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兒子,他就很緊張跑去找算命的。有某某婆羅門外道很會算命,他就用很多金錢供養算命的。算命的跟他算你今生是注定沒有兒子的,他很失望。有一個朋友說,你何不去問問佛陀呢?你看他怎麼說呢?佛陀聽說是大智慧者,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好,他去問佛陀。佛陀說,你不久以後會生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非常有福報,有善根,他不久還會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他聽了很高興,他就邀請佛陀隔天到他家裏面接受他的供養,表示他的感謝之意。佛陀就默然答應了。第二天佛陀就帶著這些阿羅漢,他的常隨比丘,來到他的村莊。在整個過程,經過一個山陵,經過山陵的時候,突然間跑出一個猴子出來。猴子看到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感動的跪下去。跪下去以後,佛陀很慈悲就把缽拿給他,猴子就拿著這個缽跑開了。沒多久他就在樹上采了很多蜂蜜,放在缽裏頭來供養佛陀,佛陀就慈悲的接受了。就拿著蜂蜜到應供的地方,平均分給每一個比丘吃。猴子做這麼一個功德以後,沒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就投生到大富長者的家裏。過去的大富長者要出生的時候,要安立一個名稱。名稱還不能隨便安,要有一點因緣的。就請算命,看看這個兒子是什麼因緣能夠出生。外道還是有些禅定,有些神通,說你這個兒子福報還是很大的,這個福報還是跟蜂蜜有關,好,安立作蜜勝。蜜勝從小,他跟小孩子到外邊去玩,口渴的時候,也不要去買飲料喝,他拿個碗往空中一抛,碗裏面都是滿滿的蜂蜜水,喝玩了以後,同伴沒有喝,他又往上一抛,又一碗滿滿的水分給同伴,大家又可以喝到蜂蜜的水。長大以後,看到佛陀很莊嚴就跟佛陀出家。出家以後,這個比丘去扥缽也是一樣,到荒山野外,沙漠的地方沒有水喝,他拿那個缽也是一抛,往空中一抛,經過幾個旋轉以後,又是滿滿缽的蜂蜜,分給所有比丘吃。比丘就說了,蜜勝比丘是怎麼回事?他的缽一抛,回來就是蜂蜜。他又是怎麼回事,今生能夠證阿羅漢果。佛陀說,他經常有蜂蜜喝,因爲他前生是一個猴子,供養大衆吃蜂蜜。他爲什麼能夠成就阿羅漢呢?因爲他前一生是迦葉比丘的一個修行的比丘,很精進如法修行的比丘。他有一天看到一個老比丘要跳到一個水溝的時候,老比丘的姿勢不太莊嚴,他就戲笑,你看這個比丘就像猴子在跳一樣。當時他所産生惡口的對象是一個大阿羅漢,這件事就不得了,使令他生生世世舵入猴身,但是他所栽培的善根是不會壞的。我們在叁寶當中所栽培的善根是金剛不壞種子,不會被罪業所破壞,所以他能夠遇到佛陀,能夠有因緣出來,就成就阿羅漢。

  

所以說我們惡口的對象如果是叁寶的境界,那過失就很重。這很多,你看佛陀的一個弟子憍梵波提,《阿彌陀經》聽法的十六個大阿羅漢其中的一位。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舐比丘,吃飯的時候嘴巴就跟牛在吃飯一樣。他以前也是這樣,他做小沙彌的時候,看到一位老和尚吃飯的時候,就像牛在吃草一樣。就譏笑他,那個老比丘吃飯就跟牛在吃草一樣,結果他所譏嫌的也是阿羅漢,所以他生生世世都墮牛身,等他果報結束做人的時候,他還帶有余報,他的嘴巴吃東西的時候就跟牛在吃東西一樣,叫牛舐比丘。他成就阿羅漢以後,佛陀就命令他到天上去應供,爲什麼呢?因爲別人會譏嫌。因爲你吃飯的時候,別人會戲笑你,出惡口,因爲你是阿羅漢,別人會造業。要你改也改不過來,這是業報。所以佛陀命令他到天上去應供,受天的應供。惡口要盡量避免,尤其是我們在叁寶的境界,不知道那一個人是聖人,就算不是聖人,在表面是還是一個住持叁寶,所以惡口要避免的。惡口的發動,大部分都是在瞋心生起的時候,失去理性的時候。過去佛學院一位老師就告訴我們一個方法。說你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講話,什麼話都不要講,趕快離開現場。就是你想講話的時候,等你到佛堂拜拜佛,把你的瞋心調伏以後,再來講道理。瞋心的時候,講不出好話的,一個人失去理性的時候話就亂講,罪業就種下去。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是在不穩定狀態的時候,這個時候嘴巴咬住,不要講話,什麼話都不要講,一定要等到你去佛堂拜完佛的時候,心平氣和的時候,有什麼話再來說明,再來溝通。這都是屬于口業的過失。

  

辛二、具緣成犯

  

「大妄語具九緣成犯」有九種因緣。這九種因緣,我們把它分成叁個部分,意樂、加行、究竟。意樂有五個,但是主要的意樂,能打妄語的心是欺诳心。你會說你是證果的、悟道的、禅定的,你內心當中有要欺诳他人的一種心情,這是第一個。後面講到開緣,他沒有欺诳心,他因爲不明白修行的位次,他以爲他成就聖道,他本身沒有欺诳心,那沒有構成意樂。大妄語的意樂就是欺诳心,他所面對的境界,妄語的根本戒,他必須針對人。如果他所面對的是鬼神道、是個天、是個畜生,那不犯根本。

  

四根本重戒裏面,殺生、偷盜、妄語,所面對的境界都是以人爲主,淫欲的話就不管是人、是鬼神、是畜生,所面對的境界只要是入道就犯。所對的境界是人,而你心中做人轉想,你很清楚對方是個人。「境虛」,你所說的境界,你說你是成就的聖道、成就禅定、成就開悟,這個境界是虛妄不實的。你自知境虛,你自己也知道這個境界是虛妄的,你有欺诳的心,也是有這樣的意樂。

  

加行有兩個,「六、說過人法」,你把這種虛妄的境界透過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七、自言己證」你所說的過人法,必定是說你自己才犯,犯了根本。譬如說,你說你的同參道友成就初果,你說你的師父成就聖道,這種情況,即使你有欺诳的心,也不犯根本,只是犯到中品。大妄語成就根本罪因緣是自言己證,你必須說是你自己證到的,才犯根本。他的究竟是「言了了。前人領解。」你講的話非常清楚明白,不是用暗示的。假設一個信徒說,你知道嗎?站在你前面是一個初果的聖人。那個時候只有你站在他的前面。換句話說,你在暗示你成就初果,但是你不是用言了了,你是用暗示的口氣,那是不犯的。你一定要明白的說,我證得初果。言詞要很清楚分明。

  

律上也說,有一個居士他說,我聽說一個人打坐,能夠做叁個小時就是阿羅漢。這個比丘就坐在他前面,故意坐叁個小時。這樣子犯不犯大妄語呢?不犯,因爲他本身沒有用口業,用動作來表達,這不犯根本。如果他有欺诳之心,頂多只是犯到中下品。妄語本身它的過失只是屬于口業的過失,一定是要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而且要很清楚分明的,不是用暗示的。最後一個條件要「前人領解」。對方明白你的意思,那就犯了根本。如果對方他還是沒有聽懂,你講了半天,他還是沒有聽懂你的意思,不犯根本。所以大妄語的根本是你講的很清楚,對方也能夠理解,這個時候就正式結下大妄語戒的根本罪。

  

「小妄語具六緣成犯-一、對境是人。二、人想。叁、違想說。四、知違想說。五、言了了。六、前人解。」

  

小妄語它的一個根本的是對境是人,也一樣是人,你做人的轉想。違想說,言詞違背你心中的想法,而且你知違想說。換句話說,你有欺诳之心,你也知道這樣做是違背你心中轉想的。

  

五、言了了。你講的很清楚分明。前人解。前人理解。就犯了小妄語。

  

問:

  

答:意樂、加行、究竟來判斷,它主要是針對根本,根本戒。他這個已經不是根本戒,小妄語犯到都是中品而已,乃至于飲酒戒,都沒有明顯的意樂,加行、究竟,這樣的話。意樂、加行、究竟,是針對于根本。

  

辛叁、犯戒輕重

  

(一)大妄語

  

「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彼領解-上品不可悔罪。」

  

因爲你面對的是個人,而且你說的是過人法,你說的是證果、你是成就禅定、你是開悟、乃至于羅剎鬼神來到你這個地方,對方能夠領解你的意思,具足上品不可悔罪。

  

「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等,彼領解。」你面對的境界是天龍鬼神,說過人法對方也理解,這個只犯中品。因爲你不是對人。這個戒裏面主要的是針對人。

  

「向人說證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中品可悔罪。」向人說證果等過人法,但是你不是講的很清楚,你是用暗示的語氣,或者你雖然講的很清楚,對方還是沒有理解。對方沒有理解,這個時候不能結上品,只能夠結中品。或者言不了,或者前人未解,都是屬于中品。

  

「向聾癡不解語者說」,聾子耳朵聽不到話,你講半天他也不能夠明白。或者是愚癡的衆生,他不能明白去理解你的話的內容,所以都是屬于中品可悔罪。看下品的情況:

  

「向不解語的畜生說。發心欲言,而未言。」畜生又比鬼神降一格。或者你發心要打妄語,但是沒有講出來,沒有付諸行動,下品可悔罪。

  

藕益大師的補充說明。「若功夫稍稍得力,不知法相,謂證果等,本無欺诳之心名增上慢,不失戒體。然須請教師長先達抉擇是非,殷勤悔過…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