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五▪P4

  ..續本文上一頁盜多少錢就判死罪,五錢就是指那個錢。現在是用搶的才是犯死罪,偷盜就不犯死罪,情況不同。第二個、隨佛世的五錢。以佛在世的五錢。第叁個、隨當地的五錢。隨你現在的五錢。現在五錢的說法,南傳比丘最近開了一個會議,把五錢作一個統一,以二十塊美金作爲五錢,相當現在六百多塊。北傳方面,海公,廣化老和尚,他們倆個的看法就是從律上的製戒因緣。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偷了另一個比丘的一件袈裟,後來被默賓,以一件袈裟的價錢。海公跟廣化老和尚都說,相當一件袈裟的價錢,以現在來說大概一千五百塊左右。這是不同的看法,南傳比丘認爲是二十塊美金,海公跟廣化老和尚的看法是一件袈裟的價錢,這是五錢的定義。

  

離本處,這指的是究竟,就是說你采取行動以後,什麼是盜戒的成熟呢?這個東西舉離本處。譬如說,你偷一只牛,牠四只腿站在地上,這四只腿移動了以後,後來你後悔又把牠牽回去放,別人也沒有看到你犯戒,這只牛也原封不動,但是你已經犯根本罪,爲什麼?因爲你整個業性已經經過有欲樂,你有盜心,你也知道這個牛是一個有主物,有主物想,你采取了行動,結果你把這個牛移開牠的位置,又把牠牽回去了。移開位置的當下已經具足欲樂、加行、究竟。這個盜戒已經成就了。所以造盜戒是六種因緣成熟。

  

辛叁、犯戒輕重

  

「盜取他物,直五錢以上-上品不可悔罪。盜取他物,直四錢以下-中品可悔罪。盜取他物,直叁錢以下-下品可悔罪。

  

盜戒是以價值的輕重來判定犯罪的情況。基本上我們就是一個原則,只要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要拿。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在山中打坐,這是一個阿羅漢比丘。有一個國王去打獵,看到這個比丘在那個地方舉止非常的安詳、自在,就把這個比丘請回皇宮裏面供養,那麼這個比丘就默然同意了。這個比丘除了打坐修止觀以外。他很會唱梵呗,唱出的梵呗特別的美妙。國王沒有學佛,以爲這個比丘很會唱歌,唱的歌會讓我們一個人感到寂靜。這個國王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請比丘爲他唱梵呗,他一聽就很歡喜。經常有貴賓來親近國王的時候,國王就請比丘出來,唱那些梵呗給他們聽,大家都很高興。有一天有一個大富商主從其他國家來,拿了很多的珍寶供養國王。國王很高興就請比丘爲他們唱一曲,比丘就唱

  

梵呗。大富長者聽了非常歡喜,就要把這個比丘買下來。國王當然不肯,這個大富長者一定要買,給你一千金,國王說不可以,兩千金,不賣。叁千金,好,賣給你。用叁千金把這個比丘賣給了大富長者。大富長者很高興把這比丘買來。大富長者問這比丘:你對我是不是有感恩心,你看我花了叁千金買你。你叁千金不是買我,你叁千金是還你自己的債。這怎麼回事呢?這比丘大阿羅漢飛到空中去顯神通,先讓他生起信心,這是一位聖人。過去世的時候,我們叁個都是人,包括國王、包括你、包括我,都是人。國王是個賣菜的,我們兩個是朋友,我們兩個去跟他買菜,買的時候少了叁文錢,我們都帶不夠錢,所以就跟他欠賬,我幫你擔保。結果你後來就沒有還,抵賴不還。生命輾轉相續,本金加利息要叁千金。你這叁千金是還國王的債。所以說盜戒,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盜取人家的財物,你現在可能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你遲早要還人家的。所以古德說,雖然這個五錢的定義已經不是很明確,但是從因果上來說一針一草都不要盜,是這樣一個精神。

  

辛叁、開緣情況

  

「與己想-謂彼已與己。」你在拿的時候,你心中以爲對方已經給我。你爲什麼拿他的杯子?不是我拿他的杯子,他當初說這個杯子已經給我。我心中很明確,他曾經跟我講這個杯子送給我的。那麼這個是不犯,因爲你心中真的是這樣想。你以爲對方已經給你。

  

「己物想-謂是己物。」你拿錯東西,你在拿的當下,是做自己東西的轉想,一點都沒有疑惑,你明明知道這個是你的。可能你的東西跟他的東西很接近,但是你在拿的時候,心中是作己物的轉想,這不犯的,因爲你沒有盜戒。沒有盜心。

  

親厚想-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你跟他的交情非常好,跟他是拜把兄弟,你心中會想我用他的東西,他知道不但不生氣,而且其心歡喜。我用了他的東西,他心中會更高興。這樣子表示你們兩個的關系,素相親厚,這樣子是不犯的,因爲你當時是作親厚想。

  

「暫用想-不久即還本主。」從念佛堂下來,匆匆忙忙,要上洗手間,找不到你的拖鞋,看到對方的拖鞋,你並沒有要盜取的心情,暫時借我穿一下,我穿穿就還你,就是只是一種暫時借用,這是不犯。

  

「無主想-不知此物有人攝屬。」你到外面去撿到一塊很漂亮的石頭,你心中想這塊石頭是丟在地上,沒有人的東西。你心中作無主物想,拿回去不犯。因爲它放在地上,以爲是沒有人的。你心中認爲這個是無主物,不犯。

  

「狂亂壞心」狂亂壞心所有的戒都不犯的。

  

辛五、持犯得失

  

「毀犯盜戒的果報-叁塗果報-余報-一、貧窮。二、共財不得自在。」犯了盜戒以後生生世世容易貧窮,你雖然很努力的工作賺錢,但是錢就是留不下來,沒辦法存錢,這跟偷盜有關系。

  

第二個共財不得自在。你原有的財産,這個財産不是你自己的,有五家共有。第一個、水。水災會破壞你的財産。第二個、火。你容易有火災的情況。第叁個、盜賊。你容易有盜賊來破壞你的錢財。第四個、惡國王。第五個、不肖子。不肖子孫就把你的錢財敗壞。

  

過去楊州有一個大富人家,做生意的。這個人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生了兩個孫子。家庭非常的富有,兩個孫子也長的很可愛。這個老人家要往生的時候,就把子女叫過來,說:「我這一生這麼有錢是怎麼回事呢?就靠這個秤鬥。這個秤鬥啊裏面放了水銀,買進的時候看起來比較輕,賣出的時候看起來特別重,就是賺這個差價,現在我把這個傳家之寶傳給你。」講完以後,這個老人家就死掉。這個兒子是讀過古書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兒子知道這件事情有折損陰德就不敢作,就用火把這個秤子給燒掉了。燒的時候還出現一陣煙,這煙就像毒蛇一樣飛上去。燒掉以後,他就規規矩矩做生意。沒多久兩個孫子就死掉了,生病死掉了。他非常的傷心,天帝派了一位天將跟他托夢,說:「你不要傷心,你父親的福報不是靠這個秤鬥,你父親本來就應該有福報的。他用秤鬥來盜取別人的財物,天帝派了兩個凶星來作你的兒子,來敗壞你的家財。把你所有的財物,把房子都賣掉了以後,天帝才要把這兩個災星給收回來。你一念的善心,把這個秤鬥燒壞了,天帝下命令把這兩個災星收回來。你繼續老老實實的做生意,沒有多久你還會有兩個兒子。」果然,他聽到天神的話以後就相信了,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做到進士。

  

所以說我們有偷盜的果報,有什麼問題呢?雖然你曾經布施,你也布施,他也布施,兩個人都很有錢。這個人布施的時候,沒有犯盜戒,他的果報特別堅固,你的果報就脆弱。發生地震,他的房子就沒事,你的房子破壞掉。怎麼回事呢?這跟盜戒有關系。夙世的盜戒有關系。有些人的財物特別的堅固,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不能破壞,因爲它的內心當中沒有偷盜的罪業。有些人的財物很脆弱,水災的時候他有份,火災他也有份,盜賊來的時候他也有份,怎麼回事呢?就是他盜戒的罪業很重。雖然他曾經布施,他得到這個果報很脆弱,共財不得自在。

  

「持不偷盜戒-果報-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余報-一、資財盈積」這個人持不偷盜戒,錢財就能夠存的下來,就有這個福分把錢財慢慢累積下來,由少而多。

  

「第二、不憂損害」財物特別堅固,水不能淹,火不能燒,盜賊不能搶。他不必去憂愁財物會損壞,他的財物沒有變大,只要有了以後就特別堅固。

  

「第叁、處衆無畏」不偷盜的人,他心地光明坦蕩,在大衆當中,他不怕被人家懷疑。

  

「第四、身心安樂」心中安樂的人,身心坦蕩的人容易修行聖道,他打坐的時候內心安定,對止觀持相隨順。

  

問:

  

答:把東西打開來看,犯不犯盜戒?要看他當初有沒有偷盜的心?他好奇拿起來看,他並沒有要偷取的心情,沒有欲樂。他只是好奇想要知道怎麼回事?他當初是這樣的心情。

  

問:

  

答:偷看可能有這樣的嫌疑。因爲你明知道這是有主物,不管他在不在,因爲這是有主物,你拆人家的信,有盜戒的嫌疑。因爲盜戒當中包括知識,人家溝通的話…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