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十七)
淨界法師主講
己二、天乘
所謂的「天乘」,就是我們可以依止這樣的一個修學,使令我們生到天的果報。這當中分成叁科。
初、十善業。二、四禅定。叁、四空定。
天的果報有叁類,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當中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就是欲界天及色無色界天。欲界天的欲,就是說天的果報還有男女的欲望,還有飲食的欲望,還有睡眠的欲望,有叁種欲望,所以叫欲界天。
色界無色界,他們在這種高深的禅定當中有殊勝的叁昧樂,所以就沒有這叁種欲望,他那個是屬于禅定的境界,色界無色界天。
庚一、十善業
十善業是成就欲界天。欲界天,在《法苑珠林》上說,欲界天的天人有五種功德。
第一個、他的果報體清淨莊嚴。天的果報體是化身,人道的衆生是胎生,有胞胎,懷胎十月。那麼天的果報,他要出生的時候,是突然間無而忽有,一下子就出現,剛開始就像十二歲的小孩子一樣,但是天的地上有牛奶,地肥。他吃那個牛奶一下子就能長大成人。他的色身特別的清淨,因爲天的飲食沒有渣,完全吸收養分,它沒有渣。所以他沒有所謂的便溺,沒有大小便溺,所以天沒有廁所,因爲他根本不便溺的,因爲他只有吸收,沒有排泄。所以他的色身比我們的人道來說,比較幹淨多了,比較清淨。天人的相貌特別的莊嚴。難陀尊者,他娶的太太是迦毗羅衛國最美的美女,但是他到忉利天以後看到天女,他說他太太跟天女比起來,就像彌猴一樣,就像猴子一樣。所以天,不管男衆、女衆,特別的莊嚴。這是他第一個果報清淨莊嚴。
第二個、放大光明。天的果報,色身能夠放出光明。經論上說,諸天晚上來請佛陀說法,阿難尊者看到天人來的時候,晚上突然間放大光明,就像白天一樣的光明。所以天的果報,他能夠放大光明。
第叁個、無諸病苦。諸天在一生當中沒有老、沒有病,他的色身永遠是莊嚴,而且一輩子永遠不生病的。他只有死亡而已,只有初生跟死亡,等于整個過程當中沒有老,沒有病的情況。
第四個、衣食自然。人道的衆生福報再大,他多少要工作。靠工作來換取財富,來享受。但是諸天,天人沒有所謂的工作,因爲他的衣服、飲食就從樹上面生出來。他的衣食是自然的。
第五、報得五通。他的果報體就具足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乃至于他心通,報得五通。他這五通不是修來的,果報體就具足五種神通。這是《法苑珠林》講到天人的五種果報。這五種果報是由十善業所莊嚴的,因地的時候修十善業,在果地的時候召感這樣的果報。
十善業,基本上分成「身業、口業、意業。」
「身業-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
「不殺生-止善-止殺生之惡行。作善-行放生之善行。」
十善業的不殺生就是「止」。「止善」就是因爲止,而成就善業。止什麼呢?止殺生的惡行。禁止殺害有情衆生的這些惡行,止善。「作善」是因作而成善。善業是因爲造作而成就的,就是行放生的善業。放生就是我們能夠經常救助有情衆生。放生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去刻意的買東西來放。這個也是好。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譬如說,有小鳥飛進來,蝴蝶飛進來,我們把窗戶打開,做個皈依把牠放出去。或者水溝有螞蟻,我們方便把他救起來做個叁皈依,然後把牠放出去,這也是放生。放生有兩個很特別的意義,第一個、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因爲我們面對有情衆生的時候,救拔衆生,念念之間會增長我們在菩薩道當中很重要的慈悲心,慈悲心增長。第二個、廣結善緣。每一個衆生都是愛著他的生命,你能夠救他的生命,以後在無量劫流轉當中,他看到你會起歡喜心,你爲他說法,他容易接受,廣結善緣。十善業提倡要行放生的善行。
前面的五戒只有止善,它沒有作善,它是比較消極這一部份,就是禁止去造惡業,對于作善,它是不強調的。所以十善業是強過于五戒的。
「二、不偷盜-止善-止盜他財物之惡行。作善-行布施之善行。」
前面的不殺生是針對于有情的正報,正報的身心。偷盜是針對于有情的依報,對于他財物的一種禁止偷盜的情形。作善是行布施的善行,不但是要禁止,還要去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來布施一切的衆生。這個是不偷盜的善業。
「叁、不邪淫-止善-止于非妻妾淫欲之惡行。作善-行恭敬之善行。」
不邪淫在止善方面是禁止非妻妾,不是自己妻妾的淫欲的惡行。作善是行恭敬的善行。這一點解釋一下,「恭敬」,在儒家上說,人跟人之間他有一定的禮節,叫做「克己複禮」。我們人跟人之間有五種禮節,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它有一定的儀軌,你不能超出這個儀軌,太過分或者是太少,都是不合乎禮的。我們怎麼遵守「禮」?「克己」,你克製你的情感,不要放縱你個人的欲望,使令你的身業、口業合乎這個禮,這個就是恭敬。我們經常起恭敬心,我們不容易放逸。恭敬心是清淨心的前方便。印光大師的弟子問印光大師說:您老人家一生修行這麼大的成就,可不可以講出一個心得,給我們後輩學習。印光大師就說:修行佛法,要緊是竭誠盡敬,妙、妙、妙、妙,講出四個妙字。一個誠、一個敬。就是說不管面對人何的人,不管修行什麼法門,你內心的狀態就表現一種誠敬的的狀態。你不管是待人處世,或者是修學佛法,都是妙妙妙妙。在不邪淫方面就是以恭敬來對治邪淫。這個是屬于身業的一種善業。
「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四、不妄語-止善-止虛言诳他之惡行。作善-行實語之善行。」
不妄語在止善方面,禁止虛言诳他。虛诳的言詞,來欺騙他人的惡行。作善就是行實語之善行。實語就是真實語。一般人講話,他也不當一回事,但是修行人講實語就非常重要。怎麼說呢?佛法說「直心是道場」,你待人處事,事情是怎麼樣你就說怎麼樣,不要多講也不要少講,講真實語。你講真實語有什麼好處呢?你修行容易成就。直心,它是一種道場,一切的道,一切的功德都依止這個處所能夠生起。一個人經常打妄語,當然妄語有它的過患。另外一種兼帶的過患,你一天到晚打妄語,你內心虛诳的心性,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持大悲咒持半天也沒有感應,念阿彌陀佛也不容易感應道交,因爲這種清淨的法寶,它的依止處要依止直心,這個清淨的法寶才能夠生根。你經常打妄語,內心當中彎曲的心它不是道場,不是道場,這個清靜的法寶進去,它沒辦法生根,不能夠落地生根。所以講實語,在修行上面說,就變成很重要了。
「五、不兩舌-止善-止構鬥兩邊之惡行。作善-行和合之善行。」
兩舌在止善方面是禁止,「構」就是引起,引起雙方的鬥爭。你講兩邊的話,向此說彼,向彼說此,引起雙方的鬥爭,這個是我們要禁止的,叫做止善。作善,就是要講一些和合語。有時候,人跟人之間相處,我們如果能夠居中協調,能夠減少很多很多過失的出現。春秋時代,有一位齊景公,齊國,是一個大國。齊景公很喜歡一只白馬,很寶貴的白馬,結果被養馬人在疏忽的時候弄死了。齊景公大怒,叫侍衛,馬上把那個害死馬的人抓到殿堂來。齊景公實在是太生氣了,他控製不了自己,以一個國君之尊,拿著刀就要沖下去把養馬的人殺死。在這個緊急情況,士大夫晏嬰,他是很有名的宰相。他就說:國王,這件小事情我幫你辦就好,你要殺他可以,我幫你殺他。就把齊景公手上的劍拿下來,說這件事情我來幫你處理。就拿著劍指著養馬的人說,你犯了叁件事情,你該死。第一件、你爲國君養馬,把國君的馬養死了,使令國君要殺你,這件事情會使朝中文武百官議論紛紛,使令國君失去威德,所以你該死。第二件事情、你爲國君養馬,你把國君的馬養死了,國君要殺你。這件事情傳出去,讓老百姓對國君議論紛紛,使令國君失信于老百姓,所以你該死。第叁件事情、你爲國君養馬,把國君的馬養死了,使令國君要殺你。這件事情傳出去,諸侯都知道以後,諸侯譏笑國君,使令國君在諸侯當中失去威德,所以你也該死。叁件事情你該死。講完以後,齊景公說:好,不要殺他,不要殺他。爲了殺一個人,失信于文武百官、失信于整個國人、失信于諸侯之間這些君王之間的譏笑。所以晏嬰他能夠在適當的時候…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