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P3

  ..續本文上一頁,舍其有所得心,精求真正出要,方免沈墜耳!」

  

有時候我們的功夫,或者念佛、或者持咒,稍稍得力,內心當中佛號,或者作意一現前的時候,內心當中一片寂靜,明了寂靜,寂靜明了,一切的煩惱,一切的妄想,暫時不活動。但是我們不知道法相,我們也不知道修行的位次,我們以爲我們成就聖果、成就聖道,甚至于你把它表達出來,我成就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內心當中本無欺诳之心,因爲你是在不知法相的情況之下講出來的,並沒有要欺诳他人的意思,這個叫增上慢。這是我慢的一種,慢心把你自己增上,你自己沒有那麼好,把你自己講那麼好,叫增上慢。這種情況不失戒體,因爲你沒有這樣的意樂,沒有打妄語的動機,沒有欺诳心。但是這件事情也不能夠這樣子就算了,然須請教師長先達抉擇是非。那麼你這個時候你應該請教師長,明白教理,明白法相的師長來爲你抉擇是非,看你現在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對于前面的話要殷勤悔過,舍其有所得心,對于你所說有所得的境界,要舍掉。精求真正出要,方免沈墜耳!要走上正途,才能避免走道叁惡道去。

  

《小止觀》智者大師的四禅波羅蜜說:我們修行,我們慢慢的用功,對于心中法寶的相應程度,會慢慢、慢慢的由淺轉深,念佛的時候,佛號會越念越清楚,越念越有力量,甚至于會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智者大師警告我們,千萬不能跟別人講。就是說我們對于信徒,對于一般的同參道友,可以講佛法,佛法怎麼修行?它的理論是什麼?修行的位次是什麼?都可以。你盡量避免講到你個人的證量,個人的證量盡量不要表達出來,爲什麼?這當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你講出來,除非你講的跟你的修行位次要完全符合,你多講一分也不對,少講一分也不行,你要講的跟你實際情況完全一樣,這就不容易。你講多了,讓別人領解,這個有過失,講少了也不行。這是第一個理由,因爲你很難把你的境界講的很清楚,很容易讓對方産生誤解,誤會你成就聖道了。容易以凡慢聖。第二個、你講出來以後,你的功夫很快就退失掉。所以我看有人打佛七,也沒人告訴他,他也不知道,打佛七的時候,他功夫相應的時候,看到很多蓮華,什麼什麼的?這都是好現象。但是他很容易站出來跟大家講,當然這樣子有點好處,增加大家的信心。但是他講出來以後,他肯定下一枝香這個境界消失掉,以後很難再出現。就是說你修行有什麼好的境界,你講出來,這種境界肯定退失掉。除非你成就聖道,不退轉,位不退。只要沒有成就聖道,還是有爲法,你講出來,下次打坐,這個境界就再也不出現。智者大師提醒我們,我們平常在抉擇法義的時候,討論佛法都可以,按照佛法的內涵講,盡量避免講到你個人的果證。第一個、他弄得不好很容易打大妄語。第二個、你講了以後對你自己非常不利。你講了以後,你這個功夫很快退失掉,會破壞你的功德的。所以值得我們注意的,你自己知道就好。有一種情況就是說,你可以私下請教你的善知識,把你修行的內涵跟他講,看這樣子對不對。私下請教善知識,爲了抉擇是非,那是可以的,這種情況是可以的。

  

(二)小妄語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解-中品可悔罪。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下品可悔罪。」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這都是小妄語。你講的很清楚,對方可領解,這都是中品可悔罪。講的不清楚,或者是前人未領解,兩個裏面有一個就是下品可悔罪。

  

辛四、開緣情況

  

「向人說證果等法相」你現在是爲人家解釋證果的修行位次,你並沒有牽涉到你個人的果證。我並沒有說我自己的修行位次,我只是告訴你佛法的內涵是什麼?這個是不犯的。

  

「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你本來是講其它的事情,當然沒有欺诳的心,但是講的時候講錯了,講到證果的事情。這個是不犯的,因爲你沒有欺诳心。這是失誤,誤說。

  

「戲笑說」大家開玩笑,我說我初果,你說你二果。我自己明白你在開玩笑,對方也明白你在開玩笑,這情況是不犯的。藕益大師說,「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不犯是不犯根本,那是方便罪,輕罪是犯到了,這個不是一個言說的正式儀軌。言說不應該有戲笑的情形。

  

「狂亂壞心」這個是不犯。

  

妄語戒另外有一個開緣,在藕益大師的《五戒相經箋要》。他提到一個方便妄語。方便妄語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要救拔有情衆生的命難,而打妄語。要了救拔有情衆生的命難。譬如說,你到山上去看到一只小白兔,匆忙的跑到東方去了。後面有一個獵人拿一枝槍跑過來,問你說,看到小白兔沒有?你很明顯的知道,這個獵人是要殺小白兔的。我有看到啊!到那裏去了?他往西方去了。你指示另外一個方向。雖然你這個時候是心口相違,你心中很清楚這個小白兔是往東邊走,但是你表達是表達他往西邊走,這種情況是不犯的。雖然心口相違,但是你內心當中沒有個人的名利心,你這個動機是爲了要救拔有情的命難,因爲我要講真話的話,對方有生命危險。所以說站在救拔有情衆生的命難之下,這個時候,藕益大師說,不但是不犯,而且多諸功德。還有功德,因爲你是用慈悲心打妄語。爲救拔有情的命難而打妄語。

  

第二個、爲攝受衆生歸信叁寶。你爲了使令衆生歸信叁寶的情況之下,打了一些方便妄語,這也是不犯,因爲要成就他的善根。前面的一條是要救拔衆生的色身,第二個是救拔衆生的法身慧命。法身。這兩種情況都是爲了利益有情,所以他不犯。不是爲了個人的名利的緣故,所以不犯。

  

辛五、持犯得失

  

「毀犯妄語戒-果報-叁塗果報-余報-一、多被毀謗。二、爲他所诳。」打妄語的人,經常打妄語講一些不真實的言詞,你以後的生命當中很容易被毀謗。這件事情你根本就沒做,但是別人就很容易誣賴你說是你做的。你很容易被人家說一些不真實的毀謗的情形。第二個、爲他所诳。你很容易會遇到一些不老實的人來欺騙你,你很容易被騙。這跟妄語有關系,很容易就被人家欺騙,這個也是一種妄語的余報。

  

持不妄語戒-果報-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他的果報是人天果報,乃至于成就佛道。

  

「余報-一、發言信重。二、言無誤失。」「發言信重」,我們經常講真實語,我們講出來的話特別有威德力。我之前在高雄看到一對夫婦,一對信徒。他們倆位夫婦帶著他們的兒子出來,他兒子很調皮,東跑西跑。她先生叫他坐好,她兒子對她先生的話不當一回事。但是母親一出聲就他兒子坐好,這個兒子就乖乖的坐好。我當時很疑惑,其實他母親講話也不是很凶,她只是很正經的跟他講坐好,他就坐好。後來我發覺這當中有一點差別。就是一路上,她的先生喜歡講那些戲論的言詞,喜歡開玩笑。雖然他相信叁寶,但是喜歡講不傷大雅,開開玩笑的話,大家開心。但是他太太話不多,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是言之有物。所以這當中就有一些差別,你一天到晚講一些戲論的話,你這個戲論的話講多了以後,有什麼問題呢?你講的話沒有人相信你,你有講等于沒有講。有些人講話的時候特別的謹慎,他不講那些戲論的話,這個時候呢這個人講的話特別有威德,就是有一種力量在裏面,他講的話大家就會相信,大家就會照著做。他就是有這樣的功德,發言信重。大家能夠生起信心,生起尊重之心。

  

「二、言無誤失」

  

他講話不會有差錯。不會有些人講話就會被人家誤會。他本來要表達這個意思,這個七講八講被人家誤會以爲這個意思。經常會有誤失的情況。能夠持妄語戒的人,講話不會有誤失的情形。

  

這個不妄語戒,我講一個小故事,這故事是發生在印度的一個真實情況。這故事是出自于《大自在喜馬拉雅山》,一本書。這本書是作者跟師父一起修行的情況,把師父教化弟子的情況記載下來。他的師父是山卡拉教派的修行人,現在已經往生了。有一天這位作者陪他師父到車站,這個站長是他師父以前的皈依弟子。站長看起來很不安,說:師父,我最近給人家算命,算命先生說我最近會有牢獄之災,我現在心情很不安,怎麼辦呢?請師父開示我一個修行方法,我一定會好好的遵守,能夠躲過這個牢獄之災。他的師父是有神通力的,看他的意思,他的師父是一個成就聖道的聖者,看他裏面那本書的內涵。印度的修行人就說了,你從現在開始,你叁個月都不要打妄語,你遵守這個規則,你一定能夠逃過牢獄之災。徒弟對上師有信心,好,我遵守這個原則。這次以後就開始不打妄語。到了第十叁天就發生一件事情,因爲整個站從下到上經常收受賄賂,有一個調查員聽到風聲,來調查曾經有過賄賂的事情。過去的情況他們就打妄語,從下到大,大家都打妄語。這調查員一一的問,問到站長的時候。站長就想,我答應我的師父叁個月不打妄語,我要遵守…

《佛法修學概要 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