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德,他的生死已經有了期了。我們在生死大海當中,對我們來說,我們是一望無際的大海,看不到邊。我們不知道我們流浪到什麼時候?但是初果的聖者,雖然見惑斷了,思惑還在,還要招感叁界的生死,但是他已經看到岸了。他在生死大海當中,他已經看到岸邊了。即使他再懈怠,他絕對不會再破戒。在律上說,一個初果的聖者,他投胎作一個殺羊人的兒子,他不會殺羊。你把他殺死,他不會殺羊。他成就四不壞心,佛、法、僧、戒,他這種信仰堅固不壞,即使他有隔陰之迷,生到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的內心對佛法僧非常有信心,一定不會破壞。他修行已經正念存在,他見惑一破以後,他整個修行的功德自然能夠增長,他再怎麼懈怠,七次,七上天上,七來人間,自然能夠了生脫死。如果利根的話更快,他要能夠出家更快。
問:?
答:他有隔陰之迷,但是他的迷跟我們凡夫的迷不同。我們凡夫見惑沒有斷,完全迷的一蹋胡塗。就是說你碰到惡因緣,你還是會造惡業。初果的迷是說,他不能夠憶念他過去是個修行人,但是他不會造業,你叫他造殺盜淫妄,他就是不要。他能夠産生一種道共戒。戒有叁種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律儀戒是我們根據羯摩法得到的戒體,我們盡形壽,壽命結束,這個律儀就失掉了。定共戒是屬于修禅定的人,他進入四禅八定,禅定的力量,在禅定當中,自然能夠防非止惡。他的戒是跟定相應。道共戒,道是無漏的智慧。初果的人,他的無漏智慧已經成就了,聖位成就。在他的內心當中,已經成就一種聖道的功德。這種功德不可破壞,一種無漏的智慧。這無漏的智慧,能夠産生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道共戒。他任運不會犯戒。所謂任運不會犯戒意思是說,他甯可犧牲生命,他不會犯戒。雖然他隔陰之迷,只是說他不能憶念他過去是個修行人。但是只要讓他聽聞佛法,乃至聽幾句話,他就能憶念他過去是修行人,他馬上就會修行,很快的。所以初果是一個抉擇,我們從凡夫到初果,這是一個關鍵。初果被判作位不退,他的階位永遠不會退失掉。
丁叁、菩薩果位
我們這個地方講到「果位」啊,把前面再加以說明。我們從凡夫到聖位以後,我們內心當中會産生兩種的功德。第一種功德就是菩提。翻成中文就是無漏的智慧。從自利來說,無漏的智慧,它能夠破除衆生無始劫來的妄想執著。這種執著破壞以後,所有煩惱,貪瞋的煩惱,統統都不起現形了。所以就自利來說,他能夠破除我們內心的煩惱。對利他來說,他能夠觀機逗教。這種智慧,他能夠觀察衆生差別的根基,他得度的因緣,以種種的神通、善巧方便來度化衆生。使令衆生的善根,能夠很快的增長、成熟,乃至于脫落。菩提有這麼殊勝的功德,能夠自己降伏煩惱,能夠幫助衆生降伏煩惱。第二個功德叫涅槃。一個聖者,他成就聖道以後,他內心會産生一種寂靜的安樂,所謂的涅槃寂靜樂。這種寂靜安樂跟普通的五欲樂、叁昧樂不同。這兩種快樂都是建立在因緣法上,如果因緣有缺,這種快樂馬上被破壞。這種寂靜安樂就不同,他能夠不爲任何的因緣所破壞。不管碰到順境、逆境,他的內心能夠恒常保持涅槃寂靜樂。這是聖者的第二種功德。我們從叁乘者的果位當中,可以清楚,整個果位的安立,是就著菩提跟涅槃開顯的程度,來安立的。也就是說,你的菩提涅槃圓滿了一分,你的果位就進步了一分,完全是根據這兩個安立。
前面聲聞緣覺,主要是自利,所以整個果位比較單純。菩薩包括自利利他,所以果位就比較複雜。
一、《菩薩璎珞本業經》所列五十二位次:
我們在作菩薩的判教,所喜歡采用的是《菩薩璎珞經》。因爲它整個條理非常的分明,也比較周詳。它總共列了五十二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前面五十一個位次,是屬于因地的菩薩果位。第五十二個是屬于果上的佛的究竟果位,這是就果上來看,前面的五十一個是因地。
一、十信位。「信」是指的十個修行人的境界,它都是屬于信的階段。
「十」在這階段當中有十個不同的階位。
言「信」者,「順從」義。謂此位菩薩,聞說「真如實相」之理及「叁寶功德」,能生信解,隨順不疑,名之爲「信」。
這十個階位的菩薩,他的修行內容都是在修信。什麼是信?「順從」義。我們對一個法門,內心能夠産生隨順,能夠遵從,表示我們對這個法門産生信心。謂此位菩薩,聞說「真如實相」之理及「叁寶功德」,能生信解,隨順不疑,名之爲「信」。這位菩薩,他聽聞真如實相的道理。聽聞,當然一開始還是依止語言文字。從語言文字當中去聽聞,如理的思惟,這種真如實相。「實相」是指諸法的相狀。真實的相狀。我們講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無我無我所。這個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緣起性空。真實的相狀,爲什麼講真如?這種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講真。這種道理是恒常不變的,所以我們講如。所以講真如實相。有時候我們看諸法實相,有時候我們講自性清淨心,事實上,這兩個是一個東西。只是我們就著外在的境界來講,來開顯第一義谛的話,我們講諸法實相。一切法如夢如幻,緣起性空,就外在的境界來開顯第一義谛,是諸法實相。就著內心來開顯第一義谛的的話,我們就著自性清淨心來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到我們成佛以後,才發現自性清淨心跟外在的境界是不二的。但是在講語言文字的時候,我們分成兩段,爲了讓大家能夠清楚,而分離。這個地方講實相,指外在的境界,都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無我無我所。這個菩薩對真如實相的道理,叁寶的功德,佛法僧叁寶的功德,能夠成就我們人天可樂果報,乃至于出世的涅槃。他能夠産生信心,能夠産生勝解。堅定不移的理解。對于真如實相,叁寶功德能夠隨順不疑。心中沒有一點點疑惑,這個就是屬于信位的菩薩。這個信位的菩薩,信心的建立,我們可以從《唯識學》攝大乘論裏面,講到一個慣例。這部論上說,到底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信位菩薩?可以是所謂的入劫。什麼叫入劫呢?因爲我們修習佛道要叁大阿僧祇劫,這叁大阿僧祇劫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呢?要有叁個標准,第一個標准,你要有清淨力。你讀誦大乘經典以後,內心産生一種勝解的力量。這個勝解的力量你能夠降伏你粗重的煩惱,叁界的見思煩惱。第二個必須建立堅固力。你內心能夠發起堅固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第叁個你必須有增上力。你對佛法能夠數數的熏習,能夠不斷的增上。清淨力、堅固力、增上力。你這叁個力具足了以後,你就是所謂入劫的菩薩,屬于信位的菩薩。信位的菩薩,雖然還沒有悟入實相理,但是他靠勝解的力量,第二個靠堅固的菩提心,在叁大阿僧祇劫當中,已經是入劫的菩薩。這是十信。
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有十個階位。
二、十住位-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爲「住」,謂此位菩薩已曆經「十信」階位,善根堅固,觀慧增長,雖未如實證入實相妙理,而能安住不動,並逐漸伏斷叁界見思,證「位不退」,故名之爲「住」。
什麼叫「住」?慧住于理。觀照智慧能夠安住在實相理當中,名之爲「住」。住位菩薩已經「十信」階位。善根慢慢的堅固。「善根」指的對佛法信解的力量,以及他的菩提心。「信解」主要是指的智慧。他的智慧,他的菩提心已經慢慢的堅固。「觀慧」空觀的智慧慢慢的增長。雖然他沒有如實證入實相妙理,他還不能夠破無明,證法身。但是他內心能安住不動。信位的菩薩他在修行,根據《四教儀》上說,多重事相。也就是他每天拜佛、念佛、誦經、持咒,他還是在事相上修。遇境逢緣的時候,他的般若智慧不夠堅固,恒常的忘失正念。但是住位的菩薩不同,他平常也是誦經拜佛,在事上用功。遇境逢緣的時後,碰到順境、碰到逆境的時候,他般若智慧能夠現前。真正能夠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境界。他能夠把一切的境界,彙歸到實相理上。往道上去會,所以他能夠安住不動。他能夠逐漸伏斷叁界的見惑跟思惑。初住的菩薩,他是斷了見惑,我們講一個初果的聖者。到了七住的時後,斷了見思。這個時候,初住以上就是位不退,他內心無漏的聖道已經成就,不管碰到任何的境界,他不會退失掉。他不會退到凡夫的境界。譬如說一個初住的菩薩,他雖然有隔陰之迷,但是他叁界的見惑斷了,他隔陰之迷以後,他絕對不會破戒的。他已經産生所謂的道共戒,位不退,不再退回凡夫。名之爲「住」。
一、發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當然定力更增上,每一個位比前面更殊勝。
二、十行位-言「行」者,「進趣」義。謂菩薩初心,雖具二利,然前「信」、「住」二位,利他未勝故。此位菩薩,「空觀」既成,爲進趣無上菩提故,「從空出假」,以諸善巧,度化有情,生起利他之妙行,以此「成熟衆生,莊嚴佛土」,故名爲「行」。
十行,「行」就…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