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和合語,化解了一種幾乎是要發生的鬥爭。其實僧團之間也是這樣,我們一個執事,能夠居中協調,很多的事情能夠減少,這個倒是功德無量的。行和合的善行,這是不兩舌。
「六、不惡口-止善-止惡言加人之惡行。作善-行軟語之善行。」
柔軟的意思是講一些安慰鼓勵的話。
「七、不绮語-止善-止绮側乖理之惡行。作善-行有義語饒益之善行。」
不绮語的止善就是禁止,「绮」就是華麗的言詞。「側」就是不正當。不但是華麗,還是不正當。「乖理」就是違背世間因果道理的,這些惡習。這是止善。作善,行有義語饒益之善行,講一些有意義的話,講一些對衆生法身慧命有幫助的話,言之有物。印光大師說,古時候很多的文學家,文人,一生窮苦潦倒,爲什麼呢?這些文人就是寫一些風花雪月的小說,講一些糜糜之音,來破壞別人的正念,這個人的一生才會這樣子,窮苦潦倒。講一些绮語講太多了。印光大師說,這只是花報而已,正式的果報在叁惡道。绮語是應該要禁止的。
十善業的身業、口業。身業,我們還不容易犯到,一般的人,內心有一點道德的人,殺盜淫還不是容易犯的,但是口業就容易犯到。我們一不小心,嘴巴一講出來兩舌、绮語、惡口就容易發出來。但是口業要造罪容易,要生起功德也很容易。譬如說獨角牛的公案。有一只獨角牛,牠剛出生的時候,別人有兩只角,牠只有一只角,牠對這件事情非常自卑。別人都兩只角,我只有一只角,但是牠有一個優點,這只獨角牛牠非常有力量,工作非常的勤勉,這是牠的優點。牠爲主人工作的時候,在所有牛表現當中,牠表現的特別的努力,特別的勤勉,所以主人待牠特別好。他給牠一個特別好的房間,把牠的房間整理的很幹淨,給牠很好的飲食。這個獨角牛在整個牛當中,受到主人特別的恩惠,牠也生感激心。一天,村莊要舉辦鬥牛的比賽,兩只牛頭上都綁繩子,看誰的力量大。獨角牛就自告奮勇,就跟主人說:主人,我們可以去報名,報名鬥牛比賽。主人說:行嗎?牠說:可以的啊!牠說,我什麼都不行,但是我對我自己的力量很有信心,一定能夠得勝的。好,報名。就繳了十金。十兩黃金。報名的時候,雙方的主人就介紹他的牛,我這只牛多麼多麼的好。獨角牛的主人上去就介紹說,我這只牛工作又努力、態度勤勉,作什麼事情很認真,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牠出生的時候只有一只角,這是牠天生的缺陷。兩個主人報告雙方的牛以後就比賽,一比賽之後,獨角牛就失敗。失敗,獨角牛就輸掉了。輸掉以後,主人就牽著牛要回去。主人越想越氣,都是你,要我們去比賽,把十兩黃金輸掉了。獨角牛很委曲,主人,這件事不能怪我。怎麼不能怪你呢?你上去報告我的情況,講我的優點就好,講我的缺點。我初生就一只角,在我的內心當中,觸動我的自卑感。你講到我的缺陷,你一講,我整個人沒有信心了,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一上去就失敗了,沒辦法表現我的實力。這怎麼辦呢?明天還有一場,我們再參加,參加這一次,講我的優點,缺點不要講。第二天在比賽
的時候,這主人就知道了,上去總總的贊歎牠的優點,缺點不提了。一比,果然獨角牛就取勝。佛陀在戒律當中,講到惡口的時候,講到這個公案以後,告訴所有的弟子,從今以後,所有的弟子要講柔軟語。這個意思就是說,佛陀用獨角牛的公案來告訴我們說,乃至一只牛牠都需要鼓勵,何況是一個人呢?特別是一個剛剛要修行的初學者。一個初學者他只是對佛法一念的信心來到叁寶地,什麼是戒定慧,他完全不知道。他這個時候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障,一個人會來到叁寶地,多多少少是有障礙。如果今天一個僧執事,能夠適當的一句鼓勵的話,可能他從此以後生起信心,好好的修學佛法,解脫生死,廣度衆生,成就一代的祖師,乃至成就佛道。如果我們今天身爲執事,一句話去傷害到他的自尊心,退失道心,下山,從此以後不再修學佛法,他可能從此以後墮落到叁惡道去。所以說有時候衆生的善根就在我們之間的一句話,當然,老修行不管你怎麼說,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你說的話是你自己的話,世間上的一切是如夢如幻,我們自己的正念能夠做得了主。初學者他不是,初學者他所需要的就是鼓勵,安慰,攝受,所以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說口業當中不惡口要特別注意,行柔軟之善行,止惡言加人之惡行。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是特別重要。
「第叁、意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意業功德的生起,我們照他的次第而解釋。意業首先要先講不邪見。因爲你一定要先有正見,才能夠産生不貪欲、不瞋恚。
「不邪見-止善-止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作善-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止作二持,在叁業當中他要先有作善,才能夠止善,沒有作善不可能止善。剛開始要先能夠生起正信,對于佛法的道理有一個正確的信心,皈心于正道。佛法的修行法門都是正道,引生智慧的善行。十善業的正見,我們也不要講太深。十善業基本的正見就是深信業果。深信業果就是說啊,一般人的思想,他這一念心對于生命的分別,他總是想說,人死如燈滅,生命就是今生。所以說爲了追求今生的安樂,什麼事情都能夠作,反正我所能夠感覺到,得到的,能夠受用就是今生而已,死掉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這種思想就很難對治你的貪欲跟瞋恚,你就很難對治習氣,你一定是放縱習氣。所以佛法的第一個人生觀,就是相信生命相續。在佛法的觀念當中,第一個最基礎的觀念,就是相信有來生,相信生命是無量無邊的相續,恒轉如暴流。就說這個生命就像水流一樣,從無量無邊過去的水流,才有我今生的生命,我今生的遭遇是承接于過去的業力。換句話說,我今生的造業會影響我來生的果報,水流就是這樣子的,你現在的水流弄髒了以後,你下輩子的水流就髒了。前面的水流幹淨,後面的水流就幹淨。就是說呢,我們對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生命相續,業果相續,這個就是正見。這個就是止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撥」是排除。撥無因果。「僻」是偏邪。相信外道,相信說你不管造善造惡都沒關系,反正你就能夠拜神,用雞鴨魚肉去供養尊神,尊神就賜給你福報。這種邪知邪見。我們的快樂痛苦是由我們自己的善業、惡業決定的,不是一個常一主宰的神來決定的。對于這樣的邪見,要加以僻,就是避免。我們對我們的生命有正見以後,就會去對治我們的貪欲心。所以開始不貪欲。
「不貪欲-止善-指引取無厭之惡行。作善-行不淨觀,觀諸六塵,皆欺诳不淨之觀行善行。」
「引取」就是一次一次的去追求,這種追求是沒有厭倦的惡行。作善,行不淨觀,觀諸六塵,皆欺诳不淨之觀行的善行。這個貪欲在前面五戒的標准,他沒有要求我們的意業,煩惱要淡薄,因爲那個只是人的果報。但是十善業是天的果報,天的一個特色,煩惱淡薄。貪欲也特別淡薄。你看那個諸天,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每一個天的欲望,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譬如說,男女的欲望,他前面就是互相的擁抱,乃至于互相的牽手,到最後互相兩個眼睛看一看,這個時候欲望就結束了。這就是「意」。所以說生天不是靠布施持戒而已,你內心的欲望太重,你還不能生天的。生天的標准,你的欲望要淡薄。當然欲望淡薄,他不是自然會淡薄,就是要修觀,修不淨觀。我們要冷靜的觀察我們的色身,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觀察我們這個色身,把這一層皮把他撥開以後,看裏面的情況有種種的不淨物,膿血屎尿,大小便溺,心肝脾肺腎,沒有一個東西是幹淨的。所以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中。這種不淨物,它還不是經常待在裏面。它是幹什麼呢?常流出不止。兩個眼睛、耳朵、鼻孔、嘴巴、大便處、小便處,經常流出不淨物。如漏囊盛糞。我們對于色身不淨的情況,透過觀察以後,使令我們對于男女的果報體,貪欲心淡薄,因爲沒有一個人去貪愛一個不幹淨的東西。因爲我們經常被果報體外表這一層皮所欺騙,所以佛陀要我們去看到色身的本質,它的不淨本質,來調伏貪欲。
「九、不瞋恚-止善-止忿怒之惡行。作善-行慈忍之善行。」
這個瞋恚的過失是超過貪欲,因爲貪欲會障礙我們的功德,但是對于破壞我們的善根,還不是太厲害。這個人佛法有善根,他對于這個世間的欲樂,貪欲一點,造一點罪業,但是它還不會破壞善根。但是瞋恚心的可怕,它會破壞你的善根,好不容易你在叁寶當中所生起的信淨念定會的善根,會破壞你的善根。古德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無量劫來在叁寶當中,好不容易的精進的修行,叁點半起床,拜佛、修忏、誦經,栽培很多的功德林,但是你的瞋心會破壞你的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下子破壞。所以瞋心實在是需要對治的,怎麼對治呢?行慈忍之善行。這個慈忍的善行,在藏傳佛教它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七重因果的前面叁個,就是修知母念恩報恩。「知母」的意思是說,我們對衆生有慈悲心、包容心,…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