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一卷▪P3

  ..續本文上一頁願望。

  好,我們看第叁段,以此要期之心,當你心中的誓願跟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的法相應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內心心境的和合,“啪”!産生一種強大的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而這種警覺的功能就永遠存在你心中,引導你新的生命,這個叫作戒體。所以我們常說,一個人受戒以後,叫作“法王座下添新生”,你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爲什麼?因爲昨天的你是跟著感覺走,今天的你是依止你的願望來生活,你不再跟著感覺走了,你必須要遵守你生命所設定的目標,來要求你自己遵循你斷惡修善度衆生的目標。這個就是一個人持戒的開始。

  好,我們把這段文用一個表解作一個總結。所以我們受戒的人要記住,你要掌握四個字,緣境發心。很多人受戒的時候就心中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是不能得戒體的啦!每一個法有它的因緣,你念阿彌陀佛是往生極樂世界;受戒是要緣境發心。第一個你要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你持戒的對象是平等廣大地包含所有的衆生。我曾經在臺灣一個寺廟講《受戒須知》,有一個人他准備來受戒的,他准備受菩薩戒。他問我說,法師,我是種田的。我是種田的,我要經常撒農藥,爲什麼撒農藥呢?我要不撒農藥的話,我辛辛苦苦的稻田都被那些蟲吃掉叁分之一了。所以你要我對吃我稻米那些衆生釋放善意,我做不到的!也就是說,他希望他的持戒對象,必須把吃他稻米的這些蟲拿開來。我說,你這樣子得不到戒體,你沒辦法得戒體。我們以後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立定誓願的時候,你不能有任何欠缺的,不可以!所以你在持戒的對象絕對不能有所簡別,不可以有所簡別,所以你記得,你在受戒的時候,你所緣的境是包括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即便是你的冤家都包括在你裏面。

  第二個要發心,要發起叁種誓願,第一個你要從今天開始,過去的就不再提了,過去我是一個顛倒的衆生,我從今開始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用這叁種目標來要求你自己。可能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絕不放棄!那麼這個就是緣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發起叁種誓願,這個時候心境的和合産生一種自我警覺、自我反省的功能。這個就是一種戒體的成就。那麼它的意義何在呢?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戒體的意思,它爲什麼能夠當作成佛的第一個動力呢?就是說,其實受戒,受菩薩戒那更清楚了,你就准備要成佛,你才有資格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不論行爲,只論發心。當我准備好要成佛了,當我准備好要往佛的道路上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受戒了。那麼受戒就是說,首先我們行爲跟佛陀的行爲差很多,差非常多,那沒關系,行爲可以慢慢來。但是先把你的心態調整到跟佛陀的心態一樣。諸位想想看,一個人他能夠對所有的衆生斷惡修善度衆生,這件事情誰做得到?只有誰做得到?只有佛陀做得到嘛!對不對?所以佛陀引導我們衆生怎麼樣?就是說,我們現在內心有很多汙泥,沒關系,你先把一朵蓮花種下去。那麼你先把一個佛陀的種子種下去,這個種子會帶動第二個種子,第二個種子會變成四個種子,四個種子會變成八個種子,然後慢慢地讓那種善良的功能慢慢擴大、慢慢擴大、慢慢擴大……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受了戒以後馬上成佛,但是你受了戒以後,你的生命的方向開始往佛的地方,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因爲你的心態跟佛的心態是一樣的,這個叫作你已經成就一種大乘種姓,就是那個種姓跟佛的種姓是一樣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把這個受戒,佛陀是怎麼樣設計這個戒法的?爲什麼要用這個戒法來引導我們?它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看下一段。這個地方就談到所謂的戒德,戒的功德,我們把它念一遍。《業疏》雲:“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淨妄源。”這段就把我們受戒所産生的功能德用作一個總結。由有本種熏心,我們沒有受戒之前,我們的內心是跟染汙心相應的,是充滿了無量的欲望,是如此的自私。我們只關心自己的身心世界,那麼當你受戒以後你開始産生廣大的菩提心。那麼這個本種就是當你登壇以後,你緣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許下誓願,種下的第一顆的善種子。就是你最初的善種子,在你的汙泥當中開始萌芽。而它會産生一種善良的熏習的作用,而産生一種恒常不斷的功能,這個力就是功能,一種恒常不斷的功能。如果你真正得到戒體的人,即便你在睡覺,你都能夠産生警覺的功能。在睡覺當中遇到不好的事情出現,你都能夠産生,诶,不可以這樣子,我受戒了!那你這個戒體就很強。所以它這個功能是不會消失掉的。戒體是沒有所謂放假這件事情的。

  這個時候,能牽後習,起功用故,它一個最初的善良種子,它又能夠帶動下一個善良種子,那個後來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種子,而生起一種警覺、反省的功能,在整個染汙過失的外境生起的時候,能夠産生叁大功能,能憶能持能防。你能夠憶念不忘,你相續憶念到,诶,我已經受戒了;第二個,持守不失,對你所發的願望,斷惡修善度衆生的願望,堅固地把它把持住;第叁個産生防非止惡,對惡法産生抗拒的力量。那麼隨心動用,由于一次一次地産生對惡法的抗拒,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善良的功能開始增長,邪惡的功能慢慢地減少,這個時候慢慢地熏習你的阿賴耶識,就像滾雪球一樣,如是地一次一次地輾轉,最後就把染汙的力量給消滅掉了。我們看這個表就清楚了,你看,我們剛開始受戒的時候,是在汙泥的心中先種下一個光明的種子,這個叫作第一個種子,叫作本種熏心。那麼當你開始有種子以後,它就會産生現行。遇到染汙的因緣産生能憶能持能防的功能,開始産生一種強大的願望來勉強你自己往好的地方走。那麼這個時候,因爲剛開始它要勉強了,勉強久了就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勉強的行爲又産生第二個種子,第二個種子又産生第叁個種子,第叁個種子産生第四個種子,慢慢慢慢地你的光明的力量慢慢地增長,黑暗慢慢地減少,這個時候你生命就開始改變。所以生命的改變是由于第一個願望的改變。

  那麼爲什麼受戒在我們生命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呢?因爲我們一個人習慣性活在過去。你看生命是由過去而變成現在、而變成未來。什麼叫作現在?就是有很多過去的你創造變成現在的你,所以我們的現在是深受過去的影響。我講實在話,我們生命要改變是很難很難的。你看你昨天是怎麼樣的習慣,今天就怎麼樣,而生命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你自己願意改變。所以佛陀他不強迫你。受戒是不能強迫的。你說我強迫你發願,那沒有用的,沒有用。所以佛陀他怎麼樣呢?他知道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所以佛陀是設定一個戒法,然後讓你自己去發願,你想怎麼樣你自己發願,你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後你自己遵照佛陀的方法去做,緣境發心,産生一種第一個,生命當中種下第一種善良的功能,然後慢慢地,兩種功能、叁種功能、慢慢地擴大,然後産生你生命的改變,這個是戒體的內涵。

  關于這個戒體,它的最後的總結,我們待會兒再作一個總結。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