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這是第一個差別。我們修善不一定有願望,你可能有做,也可能沒有做,要看當時的心情。所以一個人沒有持戒,他的行爲是跟著感覺,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走的,你想怎麼做,你就去做了。你今天這樣做,明天那樣做,後天這樣做,我們的心是變來變去的。持戒的人,你幾乎別無選擇,你必須要求你自己,你一定要這樣做。你一定要這樣做,跟你想要這樣做,這兩個生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有願望,一個是沒有願望。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別是他心中有一個明確的願望。
第二個遍該生境。前面是約著內心來說,他有一個堅定的誓願;第二個是約著他所面對的外境來說。我們修善法是很難普遍去含攝所有的衆生。你說你今天去救了叁條魚下來,你心中的所緣境只有這叁條魚,其它的衆生你不一定照顧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對每一個衆生釋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但是持戒可以。但是當你受了不殺生戒以後,你對整個所有天上飛的衆生、地上爬的螞蟻正式地宣布,我從今天開始對所有的衆生都不加以傷害。所以你的所緣境是非常廣大的,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夠針對當下的衆生來釋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個他有堅定的誓願,第二個他所面對的所緣境是非常廣大的,心力強而且所緣境廣,心強境廣,所以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沒有資格叫持戒。這個定義就把前面兩個觀念講得更清楚了。
這以下祖師把持戒跟修善的結果做一個比較。假設一個人積極地修善,但是他沒有持戒,他偶爾也會做慈善事業,但是他生命並不一定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斷惡修善度衆生,那麼這樣子會有什麼結果呢?這個人沒有持戒而得財施,但是他偶爾用財物來救濟弱勢的團體,來做慈善事業,但是他內心沒有一個清淨的願望,他內心當中的欲望會産生一種活動,多貪不淨。也就是說,他既然人生沒有一個要去成佛的願望,沒有一個要增上的願望,所以他的本質是以欲望做他整個生命的動力,他的動機是以欲望做動機的。所以他即便去做慈善事業,他追求的是一種不清淨的五欲的果報,他希望通過這種修善來追求財色名食睡的五欲。那麼以染汙心來修善就變成了一種以利求利,惡求多求,他希望透過一個微小的利養,我布施一百塊、兩百塊,而追求更多的利養,就造成了一種多方的期求。而這樣的以染汙心修善會使得來世招感一種染汙的果報。 什麼叫染汙的果報呢?講一個譬喻,好像牛羊豬狗,衣食粗惡。我們都知道因果的定義,富貴從布施中來,這個是不能改變的因果法則。那麼你今天用染汙心來供養慈善機構,也會産生富貴的果報。但是你的本質是染汙心,所以你在得這個富貴果報的時候不能在尊貴的色身,你沒辦法從尊貴身,是從卑賤的色身來得到這種富貴的果報。比如說你變成一只狗,你看這只狗得到主人的寵愛,得到很多美好的飲食,經常有人把你的衣服整理得漂漂亮亮的,那你也是有布施的善業啊!但是你變成一只狗,這個果報是不尊貴的。佛陀說尊貴的果報是兩只腳的,比如說天,比如說人,是兩只腳的,這個四只腳、八只腳的就是卑賤的果報。所以,假設我們沒有持戒,心中沒有一個理想的目標來引導我們,我們偶爾會造善,但是本質是染汙的,結果我們的善業跑到了畜生道去受這種安樂的果報,以一種不尊貴的色身來招感安樂的果報。這個就是你只有修習表面的善法而沒有修你的心,修身不修心,表面上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內心的煩惱欲望通通沒有加以調治,結果是招感一種染汙的安樂的果報,像牛羊豬狗能夠受用美好的飲食一樣。反過來,如果一個人修善又持戒,他一方面能夠持戒斷絕、調伏心中不必要的欲望,又能夠産生清淨善良的行爲,就能夠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未來能夠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 所以持戒它是由內而外的行爲,就是先有願望才有行爲,修善只是一時的感覺,內心並沒有改變,差在這個地方。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一個比較,這個是律上所記載的一個故事。佛在世的時候在北方有一個大國叫喬薩羅國。這個喬薩羅國當初有一個做生意的,他做一個買賣賺了很多的珍寶,賺了很多錢。他就把他所賺的錢拿一半來供養這個波斯匿王,因爲在古時候商人通過這種供養能夠換取官位來做的。所以這時候波斯匿王就賞給這個商人一個很大的官。波斯匿王就把商人所供養的珍寶集中在一起,非常高興,他就把他的夫人全部叫出來。這個時候所有的夫人都到齊了,只有一個人沒有來,就是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沒有來。這個時候波斯匿王有點不高興,就跟侍者說,我今天要賞這些夫人珍寶,爲什麼第一夫人沒有到呢?侍者報告,茉莉夫人今天持八關齋戒,今天不能碰觸珍寶的。波斯匿王說,我不管她持什麼戒,把她請過來。這個時候侍者又去找茉莉夫人,說大王要你去,茉莉夫人還是拒絕去。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就生氣了,就拿著刀劍跑到了茉莉夫人的寮房去。
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可能是想要恐嚇一下茉莉夫人,也不是說一定要殺她了。但是當他氣沖沖地拿著刀到達茉莉夫人寮房的時候,看到茉莉夫人身相莊嚴、功德巍巍,那個嗔心馬上消滅,轉成一種敬畏之心。他就問茉莉夫人說,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什麼法門,有如此功德之相?茉莉夫人說,我沒什麼,我就是六齋日奉持佛陀的八關齋戒,如此而已啊,沒什麼特別法門,我沒有誦什麼經,也沒有持什麼咒。那麼這時候波斯匿王對持戒就産生很大的信心,他說怎麼八關齋戒就有這麼大功德呢?茉莉夫人說,這我也不知道,要不我們一起去請問佛陀。這時候茉莉夫人就領著波斯匿王去見佛陀。
爲什麼八關齋戒能夠讓茉莉夫人産生這麼大的威德之相呢?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說,大王,如果你把你整個喬薩羅國的珍寶都集中起來,這個珍寶多不多?波斯匿王說這很多啊!把我這麼大的國家的珍寶都集中起來,這個珍寶是很多的。那麼如果你把這些珍寶供養佛陀,這個福報大不大?他說,很大啊!佛是最大的福田,我們少量地種植,可以産生很多很多的果實,這個福田是很肥沃的福田。佛陀說,你把整個國家的珍寶都來供養佛陀,你的功德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爲什麼呢?因爲持戒是心中有一個明確的誓願,有本期誓,第二個遍該生境。它整個修善的範圍是整個法界的衆生。它對每一個法界的衆生釋放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它的所緣境是廣泛的衆生。我們修善只是一個片段的、局部的衆生。所以從一個功德的角度,修善是做不到的。你修一輩子的善法,都比不上人家好好地受持八關齋戒、好好受持菩薩戒一天的功德。這個地方就說明了持戒跟修善的差別。 好,我們看第二段。那麼當然持戒的功德來自于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它一個戒體,因爲你修善沒有戒體。那麼這個戒體是怎麼成就的呢?它爲什麼能夠産生這麼大的力量?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事鈔》雲:“謂法界塵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爲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于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爲戒體。”
這一段如果你是要受戒的人,你要很小心,這一段非常重要,關系到你在受戒的時候是否有真正地納受到戒體。這一段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第一個你在受戒的時候,到底你的所緣境是什麼?你持戒的對象是什麼?謂法界塵沙二谛等法。當你對叁寶許下誓願,我弟子某某從今以後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的時候,你許下這叁個誓願的時候,你是對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宣布的,沒有一個可以例外的。我們一般的慈善事業,我們可以去對你比較喜歡的衆生來做施舍,但是你不喜歡的衆生你沒辦法對他修善的,你做不到。但是當你要受戒的時候,你不能有這種想法,你別無選擇,他是你的親屬,這個人是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對象,都是你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對象。所以當你要受戒的時候,你必須要做好心理准備,從今天開始,你持戒是沒有對象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有例外的。所以你看菩薩戒,佛陀說不殺生是包括了哪些人?這個人殺了你的父母,你都不能殺生,你都沒有資格回報。因爲你受了菩薩戒,你的生命是受著你的願望來主導,而不是受你的感情來主導。你感情上是受傷了,但是你必須要尊重你的誓願。我們一般人在沒有受戒之前,我們生命是受感情來指導的,跟著感覺走。當你受了戒以後,你只好跟著你的誓願走。所以你受戒的時候,你記住,你的所緣境是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包括你的親屬、也包括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對象,第一點。那麼第一點是講到你的所緣境,第二個,你的內心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這是講能領納的心,你用什麼心態來受戒呢?以己要期,要期就是你必須許下你生命中的堅定的誓願,我弟子某某,我盡形壽,如果你受五戒叫盡形壽,如果你受菩薩戒叫盡未來際,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你生命當中從今以後你只做叁件事——斷惡、修善、度衆生。
那麼你心中許下誓願以後,施造方便,在你的身口二業要有種種受戒的方便,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請師來遵守受戒的儀軌。在整個過程當中,你要記住善淨心器、必不爲惡,你這個時候除了發願以外,你內心不能産生邪惡的想法。那麼這個時候你沒有生起邪惡的想法,你安住在一種測思明慧,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你的誓願是以思心所做根本,這個思就是一種堅定的意志力,堅定的意志力就是我們心中的願望。而且你這個願望是跟智慧相應的,很清楚分明的,沒有含糊籠統的,就是我一定要這樣做,而且我知道我在幹什麼,是一種堅定的思心所的願望跟一種清楚明了的智慧的結合。而你在受戒的時候依止思心所跟慧心所,然後去冥會前法,這個前法指的是前面你受戒的對象,十法界的有情無情。這個就是你受戒的一個能領納的心態,就是你一個明確的…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