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

  

佛法修學概要(十六)

  

淨界法師主講

  

庚四、不妄語

  

五戒當中,前面的叁條戒殺、盜、淫是屬于身業的過失,以下的妄語戒是屬于口業的過失。

  

辛一、解釋名義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诳他人,名爲「妄語」。」

  

妄語的定義就是心口相違,言不稱實。「心」就是說你是你心中所想的內容。「口」是你口中所說的話。你心中所想的內容跟你口中所說的話,是互相的違背。換句話說,言不稱實,你的語言不稱和實際的情形。你的動機是欺诳他人,這樣子叫做妄語。妄語的定義,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心口相違」。有時候我們講話的內容,不一定合乎實際,但是你當時並不是欺诳的,而是一種智慧的不夠,判斷的不夠,這樣子是不能構成妄語的。

  

譬如說佛在世的時候,在毗舍離國有旱災,幾天不下雨,大家就很緊張。外道就去求外道的師父,佛弟子就找比丘來看看,到底什麼時候才會下雨。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剛好在毗舍離國遊化,佛弟子就請目犍連尊者去觀察一下,什麼時候下雨。當然,大阿羅漢叁明、六通、大解脫,他一入定說,七天後肯定會下雨。大家就很高興,七天也不是很久,就忍耐七天。但是到第七天的時候,還是沒下雨。這個時候居士就開始譏嫌了,說你看比丘打妄語,目犍連尊者大阿羅漢打妄語。比丘就把譏嫌的話報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連尊者找來,明知故問的說:你說七天會下雨,你有這樣子講嘛?說:有。佛陀說:你當時講這個話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來講呢?目犍連尊者說:我當時講這個話是用正直的心情。佛陀就說:目犍連尊者沒有打妄語,因爲他當時入定的時候,他在定中也真實看到一片烏雲飄過來,照這個速度,七天會到毗舍離國的前面,會下雨。但是這片烏雲在前進的過程當中,被阿修羅生氣用手把這片烏雲撥走了。這過程有變化,但是目犍連尊者當時入定的時候,他內心當中真實看到的烏雲,而也把它內心中看到的境界如實的表達出來,雖然言不稱實,但是不能構成妄語。

  

所以我們在判定妄語的時候,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說,心口相違,就是關鍵。就是你內心所要表達的內涵,跟你嘴巴真實表達的內涵不一樣,這個才構成妄語。

  

定義有兩個內涵,「一、大妄語。二、小妄語。」大小是曰著過失的輕重。大妄語的過失特別重,小妄語的過失比較輕。以過失的輕重來安立大小。這個大妄語是正製,正式所製定的戒法。小妄語是兼製,兼帶的。

  

「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己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诳惑世人,名大妄語。」

  

大妄語,藕益大師提出幾個內涵

  

第一個、「未證四果,妄言已證」。四果指的是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那是一個聖人的境界。聖人內心當中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你內心當中沒有成就五分法身,成就四果,你說你證就四果。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未得四禅,妄言已得。」四禅指的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色界四禅。在禅定當中,他有寂靜明了的功德,明了寂靜的功德。沒有得到四禅,你說得到四禅。這是第二種情況。

  

「乃至于未悟道,妄言已悟。」你沒有開悟,沒有開悟到諸法的實相,你說你開悟。

  

「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你說你昨天在做晚課的時候,在持咒的時候,有諸天來,或者是龍,或者是鬼神,來到你修行的地方向你恭敬禮拜贊歎,這種情況等等。

  

「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诳惑世人,名大妄語。」這個地方所要強調的是過人之法。大妄語是說你講的內涵,是一種超過一般凡夫的法。因爲一般凡夫的法是不可能有所謂的初果,禅定,乃至于開悟,乃至于說天龍鬼神來恭敬皈依你的情形,一般凡夫是沒有這種境界的。大妄語的一個內涵就是過人之法。你的動機是要诳惑世人,欺诳迷惑世人,這個大妄語。大妄語就你自己來說,破壞你正直的心情。一個邪曲的心是很難追求聖道的。

  

《楞嚴經》它在修止觀的時候,它很強調「直心是道場」。一個經常打妄語的人,他修行是很難跟聖道相應的。就自身來說,障礙自己修學聖道的因緣,就整個佛法來說,你這個大妄語,以凡慢聖。你是個凡夫,但是你混亂聖人,凡夫來假裝聖人的境界,這樣子會破壞信施的平等布施之心。因爲信衆他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是出自于他一個平等的布施心。菩薩戒說:我們親近法師要有所檢別。要檢擇這個法師他的德行、他的正知見,是不是值得我們依止。就是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要有所檢別。但是你布施的時候,你不能有所檢別。所以菩薩戒說,一個信徒來到僧團,不管你拿多少東西,有多少錢,一定要平等布施。不能說我這些東西,我只供養有持午的比丘,不能這樣子。你也不能有所檢別,我這個東西只供養戒臘十臘以上的比丘,也不能這樣子,你這樣的布施功德非常有限。你一定是以平等心來供養所有戒臘的比丘,平等布施,這個布施功德跟法性相應。你今天以凡慢聖,你今天公開的指出你是一個聖人,你是一個成就聖道的人,成就禅定的人,信徒會對你特別的重視,破壞他的平等心,使令信徒的布施不能成就廣大的功德。這個過失就特別重,以凡慢聖。所以佛陀大妄語的罪製的特別重,就在此地。因爲你破壞了整個信衆的平等心,而且他有敗亂整個佛法的修行位次。小妄語,以下的過失比較輕,就叫小。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诳他人。二、绮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叁、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四、惡口-罵詈詛咒,令他不堪。」

  

小妄語是過失比較輕的,第一個是妄言心口相違,欺诳他人。你心中所想的跟嘴巴所說的是相違背,你的目的是欺诳他人。這當中包括見聞覺知。譬如說,你實際有見到,但是你說沒有見到。你實際是這樣聽聞,你說你沒有聽聞,乃至于覺知等等。小妄語包括見聞覺知,只要是心口相違,欺诳他人,都叫做妄言。

  

二、绮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绮語是講一些世間輕浮的言詞,戲論,增長彼此的放逸。绮語就是講一些開玩笑的話。雖然也是無傷大雅,但是它的過失就是容易增長放逸。當然我們一天到晚在很粗的環境,內心當中廣泛的在色聲香味觸法活動的人,講講绮語感覺不出有什麼樣大的過失。但是經常在靜坐、修止觀的人,內心當中經常寂靜住的人,他覺得很大的不同。你跟人家開開玩笑,講一些绮語,你再去打坐的時候,就靜不下來,心中的掉舉,等流的擾動性它就會幹擾你。所以真正修行人,他不講戲論的。他要嘛!保持默然,要嘛!就講佛法。因爲绮語講久了以後,你的心散亂掉舉,攝不住,他的心晃動攝不住。所以它有一個缺點,增長放逸,有這個過失。绮語的心情跟放逸的心所有關,前面的妄語都是跟欺诳心有關。

  

叁、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離間兩頭就是說,向此說彼,向彼說此。你知道某甲跟某乙的關系不是很好,你向某甲說乙方怎麼怎麼的,向某乙說甲方怎麼怎麼的,你的目的是要勾起是非,你是要引起雙方的是非,這樣子就構成兩舌。兩舌多分來說是跟嫉妒心有關系,我們不希望雙方和好,因爲他們和好以後,對我的利益有所損傷,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就離間兩頭,勾起是非。這跟嫉妒心有關系。

  

佛法講:「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基本上我們自己的功德跟別人是沒關系的,我們一個思惟方式,就是說我們破壞別人,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反倒是我們自己造的罪業障礙自己。我們以爲依止嫉妒來離間兩頭,來破壞別人,對我們是有幫助的,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因爲他有他的功德,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的功德,誰也不能取代誰。每一個人有自己該走的路。那麼今天我們去破壞別人,事實上,我們自己造成的罪業正是障礙自己。我們破壞別人,不會因爲別人受破壞以後,我們自己的功德會增上,比較順利,不可能。因爲有罪業,罪障,有罪業就障礙自己。兩舌跟嫉妒心是有關系的。

  

四、惡口-罵詈詛咒,令他不堪。惡口跟瞋心有關系。「罵詈」,用粗惡的言詞去罵詈對方。「詛咒」用種種不吉祥的話,來詛咒對方,使令對方很難堪,很難受,這就是惡口。這個惡口啊如果所面對的境界若是叁寶的境界,這過失又特別重了。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公案,有一個大富長者,到了中年都沒有一個…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