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說,他還會再繼續造作,這也是一種果報。
「二、報果。」是一種異熟果報。當中有一個叁塗的果報,一個世間的因果。「叁塗的果報」是曰總報,曰你造罪的上中下品,來決定叁塗果報。「世間的因果」是曰個人的別報。譬如說殺生,它的別報是短命多病等等,這是講別報。我們造了罪業以後,內心當中就有兩種果報,第一個,你一個惡念增長。第二個、你有一種罪業會去招感叁塗果報,跟一個不可樂的世間因果。這應該怎麼辦呢?「如法忏悔」,我們隨順于佛陀的教法來忏悔,這當中有兩種功德。
「一、斷除惡念之相續。二、忏除叁塗果報。」忏悔的力量,它能夠使令惡念的力量停下來。第二個、能夠忏除叁塗的果報。換句話說,世間的因果是不失,這值得我們注意。目犍連尊者是一位大阿羅漢,叁明六通大解脫。目犍連尊者是怎麼死的?他是被執杖外道打死的。目犍連尊者在山中打坐,遠遠的看到執杖外道叁、五個過來,他用神通現到另外一個山頭去,沒多久執杖外道還是找上門。他就知道這個因果是逃不掉的,結果第二次他就不跑了。執杖外道一看到目犍連尊者在那邊打坐,二話不說就起深瞋心,用棒子把目犍連尊者活生生的打死。打死了以後,還打成肉醬。後來是阿難尊者拿衣服把碎肉拿起來包回去。目犍連尊者的皈依徒弟,叫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是皈依目犍連尊者,他去看他師父的屍體,一看到以後,非常的生氣,下命令把所有的執杖外道全都抓起來,丟到火裏面全部燒死。一個國王起瞋心也是不得了,他造罪業也是不得了。他把國家裏面最優秀的醫生都找來,這是我師父,現在是變成一堆肉醬了,我限你們叁天內把他治好,否則把你們全部都殺死。醫生都緊張了,這個人被打成肉醬怎麼能夠治得好呢?醫生沒辦法就跪著求目犍連尊者,尊者,您老人家是神通第一的阿羅漢,你救救我們。你看你的身體傷的這樣子,我們沒辦法救你。我們沒辦法救你,我們會被殺死的。目犍連尊者他的神通也不簡單,被打死了以後,他用神通力,一下子又把身體組合起來。組合起來以後,阿阇世王很高興,求他師父住世。目犍連尊者說,我入涅槃的時間已經到了。他講一個四句偈。「我今何用此色身,荷負衆苦不休息;我已滅除叁界毒,安樂當去涅槃城。」我今何用此色身,我現在不用臭皮囊色身。爲什麼這個色身,飛到虛空,用叁昧火把自己身體燒掉。
所以說世間的因果,神通都還不抵業力,乃至于佛陀都還有九種余報。所以說雖然經過忏悔,雖然可以滅除叁塗果報,但是世間的別報,人跟人之間的惡因緣,他是不失的。所以我們還是要避免犯罪。忏悔的意義,能夠斷除惡念的相續,能夠忏除叁塗的果報。
忏悔的方法,這當中有兩個「第一個、事忏。第二個、理忏。」
事忏有叁個:
「一、責心忏-但有染心,未動身口。」有染汙的心,或者在夢中有犯罪的情形,都是屬于責心忏。責心忏要怎麼忏?「自責己心,令生厭離。」就是你內心當中對于你所起的惡念,或者是瞋心、或者是盜心、或者是貪婪心、或者是欺诳心,你要呵責自己,使令你內心當中對惡念生起厭離的心。呵責,呵責五欲,怎麼呵責呢?就是你要思惟它的過患,把惡念譬喻作厭賊。厭賊會偷盜我們的功德法財,我們賺錢是不容易的,每天積功累德不容易。但是起一個惡念以後,這個賊就把錢偷光了。譬如毒蛇,我們一個身體,從小到大也不容易,被蛇咬一口就死掉。譬如毒蛇,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譬如大火,使令我們熱惱不安。你就是用惡念的種種過患來呵責,使令我們能夠令生厭離。觀念在這個地方。乃至于作夢當中,有犯戒的情況,我們醒過來以後,也是要責心忏,呵責自己。
責心忏,事實上是所有忏的基礎,後面的作法忏、取相忏、無生忏,都必須有自責己心,令生厭離的基礎。就是要有厭離的心。
「第二個、作法忏(中下品罪)」,前面的責心忏針對于只有意樂,作法忏是你意樂以後,又表達出身口,加行,但是沒有究竟。「向清淨大小乘僧一人乃至叁人發露忏悔。」要對于清淨的,起碼這一條戒他必須是清淨的。大小乘的僧衆,出家五衆。如果是下品的一個人,如果是中品的要叁個人,發露忏悔。作法忏有一定的儀軌。
「第叁個、取相忏(上品罪)」,有意樂、有加行、而且把它做究竟。
「于中或二七、叁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爲期。此須至誠懇切,內資理觀,外假壇儀,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屬「取相忏」攝,能滅根本重罪,令淨戒複生。」
取相忏分成叁段來說明。先看期限,取相忏的期限,「或者二七、或者叁七、乃至一年。」它的原則是以見好相爲期。見好相是說,你在覺醒當中,或者在睡夢當中,你能夠見到花、見到光、或者見到叁寶,或者見到你吐出穢物等等,這個就是見好相。弘一大師也提到一個觀念說,如果你能夠至誠忏悔滿一年,即使沒有見到好相,也可以再重受,開取重受。最起碼要一年,最好能夠見好相,如果見好相,就不要重受了。後面會講到,能夠使令淨戒複生。如果你沒有見到好相,你至誠的忏悔滿一年,可以重受。
這是講期限。看它的內容「此須至誠懇切,內資理觀,外假壇儀,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屬「取相忏」攝。」取相忏必須至誠懇切,內資理觀。要能夠有理觀,理觀當然主要是四念處觀。思惟犯戒的過患,呵責己心,令生厭離。這種理觀。外假壇儀。這個內指的是內心,外指的是身口二業。外假壇儀,是說你身體要禮拜,口要誠實。譬如說,我們拜八十八佛,那些地方是要拜的,那些地方是要發願,或者回向,要去念出來的。就是身禮拜,口誠實,外假壇儀,遵守忏悔的儀軌。那些忏法是屬于取相忏的儀軌,法華叁昧忏、方等忏、大悲忏、占察忏,或者是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等等,都是屬于取相忏所攝受。它的功德「能命根本重罪,令淨戒複生。」把你曾經所造的殺盜淫妄的根本罪消滅掉,使令你清淨的戒體再一次的生起,再一次的複生。
取相忏,在律上提出五個條件。第一個、要請忏悔主。取相忏的忏悔主不能請比丘、比丘尼。是請十方諸佛菩薩。它是屬于大乘的忏悔法門。爲什麼請忏悔主?因爲我們凡夫的心比較薄弱,以佛菩薩來證明,加強我們忏悔的心意。以十方諸佛菩薩當忏悔主,來爲我證明。第二個、諷誦經咒。經咒就像肥皂一樣,律上說就像藥皂一樣,它能夠洗除我們的罪垢。說我們忏悔,雖然是一顆能忏悔的心,是不夠的。一定要假借肥皂,才能夠洗除汙垢。什麼是肥皂呢?就是佛陀的這些法寶,經典、咒語。第叁、說己罪名。你請的忏悔主,譬如說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忏悔主就是普賢菩薩。法華叁昧忏也是普賢菩薩。大悲忏的忏悔主就是觀世音菩薩,你最好有觀世音菩薩的相狀,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的相狀。你在他們面前發露你的罪業,把你在某一個時,某一個處所造的罪業把它發露出來。說己罪名。第四個、立定誓願。你發露以後要立定誓願,盡未來際永不再造作。第五個、如教明證。你在整個教行當中,一定要見到好相。就像教理說的,在夢中或者覺中,見花、見光、或者見到佛菩薩的形相、見到吐出穢物等等。如教明證,教理來作一個清楚分明的證明。
我過去佛學院有一個同學,一個居士,他現在後來受戒了。他之前在受居士的時候,犯到邪淫的根本罪,就不能受戒了。他很想出家,怎麼辦呢?就作取相忏。他一開始作,大概有叁個月都沒見好相。他很虔誠。後來我說,這個取相忏的關鍵,好相要現出來,一定要斷除惡念的相續。如果我們只是事相上的修行,外假壇儀。反正時間到了,我就去拜,拜完了就下去。你肯定很難見到好相。因爲相從心生,好相一定從清淨心現出來的。後來我叫他再加修四念處的止觀,我說你一定要修四念處,你一定要把你過去造作淫欲的心熄滅下來。甚至于遇到男女的境界,能夠不起淫業,就是惡念的相續被你調伏。後來他照著做,他一方面忏悔,外假壇儀。一方面內資理觀,呵責淫欲心的過患。果然,他有一天作夢見到好相。他夢到他吐出穢物,在那個地方洗澡,洗的很幹淨。所以說這個大乘的取相忏要見到好相的關鍵,你的心要改變。如果你的心的等流心,惡念沒有停下來,肯定見不到好相。他這個跟前面的作法忏不同,作法忏把儀軌念一念就完了,惡念的相續沒有斷,也無所謂。因爲作法忏,它是一個事相的忏法。取相忏,有一點理觀的意思。這個理觀跟後面的理觀還不太一樣,它沒有像後面的理觀,觀的那麼深,只是觀到他的過患,用呵責的方式使令他的惡念停下來。
「理忏-無生忏-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爲,恒觀「無性」。」
理忏的對象是針對于有智慧的人,通達教理的人。特別是法華忏、方等忏,在忏悔之前,要研究很多的大乘經典,明白諸法實相才可以的。它的對象不像前面的責心忏、作法忏、取相忏,每一個人都可以修。它有一定的教理的基礎。則多方便,它有很多的方便,誦經、持咒,都可以。隨所施爲,恒觀「無性」。理忏跟前面的事忏不同。事忏是針對已經造做的罪業,它的所緣境是針對于罪業,或者呵責、或者作法、或者取向來消滅。理忏是針對于能犯的心,從罪的根本。所以說他在修忏的時候,他要理觀的。觀察他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生滅的本質當中,找不到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它是恒常隨順因緣而變化的。從無常當中,悟入到空性,觀察到內心當中那一個清淨的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個不生不滅清淨光明的本性。這個就是理忏。
這個理忏它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平常的心情,認爲我們這一念心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有我去造罪業,有我去得果報。這樣的思考,會使令我們的罪業非常的堅固,很難忏除清淨。如果今天能夠透過佛法的智慧,能夠深觀諸法實相,看到我們內心當中最深的那個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時候就能夠把我們那個無量無邊的罪業,從根本動搖。原來業性是本空的,原來所謂的罪業,也是因緣所生,如夢如幻。道宣律祖他也說,靈芝律師也提到這個觀念,理忏不能單獨存在,一定要跟前面的事忏配合。事忏就像一個人的腳,理觀是一個人的眼睛,目足雙運。我們如果只是從事忏,那效果就差很多。能夠在事忏當中、拜八十八佛當中、修習忏法當中,能夠深觀諸法實相,能夠觀察到我這一念心是清淨本然。能造的心是清淨本然,所造的業也是如夢如幻,能造所造性空寂。這個時候在滅罪,就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力量。這個地方理忏,他要配合事忏來操作的,如目足雙運。
我們修淨土的人啊,理觀也是很重要的。帶業往生,憑什麼帶業往生呢?如果你能夠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過去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都是如夢如幻。你能夠相信,你能夠帶業往生,憑這一點。就憑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對往生就有信心。如果你認爲這個罪業都是真實的,你這個信心很難建立起來,就很難建立起來。就使令你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之間就有障礙,那個無量無邊的罪垢,就障礙你跟彌陀感應道交。理觀對于你突破障礙,不管是你站在滅罪的角度,不管你站在跟彌陀感應道交的角度,都非常重要。這個理觀的問題,理觀的生起不容易,它就是難在要長時間的研究經論。你看大乘的止觀跟小乘的止觀不同,小乘的止觀都是從事相,你注意丹田,注意呼吸,不用看經典,也隨時可以修,修個七日禅、一日禅,馬上去就能夠得到寂靜。大乘止觀爲什麼困難呢?你看唯識止觀,天臺止觀,你起碼要叁年的經論基礎,你才有資格修行。因爲大乘的止觀,它深觀諸法實相,你沒有前面的教理基礎,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操作。所以大乘佛法後來傳承很快就斷掉?因爲他在修觀的時候,前方便很重要,通達教理,這件事不容易,但這件事又非常重要。不管站在淨土法門的角度,不管站在感應道交的角度,這個理忏都很重要。忏悔,有事相的修行,理相的觀察。有事修、有理觀,如目足雙運,能夠滅罪。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