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戒,瞋的習性會慢慢的淡薄。對修止觀,尤其是修禅定有很大的幫助。
問:?
答:在夢中是不能構成殺戒,殺戒是要在清醒的時候。要有一個觀念,若以怨止怨,是怨終不止。就是說人跟人之間的問題,決定不是用瞋心能夠解決的,你一定要知道這個觀念。我們過去跟冤親債主結下惡因緣,我們絕對不能說,你要來殺害我,我也要害你,那這個怨生生世世都解不開,一定是要以慈悲心,念佛。其實你那時念佛,肯定沒事,這個時候顯然要忏悔,忏悔業障。夢中所作業,夢中的時候業是很薄弱的,他不能構成罪行,不管殺盜淫妄都不犯戒的。在律上,夢中是不結罪的。不過佛陀的意思,你起來的時候,你要忏悔。
問:?
答:如果沒有生命體,主要是有情命,要有神識投胎。這裏的破卵指的有情。殺罪的定義是斷有情命。你在《楞嚴經》上看,不能吃動物的東西,不管他的肉、蛋、他的血,因爲你跟他結惡緣,雖然不構成殺生,但是結惡緣。如果從聲聞戒的角度來看,他是不結罪的,所以聲聞戒他允許你吃肉,吃叁淨肉,吃蛋都可以。在聲聞戒,只要你不親自去殺、不聞殺、不爲自己而殺。菩薩戒,佛陀是製斷一切的衆生肉都不能吃,不管你是不是殺他都不能吃。菩薩戒強調的是慈悲心。吃肉吃久也會傷害你的慈悲心。雞生蛋不是給人吃的,是人把牠拿來吃,他的目的不是給人吃的。你吃他的東西跟他結惡緣,嚴格說你吃蜂蜜都結惡緣,他的蜂蜜不是給你吃的,他是要養他的下一代。蜜蜂的蜂蜜是要給他的兒子吃的。所以說要以《楞嚴經》的觀念,牛奶都少喝,因爲他牛奶不是給人吃的,是我們把他搶過來吃。牛奶是給小牛吃的。他不犯戒,但是你跟他結下一個惡因緣,在律上是不犯戒。吃牛奶跟吃蛋在律上是不犯戒,但是你吃他的肉,就犯到菩薩戒。
欲樂、加行、究竟。究竟是說這個事情作圓滿,殺生,這個人死亡。偷盜,舉離本處。加行是說你采取很多的方法,采取行動叫加行。
問:?
答:如果是因緣具足的時候,父精母血的和合,當下就入胎。入胎的時候雖然他是一個小的硬塊,但是他已經是有情了,他是個有情,有神識。只要有神識,這就是有情。雖然他看起來還不是個人,但他是有情。有時候有特例,還會奪胎。特例就不講,以一般來說。總之,殺生的定義,他只要是一個有情,是一個有神識的東西,你斷絕他的生命就是殺生。他神識什麼時候進去,不知道。但是只要神識進去,神識進去主要一個特色,他有溫度了。《成唯識論》說: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有阿賴耶識的神識進去,這個東西就會有溫度。壽卵識,壽命,卵就是溫度,識是神識。這叁個是有一個就有兩個,叁個一定和合,壽卵識互相和合。這個東西已經是有溫度,有神識,一定是有情。你斷絕他的生命就構成殺生的條件。
庚二、不偷盜
辛一、解釋名義
「不與而取他物,名爲偷盜。」偷盜的定義就是說不與。主人並沒有給我們,而我們主動取用他人的財物,這就是偷盜。取他物,他物主要是指有主物,有主人的財物。
「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诳取、抵債不還、偷稅、冒渡等,令前人失物,並名爲盜。」
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就是你所面對的境界就是一個有主物。有主物的意思就是有主人的財物,簡別他不是無主,他是有主的。
「有主物在律上提出叁點,第一個、叁寶物。」這是佛的東西,譬如說,供佛的香花燈燭,幢旛等等,這是供養佛陀的,佛物。第二個法物。供養法寶的,經架、蓋經布等等。第叁個供養僧衆的,屬于僧物。你偷盜叁寶物罪特別重。「第一個理由、體通十方。」因爲叁寶的東西他的體性通于十方,譬如說,供養大衆師,所有大衆師都有份的,他的體性是通于十方的叁寶。「第二個、衆生慧命所依。」僧團的叁寶物是所有住衆法身慧命依止這個東西道業才能增上。譬如說,我們依止拜佛用的蒲團,誦經有經架,衆生無漏的戒定慧的法身慧命,是依止這個才能成就,你把他盜取了,破壞他的法身慧命,這過失可重了。
「第叁個、清淨心所成。」這種東西都是十方信施那一念清淨的信心供養所成就,所以你偷盜叁寶物罪就很重,非常的重。在律上說,偷叁寶物很難很難忏悔,不容易忏悔。因爲它體通十方,衆生慧命所依,清淨心所成,所以你偷盜了以後,這個罪性很難忏悔清淨,所以這個要小心啊。
「第二個、人物。」人指的是人道的衆生,他的物品。「結重」有主物,主是指誰呢?指人,就是重戒。
「第叁個、非人物。」這個主是指誰呢?非人。非人包括兩種,第一個是鬼神物。人家供養土地公的,這是鬼神。第二個、畜生。狗或者是鳥。非人物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有主-望主結重。第二個、無主-望非人結輕。」如果這土地公是沒有人的,在荒山野外,根本是沒有人的,可能那個主人已經死掉了。這個是一個沒有主的土地公,人家供養土地公,你把它偷來吃了,如果是無主,你就對望的鬼神結輕罪。如果這個土地公是有主人的,是系屬于某一個人的,你偷取土地公裏面的東西,望著這個人結重,因爲它是系屬某一個人。譬如說一只狗。他的頸上有一條項鏈,你把狗的項鏈搶過來。如果這只狗是有人養的,你對望的這個主人結重罪,因爲你偷了他的狗,你對望的主人結罪。如果這只狗是只野狗,那你面對的是只狗,對望的結輕罪。他的有主物結重的情形,主要是約人,還有約叁寶,那就特別重。
人是重,叁寶是特重。故所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這是總說,以下別示,是怎麼盜取法?
若自取-你親自去盜取。
教他取-你自己沒有取,你教他人去取,用講話或者用書信去取。
方便取-財物自來,方便奪取。這個東西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間跑到你的寮房來了,你知道這個東西是誰的,但是怎麼會跑到我的寮房裏面來,幹脆順手牽羊,拿過來,這教方便取。財物自來,既然你來了,我就收下吧。
咒取-用咒術驅使鬼神去奪取,在印度特別多這種情況,用咒術驅使鬼神去什麼地方拿什麼東西過來,能驅使的人也是犯盜罪。
因寄取-你受別人的寄托物品,但是你不還他,或者是以少抵多。人家寄你五千塊,你說人家只寄你叁千塊。
迷惑取-你用權巧的言詞,使令對方迷惑而奪取。你很會講話,講的對方很高興,結果你是把它盜取過來,用言詞使令對方迷惑而奪取。
诳取-你用欺诳的騙術來奪取。金光黨用鈔票,第一張是一千塊,最後一張是一千塊,中間都是白紙,用一種诳術來奪取。
抵債不還-欠債不還。
偷稅-漏稅。
冒渡-你假借他人的名義而獲得利益,這當中包括盜版的計算機軟件或者是CD、錄像帶等等,都屬于冒渡。
總之使令由主人失去他應有的利益,都稱爲盜。就是說這件事情是系屬于某一個人的,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你以盜心來取用,都是屬于盜戒所受攝。
辛二、具緣成犯
「盜戒具六緣成犯-一、他物。二、他物想。叁、起盜心。四、興方便。五、直五錢。六、離本處。」
我們也是分成叁段來解釋,欲樂、加行、方便。
從欲樂來說,盜戒的成就第一個、一定要有偷盜的心。第二個、你所面對的境界是一個他人的財物,是一個有主人的財物。而且是他物想。你心中很清楚,這個是他人的財物,或者有一點疑惑也是屬于。他物想或者他物疑都是屬于欲樂。你在欲樂當中你有盜心,面對他人的財物,你心中也知道這是他人的財物,這是構成欲樂。盜戒的欲樂。
加行有兩個,第一個興方便。第二個直五錢。興方便是你用種種的方法,或者是用迷惑的、或者诳術、咒術等等。這個價值要五錢。佛陀製五錢是根據佛在世的時候,根據摩羯陀國的一個法令,偷盜滿五錢就判死罪,所以佛陀就根據這個判定盜戒的不可悔罪。我們中國的律,律的傳承當中,對于五錢有叁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隨盜幾錢應死。就是五錢。當時你要偷…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