以!我不能這樣做!我們持戒的人,我們內心有兩種聲音的。一般人我們遇到染汙的因緣,我們就去做了,因爲我們抗拒不了煩惱。沒辦法的,你拿它沒辦法。它要你發脾氣,你就發脾氣,它要你産生貪欲,你只好産生貪欲。

  那麼持戒的人有什麼不同呢?他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多了一個警覺的功能,他會産生一種抗拒的力量。我們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內心會發出一個聲音,我不可以這樣做!這個聲音哪裏來的呢?就是因爲你得到了戒體。所以一個受戒的人跟一個沒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當他煩惱活動的時候,他會産生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

  這個警覺的功能在戒律當中,它從兩個地方表現出來。第一個,在事前的防範。有一個染汙的因緣在誘惑你,要按照你過去的老毛病,你一定會去做,但是你受了戒以後,你會告訴你自己,我不可以這樣做。那麼也就是說,這個戒體會在事前防非止惡,它會對煩惱産生抗拒的力量。第二個,假設你控製不了你還是去做了,那麼這個時候戒體在事後會産生一種增上慚愧。你會有慚愧心,産生自我反省,然後趕快尋求忏悔的方法。我們一般人要是沒有受戒,你做了錯事,大概你就一直錯下去了,你一輩子就錯下去,因爲你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所以戒體對我們的內心産生兩種力量:第一個在事前防非止惡,減少過失;第二個在事後,我們會産生一種自我反省。

  那麼當你內心當中産生了一種防非止惡跟增上慚愧的時候,我們的定義就是說,你內心當中已經開始持戒了。你開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開始變化了。這個是戒的基本定義,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

  那麼爲什麼要培養這種警覺的功能呢?這以下解釋它的道理。因爲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隨順妄想去造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而且我們的念頭一動,往往會跟邪惡的妄想相應而很難去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從經典上的描述,我們內心有兩種狀態,一個是真實的狀態,一個是一個妄想的狀態。所以我們每個人內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體。你看我們的本質是真實的,是清淨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但是我們這個清淨的鏡子玻璃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塵,很多的妄想,而我們的起心動念大部分會跟表層意識的妄想相應,因爲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看我們一般人造善很不容易,因爲你要跟你內心的那種善良的心相應很難,但是一個人要造惡,你不用鼓勵,他自然就造惡。造善要鼓勵的,因爲造善比較困難。

  那麼我們凡夫要造善是比較困難,造惡是比較容易,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狀態。因爲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們真實的善根是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刺激的、先活動的是你表層的妄想,所以動與妄會。所以我們內心,從佛法的角度,我們造惡的傾向大過于造善的傾向,因爲邪惡的力量是浮在表面。

  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所以佛陀看到我們衆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會先觸動煩惱,然後才會産生善根。所以我們必須要佛陀製定戒法,來産生警覺的功能,才能夠不再墮入邪惡的妄想,不再産生痛苦的生死果報。

  從這一段的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比如說你一天當中,你都沒有去造殺盜淫妄,你的身口意很清淨,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因爲你可能是緣缺不生,因爲你沒有造惡的因緣來刺激你。所謂的持戒就是說,當有惡因緣在刺激你的時候,而你還能夠産生一種抗拒的力量,産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才叫作持戒。所以我們對持戒的了解是,第一個,你內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動,遇到了染汙的誘惑,你還是産生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才叫作持戒。這是基本定義。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這地方有一個問答。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余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爲戒。”有人就問了:持戒的重點在斷惡修善度衆生。那麼我們一般的修善,比如說你去布施、放生,一般的慈善事業都叫作持戒嗎?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看祖師怎麼回答。他說,必須是佛陀所製定的律儀才能夠叫作持戒,假設是其他的祖師跟聖賢所製定的十善業只能夠叫善法,不能叫作戒。這個地方又講出一個定義了。持戒必須是佛陀親自製定的,任何的聖賢所製定的善法只能夠叫善法。因爲戒爲佛說,只有佛陀有資格製戒。所以佛陀所製定的五戒、八關齋戒乃至于菩薩戒才能夠叫作戒。這是從教法上來說。這以下約理論上來說,我們再把持戒跟修善做一個區別。

  我們看《濟緣》:“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爲戒。”這個地方把持戒跟修善就講出很重要的兩種差別。第一個持戒是一個有本期誓,持戒是先有願望才有行爲。你要先立定誓願,然後從誓願當中去發動你的身口意的行爲。但是修善不一定要有誓願。你看你剛好今天早上到菜市場去,看到一個魚要被殺,你突然間起了慈悲心,把它救下來放生。這個不能講持戒,因爲你只是一時的感動,你只是一時的恻隱之心。你不一定發願說,我盡形壽我一定要怎麼做。你的內心是不決定的,你只是一時的恻隱之心,一時的感動,産生一時的善法。不表示你整個生命的方向改變了,不表示。所以這種突然發現的、在我們生命當中偶爾出現的善法是不能叫持戒的,不能叫持戒。持戒是有一種長久的願望在指導著你,你從今天開始到死亡爲止,你一定要怎麼做,而不是說我可能會怎麼做,不是。你一定要怎麼…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