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儿子,他就很紧张跑去找算命的。有某某婆罗门外道很会算命,他就用很多金钱供养算命的。算命的跟他算你今生是注定没有儿子的,他很失望。有一个朋友说,你何不去问问佛陀呢?你看他怎么说呢?佛陀听说是大智慧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好,他去问佛陀。佛陀说,你不久以后会生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非常有福报,有善根,他不久还会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他听了很高兴,他就邀请佛陀隔天到他家里面接受他的供养,表示他的感谢之意。佛陀就默然答应了。第二天佛陀就带着这些阿罗汉,他的常随比丘,来到他的村庄。在整个过程,经过一个山陵,经过山陵的时候,突然间跑出一个猴子出来。猴子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感动的跪下去。跪下去以后,佛陀很慈悲就把钵拿给他,猴子就拿着这个钵跑开了。没多久他就在树上采了很多蜂蜜,放在钵里头来供养佛陀,佛陀就慈悲的接受了。就拿着蜂蜜到应供的地方,平均分给每一个比丘吃。猴子做这么一个功德以后,没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就投生到大富长者的家里。过去的大富长者要出生的时候,要安立一个名称。名称还不能随便安,要有一点因缘的。就请算命,看看这个儿子是什么因缘能够出生。外道还是有些禅定,有些神通,说你这个儿子福报还是很大的,这个福报还是跟蜂蜜有关,好,安立作蜜胜。蜜胜从小,他跟小孩子到外边去玩,口渴的时候,也不要去买饮料喝,他拿个碗往空中一抛,碗里面都是满满的蜂蜜水,喝玩了以后,同伴没有喝,他又往上一抛,又一碗满满的水分给同伴,大家又可以喝到蜂蜜的水。长大以后,看到佛陀很庄严就跟佛陀出家。出家以后,这个比丘去扥钵也是一样,到荒山野外,沙漠的地方没有水喝,他拿那个钵也是一抛,往空中一抛,经过几个旋转以后,又是满满钵的蜂蜜,分给所有比丘吃。比丘就说了,蜜胜比丘是怎么回事?他的钵一抛,回来就是蜂蜜。他又是怎么回事,今生能够证阿罗汉果。佛陀说,他经常有蜂蜜喝,因为他前生是一个猴子,供养大众吃蜂蜜。他为什么能够成就阿罗汉呢?因为他前一生是迦叶比丘的一个修行的比丘,很精进如法修行的比丘。他有一天看到一个老比丘要跳到一个水沟的时候,老比丘的姿势不太庄严,他就戏笑,你看这个比丘就像猴子在跳一样。当时他所产生恶口的对象是一个大阿罗汉,这件事就不得了,使令他生生世世舵入猴身,但是他所栽培的善根是不会坏的。我们在三宝当中所栽培的善根是金刚不坏种子,不会被罪业所破坏,所以他能够遇到佛陀,能够有因缘出来,就成就阿罗汉。

  

所以说我们恶口的对象如果是三宝的境界,那过失就很重。这很多,你看佛陀的一个弟子憍梵波提,《阿弥陀经》听法的十六个大阿罗汉其中的一位。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舐比丘,吃饭的时候嘴巴就跟牛在吃饭一样。他以前也是这样,他做小沙弥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和尚吃饭的时候,就像牛在吃草一样。就讥笑他,那个老比丘吃饭就跟牛在吃草一样,结果他所讥嫌的也是阿罗汉,所以他生生世世都堕牛身,等他果报结束做人的时候,他还带有余报,他的嘴巴吃东西的时候就跟牛在吃东西一样,叫牛舐比丘。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就命令他到天上去应供,为什么呢?因为别人会讥嫌。因为你吃饭的时候,别人会戏笑你,出恶口,因为你是阿罗汉,别人会造业。要你改也改不过来,这是业报。所以佛陀命令他到天上去应供,受天的应供。恶口要尽量避免,尤其是我们在三宝的境界,不知道那一个人是圣人,就算不是圣人,在表面是还是一个住持三宝,所以恶口要避免的。恶口的发动,大部分都是在瞋心生起的时候,失去理性的时候。过去佛学院一位老师就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说你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什么话都不要讲,赶快离开现场。就是你想讲话的时候,等你到佛堂拜拜佛,把你的瞋心调伏以后,再来讲道理。瞋心的时候,讲不出好话的,一个人失去理性的时候话就乱讲,罪业就种下去。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是在不稳定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嘴巴咬住,不要讲话,什么话都不要讲,一定要等到你去佛堂拜完佛的时候,心平气和的时候,有什么话再来说明,再来沟通。这都是属于口业的过失。

  

辛二、具缘成犯

  

「大妄语具九缘成犯」有九种因缘。这九种因缘,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部分,意乐、加行、究竟。意乐有五个,但是主要的意乐,能打妄语的心是欺诳心。你会说你是证果的、悟道的、禅定的,你内心当中有要欺诳他人的一种心情,这是第一个。后面讲到开缘,他没有欺诳心,他因为不明白修行的位次,他以为他成就圣道,他本身没有欺诳心,那没有构成意乐。大妄语的意乐就是欺诳心,他所面对的境界,妄语的根本戒,他必须针对人。如果他所面对的是鬼神道、是个天、是个畜生,那不犯根本。

  

四根本重戒里面,杀生、偷盗、妄语,所面对的境界都是以人为主,淫欲的话就不管是人、是鬼神、是畜生,所面对的境界只要是入道就犯。所对的境界是人,而你心中做人转想,你很清楚对方是个人。「境虚」,你所说的境界,你说你是成就的圣道、成就禅定、成就开悟,这个境界是虚妄不实的。你自知境虚,你自己也知道这个境界是虚妄的,你有欺诳的心,也是有这样的意乐。

  

加行有两个,「六、说过人法」,你把这种虚妄的境界透过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七、自言己证」你所说的过人法,必定是说你自己才犯,犯了根本。譬如说,你说你的同参道友成就初果,你说你的师父成就圣道,这种情况,即使你有欺诳的心,也不犯根本,只是犯到中品。大妄语成就根本罪因缘是自言己证,你必须说是你自己证到的,才犯根本。他的究竟是「言了了。前人领解。」你讲的话非常清楚明白,不是用暗示的。假设一个信徒说,你知道吗?站在你前面是一个初果的圣人。那个时候只有你站在他的前面。换句话说,你在暗示你成就初果,但是你不是用言了了,你是用暗示的口气,那是不犯的。你一定要明白的说,我证得初果。言词要很清楚分明。

  

律上也说,有一个居士他说,我听说一个人打坐,能够做三个小时就是阿罗汉。这个比丘就坐在他前面,故意坐三个小时。这样子犯不犯大妄语呢?不犯,因为他本身没有用口业,用动作来表达,这不犯根本。如果他有欺诳之心,顶多只是犯到中下品。妄语本身它的过失只是属于口业的过失,一定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且要很清楚分明的,不是用暗示的。最后一个条件要「前人领解」。对方明白你的意思,那就犯了根本。如果对方他还是没有听懂,你讲了半天,他还是没有听懂你的意思,不犯根本。所以大妄语的根本是你讲的很清楚,对方也能够理解,这个时候就正式结下大妄语戒的根本罪。

  

「小妄语具六缘成犯-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违想说。四、知违想说。五、言了了。六、前人解。」

  

小妄语它的一个根本的是对境是人,也一样是人,你做人的转想。违想说,言词违背你心中的想法,而且你知违想说。换句话说,你有欺诳之心,你也知道这样做是违背你心中转想的。

  

五、言了了。你讲的很清楚分明。前人解。前人理解。就犯了小妄语。

  

问:

  

答:意乐、加行、究竟来判断,它主要是针对根本,根本戒。他这个已经不是根本戒,小妄语犯到都是中品而已,乃至于饮酒戒,都没有明显的意乐,加行、究竟,这样的话。意乐、加行、究竟,是针对于根本。

  

辛三、犯戒轻重

  

(一)大妄语

  

「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剎来到我所,彼领解-上品不可悔罪。」

  

因为你面对的是个人,而且你说的是过人法,你说的是证果、你是成就禅定、你是开悟、乃至于罗剎鬼神来到你这个地方,对方能够领解你的意思,具足上品不可悔罪。

  

「向天龙鬼神说证果等,彼领解。」你面对的境界是天龙鬼神,说过人法对方也理解,这个只犯中品。因为你不是对人。这个戒里面主要的是针对人。

  

「向人说证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中品可悔罪。」向人说证果等过人法,但是你不是讲的很清楚,你是用暗示的语气,或者你虽然讲的很清楚,对方还是没有理解。对方没有理解,这个时候不能结上品,只能够结中品。或者言不了,或者前人未解,都是属于中品。

  

「向聋痴不解语者说」,聋子耳朵听不到话,你讲半天他也不能够明白。或者是愚痴的众生,他不能明白去理解你的话的内容,所以都是属于中品可悔罪。看下品的情况:

  

「向不解语的畜生说。发心欲言,而未言。」畜生又比鬼神降一格。或者你发心要打妄语,但是没有讲出来,没有付诸行动,下品可悔罪。

  

藕益大师的补充说明。「若功夫稍稍得力,不知法相,谓证果等,本无欺诳之心名增上慢,不失戒体。然须请教师长先达抉择是非,殷勤悔过…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