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做,这是第一个差别。我们修善不一定有愿望,你可能有做,也可能没有做,要看当时的心情。所以一个人没有持戒,他的行为是跟着感觉,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的,你想怎么做,你就去做了。你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后天这样做,我们的心是变来变去的。持戒的人,你几乎别无选择,你必须要求你自己,你一定要这样做。你一定要这样做,跟你想要这样做,这两个生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愿望,一个是没有愿望。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别是他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愿望。

  第二个遍该生境。前面是约着内心来说,他有一个坚定的誓愿;第二个是约着他所面对的外境来说。我们修善法是很难普遍去含摄所有的众生。你说你今天去救了三条鱼下来,你心中的所缘境只有这三条鱼,其它的众生你不一定照顾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对每一个众生释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但是持戒可以。但是当你受了不杀生戒以后,你对整个所有天上飞的众生、地上爬的蚂蚁正式地宣布,我从今天开始对所有的众生都不加以伤害。所以你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够针对当下的众生来释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个他有坚定的誓愿,第二个他所面对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心力强而且所缘境广,心强境广,所以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没有资格叫持戒。这个定义就把前面两个观念讲得更清楚了。

  这以下祖师把持戒跟修善的结果做一个比较。假设一个人积极地修善,但是他没有持戒,他偶尔也会做慈善事业,但是他生命并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人没有持戒而得财施,但是他偶尔用财物来救济弱势的团体,来做慈善事业,但是他内心没有一个清净的愿望,他内心当中的欲望会产生一种活动,多贪不净。也就是说,他既然人生没有一个要去成佛的愿望,没有一个要增上的愿望,所以他的本质是以欲望做他整个生命的动力,他的动机是以欲望做动机的。所以他即便去做慈善事业,他追求的是一种不清净的五欲的果报,他希望通过这种修善来追求财色名食睡的五欲。那么以染污心来修善就变成了一种以利求利,恶求多求,他希望透过一个微小的利养,我布施一百块、两百块,而追求更多的利养,就造成了一种多方的期求。而这样的以染污心修善会使得来世招感一种染污的果报。 什么叫染污的果报呢?讲一个譬喻,好像牛羊猪狗,衣食粗恶。我们都知道因果的定义,富贵从布施中来,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因果法则。那么你今天用染污心来供养慈善机构,也会产生富贵的果报。但是你的本质是染污心,所以你在得这个富贵果报的时候不能在尊贵的色身,你没办法从尊贵身,是从卑贱的色身来得到这种富贵的果报。比如说你变成一只狗,你看这只狗得到主人的宠爱,得到很多美好的饮食,经常有人把你的衣服整理得漂漂亮亮的,那你也是有布施的善业啊!但是你变成一只狗,这个果报是不尊贵的。佛陀说尊贵的果报是两只脚的,比如说天,比如说人,是两只脚的,这个四只脚、八只脚的就是卑贱的果报。所以,假设我们没有持戒,心中没有一个理想的目标来引导我们,我们偶尔会造善,但是本质是染污的,结果我们的善业跑到了畜生道去受这种安乐的果报,以一种不尊贵的色身来招感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你只有修习表面的善法而没有修你的心,修身不修心,表面上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内心的烦恼欲望通通没有加以调治,结果是招感一种染污的安乐的果报,像牛羊猪狗能够受用美好的饮食一样。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修善又持戒,他一方面能够持戒断绝、调伏心中不必要的欲望,又能够产生清净善良的行为,就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未来能够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 所以持戒它是由内而外的行为,就是先有愿望才有行为,修善只是一时的感觉,内心并没有改变,差在这个地方。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做一个比较,这个是律上所记载的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在北方有一个大国叫乔萨罗国。这个乔萨罗国当初有一个做生意的,他做一个买卖赚了很多的珍宝,赚了很多钱。他就把他所赚的钱拿一半来供养这个波斯匿王,因为在古时候商人通过这种供养能够换取官位来做的。所以这时候波斯匿王就赏给这个商人一个很大的官。波斯匿王就把商人所供养的珍宝集中在一起,非常高兴,他就把他的夫人全部叫出来。这个时候所有的夫人都到齐了,只有一个人没有来,就是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没有来。这个时候波斯匿王有点不高兴,就跟侍者说,我今天要赏这些夫人珍宝,为什么第一夫人没有到呢?侍者报告,茉莉夫人今天持八关斋戒,今天不能碰触珍宝的。波斯匿王说,我不管她持什么戒,把她请过来。这个时候侍者又去找茉莉夫人,说大王要你去,茉莉夫人还是拒绝去。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就生气了,就拿着刀剑跑到了茉莉夫人的寮房去。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可能是想要恐吓一下茉莉夫人,也不是说一定要杀她了。但是当他气冲冲地拿着刀到达茉莉夫人寮房的时候,看到茉莉夫人身相庄严、功德巍巍,那个嗔心马上消灭,转成一种敬畏之心。他就问茉莉夫人说,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有如此功德之相?茉莉夫人说,我没什么,我就是六斋日奉持佛陀的八关斋戒,如此而已啊,没什么特别法门,我没有诵什么经,也没有持什么咒。那么这时候波斯匿王对持戒就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说怎么八关斋戒就有这么大功德呢?茉莉夫人说,这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请问佛陀。这时候茉莉夫人就领着波斯匿王去见佛陀。

  为什么八关斋戒能够让茉莉夫人产生这么大的威德之相呢?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说,大王,如果你把你整个乔萨罗国的珍宝都集中起来,这个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说这很多啊!把我这么大的国家的珍宝都集中起来,这个珍宝是很多的。那么如果你把这些珍宝供养佛陀,这个福报大不大?他说,很大啊!佛是最大的福田,我们少量地种植,可以产生很多很多的果实,这个福田是很肥沃的福田。佛陀说,你把整个国家的珍宝都来供养佛陀,你的功德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为什么呢?因为持戒是心中有一个明确的誓愿,有本期誓,第二个遍该生境。它整个修善的范围是整个法界的众生。它对每一个法界的众生释放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它的所缘境是广泛的众生。我们修善只是一个片段的、局部的众生。所以从一个功德的角度,修善是做不到的。你修一辈子的善法,都比不上人家好好地受持八关斋戒、好好受持菩萨戒一天的功德。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持戒跟修善的差别。 好,我们看第二段。那么当然持戒的功德来自于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它一个戒体,因为你修善没有戒体。那么这个戒体是怎么成就的呢?它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这一段如果你是要受戒的人,你要很小心,这一段非常重要,关系到你在受戒的时候是否有真正地纳受到戒体。这一段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个你在受戒的时候,到底你的所缘境是什么?你持戒的对象是什么?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当你对三宝许下誓愿,我弟子某某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时候,你许下这三个誓愿的时候,你是对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宣布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的。我们一般的慈善事业,我们可以去对你比较喜欢的众生来做施舍,但是你不喜欢的众生你没办法对他修善的,你做不到。但是当你要受戒的时候,你不能有这种想法,你别无选择,他是你的亲属,这个人是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对象,都是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对象。所以当你要受戒的时候,你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从今天开始,你持戒是没有对象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有例外的。所以你看菩萨戒,佛陀说不杀生是包括了哪些人?这个人杀了你的父母,你都不能杀生,你都没有资格回报。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的生命是受着你的愿望来主导,而不是受你的感情来主导。你感情上是受伤了,但是你必须要尊重你的誓愿。我们一般人在没有受戒之前,我们生命是受感情来指导的,跟着感觉走。当你受了戒以后,你只好跟着你的誓愿走。所以你受戒的时候,你记住,你的所缘境是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包括你的亲属、也包括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对象,第一点。那么第一点是讲到你的所缘境,第二个,你的内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这是讲能领纳的心,你用什么心态来受戒呢?以己要期,要期就是你必须许下你生命中的坚定的誓愿,我弟子某某,我尽形寿,如果你受五戒叫尽形寿,如果你受菩萨戒叫尽未来际,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生命当中从今以后你只做三件事——断恶、修善、度众生。

  那么你心中许下誓愿以后,施造方便,在你的身口二业要有种种受戒的方便,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请师来遵守受戒的仪轨。在整个过程当中,你要记住善净心器、必不为恶,你这个时候除了发愿以外,你内心不能产生邪恶的想法。那么这个时候你没有生起邪恶的想法,你安住在一种测思明慧,也就是说,你这个时候你的誓愿是以思心所做根本,这个思就是一种坚定的意志力,坚定的意志力就是我们心中的愿望。而且你这个愿望是跟智慧相应的,很清楚分明的,没有含糊笼统的,就是我一定要这样做,而且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是一种坚定的思心所的愿望跟一种清楚明了的智慧的结合。而你在受戒的时候依止思心所跟慧心所,然后去冥会前法,这个前法指的是前面你受戒的对象,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这个就是你受戒的一个能领纳的心态,就是你一个明确的…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