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五▪P4

  ..续本文上一页盗多少钱就判死罪,五钱就是指那个钱。现在是用抢的才是犯死罪,偷盗就不犯死罪,情况不同。第二个、随佛世的五钱。以佛在世的五钱。第三个、随当地的五钱。随你现在的五钱。现在五钱的说法,南传比丘最近开了一个会议,把五钱作一个统一,以二十块美金作为五钱,相当现在六百多块。北传方面,海公,广化老和尚,他们俩个的看法就是从律上的制戒因缘。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偷了另一个比丘的一件袈裟,后来被默宾,以一件袈裟的价钱。海公跟广化老和尚都说,相当一件袈裟的价钱,以现在来说大概一千五百块左右。这是不同的看法,南传比丘认为是二十块美金,海公跟广化老和尚的看法是一件袈裟的价钱,这是五钱的定义。

  

离本处,这指的是究竟,就是说你采取行动以后,什么是盗戒的成熟呢?这个东西举离本处。譬如说,你偷一只牛,牠四只腿站在地上,这四只腿移动了以后,后来你后悔又把牠牵回去放,别人也没有看到你犯戒,这只牛也原封不动,但是你已经犯根本罪,为什么?因为你整个业性已经经过有欲乐,你有盗心,你也知道这个牛是一个有主物,有主物想,你采取了行动,结果你把这个牛移开牠的位置,又把牠牵回去了。移开位置的当下已经具足欲乐、加行、究竟。这个盗戒已经成就了。所以造盗戒是六种因缘成熟。

  

辛三、犯戒轻重

  

「盗取他物,直五钱以上-上品不可悔罪。盗取他物,直四钱以下-中品可悔罪。盗取他物,直三钱以下-下品可悔罪。

  

盗戒是以价值的轻重来判定犯罪的情况。基本上我们就是一个原则,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拿。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在山中打坐,这是一个阿罗汉比丘。有一个国王去打猎,看到这个比丘在那个地方举止非常的安详、自在,就把这个比丘请回皇宫里面供养,那么这个比丘就默然同意了。这个比丘除了打坐修止观以外。他很会唱梵呗,唱出的梵呗特别的美妙。国王没有学佛,以为这个比丘很会唱歌,唱的歌会让我们一个人感到寂静。这个国王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请比丘为他唱梵呗,他一听就很欢喜。经常有贵宾来亲近国王的时候,国王就请比丘出来,唱那些梵呗给他们听,大家都很高兴。有一天有一个大富商主从其他国家来,拿了很多的珍宝供养国王。国王很高兴就请比丘为他们唱一曲,比丘就唱

  

梵呗。大富长者听了非常欢喜,就要把这个比丘买下来。国王当然不肯,这个大富长者一定要买,给你一千金,国王说不可以,两千金,不卖。三千金,好,卖给你。用三千金把这个比丘卖给了大富长者。大富长者很高兴把这比丘买来。大富长者问这比丘:你对我是不是有感恩心,你看我花了三千金买你。你三千金不是买我,你三千金是还你自己的债。这怎么回事呢?这比丘大阿罗汉飞到空中去显神通,先让他生起信心,这是一位圣人。过去世的时候,我们三个都是人,包括国王、包括你、包括我,都是人。国王是个卖菜的,我们两个是朋友,我们两个去跟他买菜,买的时候少了三文钱,我们都带不够钱,所以就跟他欠账,我帮你担保。结果你后来就没有还,抵赖不还。生命辗转相续,本金加利息要三千金。你这三千金是还国王的债。所以说盗戒,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盗取人家的财物,你现在可能得到暂时的安乐,但是你迟早要还人家的。所以古德说,虽然这个五钱的定义已经不是很明确,但是从因果上来说一针一草都不要盗,是这样一个精神。

  

辛三、开缘情况

  

「与己想-谓彼已与己。」你在拿的时候,你心中以为对方已经给我。你为什么拿他的杯子?不是我拿他的杯子,他当初说这个杯子已经给我。我心中很明确,他曾经跟我讲这个杯子送给我的。那么这个是不犯,因为你心中真的是这样想。你以为对方已经给你。

  

「己物想-谓是己物。」你拿错东西,你在拿的当下,是做自己东西的转想,一点都没有疑惑,你明明知道这个是你的。可能你的东西跟他的东西很接近,但是你在拿的时候,心中是作己物的转想,这不犯的,因为你没有盗戒。没有盗心。

  

亲厚想-素相亲厚,闻我用时,其心欢喜。」你跟他的交情非常好,跟他是拜把兄弟,你心中会想我用他的东西,他知道不但不生气,而且其心欢喜。我用了他的东西,他心中会更高兴。这样子表示你们两个的关系,素相亲厚,这样子是不犯的,因为你当时是作亲厚想。

  

「暂用想-不久即还本主。」从念佛堂下来,匆匆忙忙,要上洗手间,找不到你的拖鞋,看到对方的拖鞋,你并没有要盗取的心情,暂时借我穿一下,我穿穿就还你,就是只是一种暂时借用,这是不犯。

  

「无主想-不知此物有人摄属。」你到外面去捡到一块很漂亮的石头,你心中想这块石头是丢在地上,没有人的东西。你心中作无主物想,拿回去不犯。因为它放在地上,以为是没有人的。你心中认为这个是无主物,不犯。

  

「狂乱坏心」狂乱坏心所有的戒都不犯的。

  

辛五、持犯得失

  

「毁犯盗戒的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贫穷。二、共财不得自在。」犯了盗戒以后生生世世容易贫穷,你虽然很努力的工作赚钱,但是钱就是留不下来,没办法存钱,这跟偷盗有关系。

  

第二个共财不得自在。你原有的财产,这个财产不是你自己的,有五家共有。第一个、水。水灾会破坏你的财产。第二个、火。你容易有火灾的情况。第三个、盗贼。你容易有盗贼来破坏你的钱财。第四个、恶国王。第五个、不肖子。不肖子孙就把你的钱财败坏。

  

过去杨州有一个大富人家,做生意的。这个人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了两个孙子。家庭非常的富有,两个孙子也长的很可爱。这个老人家要往生的时候,就把子女叫过来,说:「我这一生这么有钱是怎么回事呢?就靠这个秤斗。这个秤斗啊里面放了水银,买进的时候看起来比较轻,卖出的时候看起来特别重,就是赚这个差价,现在我把这个传家之宝传给你。」讲完以后,这个老人家就死掉。这个儿子是读过古书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儿子知道这件事情有折损阴德就不敢作,就用火把这个秤子给烧掉了。烧的时候还出现一阵烟,这烟就像毒蛇一样飞上去。烧掉以后,他就规规矩矩做生意。没多久两个孙子就死掉了,生病死掉了。他非常的伤心,天帝派了一位天将跟他托梦,说:「你不要伤心,你父亲的福报不是靠这个秤斗,你父亲本来就应该有福报的。他用秤斗来盗取别人的财物,天帝派了两个凶星来作你的儿子,来败坏你的家财。把你所有的财物,把房子都卖掉了以后,天帝才要把这两个灾星给收回来。你一念的善心,把这个秤斗烧坏了,天帝下命令把这两个灾星收回来。你继续老老实实的做生意,没有多久你还会有两个儿子。」果然,他听到天神的话以后就相信了,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做到进士。

  

所以说我们有偷盗的果报,有什么问题呢?虽然你曾经布施,你也布施,他也布施,两个人都很有钱。这个人布施的时候,没有犯盗戒,他的果报特别坚固,你的果报就脆弱。发生地震,他的房子就没事,你的房子破坏掉。怎么回事呢?这跟盗戒有关系。夙世的盗戒有关系。有些人的财物特别的坚固,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地震不能破坏,因为它的内心当中没有偷盗的罪业。有些人的财物很脆弱,水灾的时候他有份,火灾他也有份,盗贼来的时候他也有份,怎么回事呢?就是他盗戒的罪业很重。虽然他曾经布施,他得到这个果报很脆弱,共财不得自在。

  

「持不偷盗戒-果报-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余报-一、资财盈积」这个人持不偷盗戒,钱财就能够存的下来,就有这个福分把钱财慢慢累积下来,由少而多。

  

「第二、不忧损害」财物特别坚固,水不能淹,火不能烧,盗贼不能抢。他不必去忧愁财物会损坏,他的财物没有变大,只要有了以后就特别坚固。

  

「第三、处众无畏」不偷盗的人,他心地光明坦荡,在大众当中,他不怕被人家怀疑。

  

「第四、身心安乐」心中安乐的人,身心坦荡的人容易修行圣道,他打坐的时候内心安定,对止观持相随顺。

  

问:

  

答:把东西打开来看,犯不犯盗戒?要看他当初有没有偷盗的心?他好奇拿起来看,他并没有要偷取的心情,没有欲乐。他只是好奇想要知道怎么回事?他当初是这样的心情。

  

问:

  

答:偷看可能有这样的嫌疑。因为你明知道这是有主物,不管他在不在,因为这是有主物,你拆人家的信,有盗戒的嫌疑。因为盗戒当中包括知识,人家沟通的话…

《佛法修学概要 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