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叁▪P3

  ..續本文上一頁是進趣。他能夠不斷的往真如的目標前進趣入。一般的菩薩發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包括自利利他。但是在十信位跟十住位的菩薩,他的利他的功德沒有那麼殊勝。也就是說,菩薩初發心雖然是發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但是剛開始,他以自利爲主,他必須要讀誦經典,慢慢建立勝解,乃至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內心的妄情執著,種種的煩惱。禅宗講作一種大死一番的功夫。一直要到行位的時候,這個菩薩空觀成就了,他爲了要進趣無上的菩提。這個時候講從空出假。從般若的空觀當中,內心的清淨心當中,生起大悲心的妙用,生起假名假相假用。能夠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度化衆生,生起利他的妙行。這樣子的話,能夠成熟衆生,莊嚴佛土。成熟衆生就是利他。因爲十行位的菩薩,他已經能夠生起種種的神通,他能夠以宿命通觀察衆生過去的因緣,以他心通觀察衆生內心的種種喜好等等。他能夠使令衆生的善根成熟。他這樣度衆生有什麼好處?莊嚴自己未來的佛土。他能夠爲自己的佛身淨土積集資糧。故名之爲「行」。十行位的菩薩,在《四教儀》講一句話。前面的十住是生于佛家,這個十行謂是攝行佛事。「住」他能夠在實相理安住,他在佛家裏面等于是生于佛家。整個菩提的幼苗已經成長,到一個階段,不再破壞。不像信位,他是進進退退。十住位的菩薩是生于佛家。這個十行謂是攝行佛事。他能夠作種種的佛事。十行,開始作利他的妙行。

  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四、十回向位-言「回向」者,具足叁義:一、回事向理。二、回因向果。叁、回自向他。以此叁義,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名「回向」。

  「回向」就是回轉導向。把一切的功德作一個回轉導向。回轉導向到那一個地方去?有叁個地方。一、回事向理。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管是布施、放生,種種的行門,都屬于事相的修行。這位菩薩能夠把這樣的修行,彙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理體,彙歸到我們自性清淨心,內無所求,外無所得。二、回因向果。把一切因地的修行,回向諸佛的果上功德,回向無上菩提。「果」指的是究竟的果,不是指二乘的人天福報,也不是二乘方便的果,是究竟的佛果。叁、回自向他。表示一種悲心,把自己的功德,能夠普遍的回向法界衆生,使令衆生能夠離苦得樂。以此叁義,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名「回向」。他以這叁種回向,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使令這個事相跟不生不滅的理體,能夠圓融無礙,隨順契入真如的法界。他這種修行,可以說無不從此法界流,從清淨心當中生起六度的妙行,最後無不還歸十法界。整個六度的妙行還是莊嚴這一份清淨心,開顯這一念清淨心。所以叫做回向

  前面的十行位菩薩,他已經能夠從空出假,曆事練心。這個十行位的菩薩,中道的智慧還沒有堅固,有時候會偏空,有時候會偏有一邊。一直要到十回向位的時候,十回向位的菩薩,念念跟中道的智慧相應,不管自利、利他,都能夠不偏空,不著有。因爲他有這叁種的回向,所以他念念能夠跟中道的智慧相應。這是十回向。

  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

  五、十地-言「地」者,具足叁義:一、能生萬物。二、住持不動。叁、負荷一切。此爲菩薩亦爾,既證中道實際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動,並能運無緣大悲,荷負一切衆生,故名爲「地」。

  「地」指的大地。爲什麼以大地來形容菩薩呢?有叁種的意義。第一個、能生萬物。因爲大地能生長一切的萬物,一切的草木能依止大地而生長。比喻這位入了地的菩薩,他等于是破無明證法身。他的法身顯現以後,他的修行,修一個法能夠生起無量的功德。舉一個例子來說,修六度。一個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的菩薩,他修六度,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他不能夠圓融無礙的。入了地的菩薩,他修布施一個法,他把一個東西布施給衆生,他就能夠圓滿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的功德。所以就好像大地一樣。一個大地能夠生長一切的萬物。這是就生善來說。二、住持不動。初地以上的菩薩,他不管碰到順境逆境,他能夠不動轉。比喻大地能夠如如不動。這是就破惡,他不會被一切的煩惱所破壞。叁、負荷一切。這是就著悲心。他能夠普遍的教化一切衆生,就好像大地能夠負荷一切一樣。這叁個正好是我們因地的菩提心,第一個生善,第二個破惡,第叁個度衆生來說。因爲具足這叁個意思,所以以地來形容菩薩。此位菩薩亦爾,既證中道實際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動,並能運無緣大悲,荷負一切衆生,故名爲「地」。他能夠證得中道實際理地,他能夠證入真如的悲性,生起諸佛的智慧,中道的智慧,內心住持不動,而能夠運起無緣的大悲,這種大悲心就不假藉因緣,從自性生起。他不必經過種種的因緣,而生起大悲。他能夠負荷一切衆生,故名爲「地」。

  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

  到第七地剛好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從凡夫到初地是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以後,他內心突破無明,初露法性,內心生起極大的歡喜,這是歡喜地。從初地以後到七地,第二大阿僧祇劫。從八地以後,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這是第叁個阿僧祇劫。初地以上的菩薩,在天臺宗說,能夠月映千江,百界諸佛千江有水千江月。在一百個世界當中,在沒有佛的世界當中,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衆生。因爲他已經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他就能夠生起部分法身的妙用。二地菩薩在一千個世界,地地十倍的增上。這是講十地菩薩的功德。

  六-等覺菩薩-亦名「一生補處」。謂「所證覺體與佛相等」,又「望于妙覺,猶有一等」故名「等覺」

  等覺菩薩又叫「一生補處」,再一生就可以補佛位。「等」在《教觀剛宗》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所證覺體與佛相等。他所證入的覺體,我們的真如本性,跟諸佛是相等的,沒有差別。在理上是完全相等,在事上是還沒有圓滿。另外一個「等」字怎麼解釋呢?望于妙覺,猶有一等。對望的諸佛妙覺來說,還差一等,還有一份的身相無明沒有破,故名「等覺」。

  等覺在《楞嚴經》裏面作一個譬喻,有一個人在外面流浪,好不容易回到家裏面。他前面的腳已經踏入家,後面的腳還是在門外。另外一個人要從家裏面出去,他前面的腳已經踏出去了,後面的腳還是留在家裏面。《楞嚴經》就以這個來比喻,等覺菩薩跟諸佛的差別。等覺菩薩是所謂的順法界之流,好不容易慢慢的回到家。諸佛是逆法性流,入生死流,從空出假要度化衆生。他前面的腳踏出去,後面的腳還在家裏面。我們這樣思惟就知道,等覺菩薩跟諸佛還是有差別。望于妙覺,猶有一等。

  七、妙覺-即究竟圓滿之「佛果」。謂由等覺後心,入金剛喻定,更破一品無明,而入此妙覺,此中煩惱盡除,智慧圓妙,故名「妙覺」。

  「妙覺」事實上就是佛。菩薩的果位,因地只有五十一個,第五十二個是果位,圓滿的佛果。等覺後心,入金剛喻定。定爲什麼以金剛來作比喻呢?特別的堅固,特別的深。在金剛喻定當中,他能夠觀察思惟諸法的實相,以一念的相應慧,更破一品生相無明,這個無明有生、住、異、滅四相。生相無明,是我們最初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所謂的根本不覺的那一念無明的時候,是最微細的。到了等覺以後,完全破除,進入了妙覺。進入妙覺階位,煩惱盡除,智慧圓妙。一切的惡法,惡法以煩惱代替。一切的惡法,惡無不盡,善無不滿。善法以智慧來代表。一切的智慧圓滿,微妙不可思議。故名「妙覺」。妙覺簡單講就是佛果。這個是說明根據《菩薩璎珞經》來說,有五十二個階位。

  問:

  答:「後心」每一個階位有叁心。入心、住心、後心。譬如十地,剛剛進入初地的人,叫初地的入心,或講初地的初心,初心、入心都可以。第二個階段叫住心。快要離開初地,馬上要增上了,叫做後心。就是這個時候要進入下面一個階段,叫做後心。

  問:

  答:我們如果在事相上修,譬如持戒,彙歸到心地上去,持戒就是持戒的功德。布施就是布施的功德。如果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真正不是靠語言文字在思惟,能夠破無明、證法身的菩薩,他能夠把一個法門,真正是法法消歸自性。他知道布施的目的,真正是破除我們的悭貪。持戒的目的是破除我們內心的有漏欲。既然每一個法門都是在開顯自性,那就可以說是法法圓滿,法法圓融。因爲他把每一個法門,都消歸到無不還歸十法界。他布施的時候,他也能夠具足破除有漏因,也能夠具足禅定,內心能夠不動,乃至于能夠做正確的觀察,能夠做智慧。所以六度是互含互攝,有通有別。通的話開出來,六度各有各的修行的方法跟理論,你要彙歸到一心的時後,完全是圓融無礙的。當然我們靠語言文字思惟,能夠隱隱約約知道一點,但是初地菩薩,他真正能夠做…

《佛法修學概要 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