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七

  

佛法修学概要(十七)

  

净界法师主讲

  

己二、天乘

  

所谓的「天乘」,就是我们可以依止这样的一个修学,使令我们生到天的果报。这当中分成三科。

  

初、十善业。二、四禅定。三、四空定。

  

天的果报有三类,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当中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就是欲界天及色无色界天。欲界天的欲,就是说天的果报还有男女的欲望,还有饮食的欲望,还有睡眠的欲望,有三种欲望,所以叫欲界天。

  

色界无色界,他们在这种高深的禅定当中有殊胜的三昧乐,所以就没有这三种欲望,他那个是属于禅定的境界,色界无色界天。

  

庚一、十善业

  

十善业是成就欲界天。欲界天,在《法苑珠林》上说,欲界天的天人有五种功德。

  

第一个、他的果报体清净庄严。天的果报体是化身,人道的众生是胎生,有胞胎,怀胎十月。那么天的果报,他要出生的时候,是突然间无而忽有,一下子就出现,刚开始就像十二岁的小孩子一样,但是天的地上有牛奶,地肥。他吃那个牛奶一下子就能长大成人。他的色身特别的清净,因为天的饮食没有渣,完全吸收养分,它没有渣。所以他没有所谓的便溺,没有大小便溺,所以天没有厕所,因为他根本不便溺的,因为他只有吸收,没有排泄。所以他的色身比我们的人道来说,比较干净多了,比较清净。天人的相貌特别的庄严。难陀尊者,他娶的太太是迦毗罗卫国最美的美女,但是他到忉利天以后看到天女,他说他太太跟天女比起来,就像弥猴一样,就像猴子一样。所以天,不管男众、女众,特别的庄严。这是他第一个果报清净庄严。

  

第二个、放大光明。天的果报,色身能够放出光明。经论上说,诸天晚上来请佛陀说法,阿难尊者看到天人来的时候,晚上突然间放大光明,就像白天一样的光明。所以天的果报,他能够放大光明。

  

第三个、无诸病苦。诸天在一生当中没有老、没有病,他的色身永远是庄严,而且一辈子永远不生病的。他只有死亡而已,只有初生跟死亡,等于整个过程当中没有老,没有病的情况。

  

第四个、衣食自然。人道的众生福报再大,他多少要工作。靠工作来换取财富,来享受。但是诸天,天人没有所谓的工作,因为他的衣服、饮食就从树上面生出来。他的衣食是自然的。

  

第五、报得五通。他的果报体就具足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乃至于他心通,报得五通。他这五通不是修来的,果报体就具足五种神通。这是《法苑珠林》讲到天人的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是由十善业所庄严的,因地的时候修十善业,在果地的时候召感这样的果报。

  

十善业,基本上分成「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

  

「不杀生-止善-止杀生之恶行。作善-行放生之善行。」

  

十善业的不杀生就是「止」。「止善」就是因为止,而成就善业。止什么呢?止杀生的恶行。禁止杀害有情众生的这些恶行,止善。「作善」是因作而成善。善业是因为造作而成就的,就是行放生的善业。放生就是我们能够经常救助有情众生。放生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去刻意的买东西来放。这个也是好。但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譬如说,有小鸟飞进来,蝴蝶飞进来,我们把窗户打开,做个皈依把牠放出去。或者水沟有蚂蚁,我们方便把他救起来做个三皈依,然后把牠放出去,这也是放生。放生有两个很特别的意义,第一个、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因为我们面对有情众生的时候,救拔众生,念念之间会增长我们在菩萨道当中很重要的慈悲心,慈悲心增长。第二个、广结善缘。每一个众生都是爱着他的生命,你能够救他的生命,以后在无量劫流转当中,他看到你会起欢喜心,你为他说法,他容易接受,广结善缘。十善业提倡要行放生的善行。

  

前面的五戒只有止善,它没有作善,它是比较消极这一部份,就是禁止去造恶业,对于作善,它是不强调的。所以十善业是强过于五戒的。

  

「二、不偷盗-止善-止盗他财物之恶行。作善-行布施之善行。」

  

前面的不杀生是针对于有情的正报,正报的身心。偷盗是针对于有情的依报,对于他财物的一种禁止偷盗的情形。作善是行布施的善行,不但是要禁止,还要去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来布施一切的众生。这个是不偷盗的善业。

  

「三、不邪淫-止善-止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作善-行恭敬之善行。」

  

不邪淫在止善方面是禁止非妻妾,不是自己妻妾的淫欲的恶行。作善是行恭敬的善行。这一点解释一下,「恭敬」,在儒家上说,人跟人之间他有一定的礼节,叫做「克己复礼」。我们人跟人之间有五种礼节,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它有一定的仪轨,你不能超出这个仪轨,太过分或者是太少,都是不合乎礼的。我们怎么遵守「礼」?「克己」,你克制你的情感,不要放纵你个人的欲望,使令你的身业、口业合乎这个礼,这个就是恭敬。我们经常起恭敬心,我们不容易放逸。恭敬心是清净心的前方便。印光大师的弟子问印光大师说:您老人家一生修行这么大的成就,可不可以讲出一个心得,给我们后辈学习。印光大师就说:修行佛法,要紧是竭诚尽敬,妙、妙、妙、妙,讲出四个妙字。一个诚、一个敬。就是说不管面对人何的人,不管修行什么法门,你内心的状态就表现一种诚敬的的状态。你不管是待人处世,或者是修学佛法,都是妙妙妙妙。在不邪淫方面就是以恭敬来对治邪淫。这个是属于身业的一种善业。

  

「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四、不妄语-止善-止虚言诳他之恶行。作善-行实语之善行。」

  

不妄语在止善方面,禁止虚言诳他。虚诳的言词,来欺骗他人的恶行。作善就是行实语之善行。实语就是真实语。一般人讲话,他也不当一回事,但是修行人讲实语就非常重要。怎么说呢?佛法说「直心是道场」,你待人处事,事情是怎么样你就说怎么样,不要多讲也不要少讲,讲真实语。你讲真实语有什么好处呢?你修行容易成就。直心,它是一种道场,一切的道,一切的功德都依止这个处所能够生起。一个人经常打妄语,当然妄语有它的过患。另外一种兼带的过患,你一天到晚打妄语,你内心虚诳的心性,你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持大悲咒持半天也没有感应,念阿弥陀佛也不容易感应道交,因为这种清净的法宝,它的依止处要依止直心,这个清净的法宝才能够生根。你经常打妄语,内心当中弯曲的心它不是道场,不是道场,这个清静的法宝进去,它没办法生根,不能够落地生根。所以讲实语,在修行上面说,就变成很重要了。

  

「五、不两舌-止善-止构斗两边之恶行。作善-行和合之善行。」

  

两舌在止善方面是禁止,「构」就是引起,引起双方的斗争。你讲两边的话,向此说彼,向彼说此,引起双方的斗争,这个是我们要禁止的,叫做止善。作善,就是要讲一些和合语。有时候,人跟人之间相处,我们如果能够居中协调,能够减少很多很多过失的出现。春秋时代,有一位齐景公,齐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很喜欢一只白马,很宝贵的白马,结果被养马人在疏忽的时候弄死了。齐景公大怒,叫侍卫,马上把那个害死马的人抓到殿堂来。齐景公实在是太生气了,他控制不了自己,以一个国君之尊,拿着刀就要冲下去把养马的人杀死。在这个紧急情况,士大夫晏婴,他是很有名的宰相。他就说:国王,这件小事情我帮你办就好,你要杀他可以,我帮你杀他。就把齐景公手上的剑拿下来,说这件事情我来帮你处理。就拿着剑指着养马的人说,你犯了三件事情,你该死。第一件、你为国君养马,把国君的马养死了,使令国君要杀你,这件事情会使朝中文武百官议论纷纷,使令国君失去威德,所以你该死。第二件事情、你为国君养马,你把国君的马养死了,国君要杀你。这件事情传出去,让老百姓对国君议论纷纷,使令国君失信于老百姓,所以你该死。第三件事情、你为国君养马,把国君的马养死了,使令国君要杀你。这件事情传出去,诸侯都知道以后,诸侯讥笑国君,使令国君在诸侯当中失去威德,所以你也该死。三件事情你该死。讲完以后,齐景公说:好,不要杀他,不要杀他。为了杀一个人,失信于文武百官、失信于整个国人、失信于诸侯之间这些君王之间的讥笑。所以晏婴他能够在适当的时候…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