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果報。

  

這阿賴耶識到底是常還是斷呢?「非斷非常,以恒轉故。」佛法對于生命的本質,它不是斷它也不是常態,也不是斷滅。爲什麼呢?因爲它恒轉。一個是恒,它有恒常相續的功能,但是它也是前後變異。「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生命的相續分兩個部分,先看果報的相續。說這個第八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它一定是相續不會斷滅的,從來沒有間斷。雖然第八識是剎那生、剎那滅,它不會斷滅,是叁界六趣四生的,生命的一個根本,生命的依止處。譬如說我們今生是一個人的果報體,你造了很大的善業。這個善業本來可以生到天堂去的。但是你今生還是一個人,怎麼回事呢?因爲阿賴耶識它是一種相續的功能,因爲人的業力還沒有受完,所以說這個人的果報體還是要相續下去,直到這一期的業力消失爲止。所以說第八識的變現果報,它是一類相續,常無間斷。它不會因爲你今生造善造惡,馬上變化。不是的。你今生的果報體,這一期的業力還沒有受完,它會繼續把它受完,它有相續的功能。

  

再看因地。「性堅持種,令不失故。」這是約因地。第八識對善惡種子,它有持種的功能。執持善惡種子,使令他不失故。很多人會問佛教徒說,你們說有前生,有來世。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對于生命,無量生命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如果生命就只有今生而已,斷惡修善皈依叁寶就沒有意義了,沒有多大意思了。人家問說:怎麼知道有來生呢?我們可以從內心的狀態判斷出來。科學家、一般世間的思想,他們認爲生命是以物質爲主。這個人爲什麼能夠思考?因爲它有大腦,所以能夠思考。就是色法能夠創造心法。佛法的思想是不同意這個看法。佛法認爲生命的本質是以心爲主,心能夠變現果報,就是阿耶識,就是心識,它攝持了善惡業,能夠變現果報。

  

譬如說,一對雙胞胎,這兩個雙胞胎是同一個物質,同樣是父精母血,所謂的授精卵分裂而成的。但這雙胞胎,同樣一個物質創造兩個生命體,如果說一個人的思想是由物質所産生的,這兩個思想應該完全一樣。事實上不同,我們看很多雙胞胎,一個人的個性非常開朗外向,一個人的個性保守內向。但是他們兩個人是來自于同一個DNA,同一個授精卵的色法。爲什麼同一個色法會創造兩個不同的思想,表示說色法創造心法這個觀念是不能成立的。

  

佛法的意思,心法是由你造作的業力,心識的變化是你的造作,你現在的思想跟你前面的造作有關系,譬如說,你前面看過一本書,或者上過一堂課,你的思想就會有變化。你會受上一堂課分別,而有變化。前面的造作會影響你後面的思想。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剛剛從母胎出來,它有很多的思想。有的小孩子喜歡寂靜,有的小孩脾氣暴躁。我們會問,這個時候母親還沒有教育他,他還沒有接受到整個環境的教育,他爲什麼有這樣的差別思想呢?表示在他出生之前一定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才會影響到他今生的思想。就是說,父母未生之前有一個前一個生命,否則不能解釋,那麼多的嬰孩剛剛降落的時候,每一個嬰孩的思想各式各樣。嬰孩的思想怎麼來的?一定有一個前一個生命,前一個生命體的造作,所以等流下來的。表示說在他投胎之前還有一個心識,就是還有一個生命。還有一個生命就表示說有一個前生。依此類推,有前生,還有前生,就表示說有無量的前生。從心識的等流,我們也知道這個心識也會相續的流到來生去。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性堅持種,令不失故。我們這個心識,阿賴耶識,就像水流一樣,無始劫來流到今生,可能這個水造罪業重,這個水被搞髒了。但是你也可以把它淨化,用忏悔,就把它清淨了。這個水也會流到來生去的,它能夠去執持這個善惡的種子,使令這個種子不失不枉。這個地方講我們的心識有恒常相續的功能,不管是就著果報,就著因地,都有相續的功能。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就著果報來說,它的情況是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果報體的變化,一個是粗的,敗壞無常。一個是細的,剎那無常。這個粗分的無常,敗壞無常,譬如說,你今生死了,今生人的身心果報結束了,下輩子變一個天的身心。天的身心福報享盡了以後,又變成一個畜生道的身心。這個果報是會變化的,是粗分的無常。細分的無常就是剎那剎那的變化。譬如說,我現在的心情很好,講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你剛剛那時的身心狀態,跟現在的身心狀態已經不一樣。你剛剛在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身心。我的心情很好。你在講完這句話的時候,你前一剎那被你形容的那個身心已經過去了。可能你的好已經變成稍爲比較差了,或者是更好了。就是說,我們的身心狀態是剎那剎那的在流動當中。他不是一個停止的狀態。我們這個果報體,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這個果報體是有轉變的情況。就著因地來說,「可爲轉識熏成種故。」果報體變化,因地也會變化。譬如說,你剛剛來到佛門的時候,煩惱又重,罪業也重。有罪業的人,心就是不寂靜。但是你來到叁寶的地方,不管出家或在家,你不斷的忏悔,不斷的拜佛,誦金剛經、普賢行願品,誦清靜的佛法來淨化你的內心。噢!你的內心就會有變化,從粗重的、燥動的心識,就會轉成一個清淨的、法喜的心識。你這個因地,一個人業障重也不決定。你說我業障重,這件事不決定,可以改變。你說我福報很大,這件事也不決定,你不繼續修福,你的福報也會變成沒有福報。譬如說,我長的很醜陋,這件事也不決定,好好的持戒修福,你也可以慢慢的莊嚴。我們因地的業性,隨著你轉識的造作,會有不斷的變化情況。若因若果,都是剎那剎那的轉變,這叫轉。

  

總結。「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我們對于生命的一個萬般皆是業,所創造的果報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生命的本質。第一個是恒。從恒常的角度來說,它能夠遮止這個斷滅見。我們這個人只有今生,死了以後人就斷滅,以這個恒常相續就能破除斷滅見。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轉,轉變表示它不是常態。你今生是個人,不是下輩子就一定是一個人,這是會有變化的。因果是可以改變的。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猶如暴流,因果法爾。就像一個快速流動的一個水流,因果的道理,法爾如是,這不是誰去創造的。因果的道理是存在宇宙間一個法爾如是的真理。阿賴耶識的業識是我們生命的本體,它是恒者非斷,轉者非常猶如暴流,就是構成一個不常又不斷的生命,這就是一個業果的自性。

  

古德用水流形容我們的生命,使令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個水流從高山上流下來,它是相續的,它不停止的,就是生命它不會停止的。觀這個水流,它灣彎曲曲不斷的變化,表示我們從這個水流的一個流動情況,明白這生命是不常又不斷。從這個水流的本質,我們也看到這個生命本質。古德有一句話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法性本來空寂,就是一個不常。就是說生命的本質沒有一個常一的自我,你今生很貧窮,但是這個貧窮的本性是空寂的,是可以改變的。你今生很聰明,你要不繼續的聽聞佛法,你也會變成愚癡。你今生很愚癡,你好好的栽培佛法的善根,也會變成有智慧。法性本來空寂,就是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可以改變的。因果絲毫不爽。就是不斷。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就不會消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在身口意上造了一個業,這個業一定被保存下來,不會失掉,它也不會斷滅。「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這句話也可以說是不常又不斷。

  

  

戊二、業果決定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這一段是總標。什麼是業果決定的道理?以下就解釋這個道理。謂諸異生。異生,佛法講就是凡夫。凡夫爲什麼叫異生?因爲凡夫的內心狀態是依止無明,所起的惑業苦。每一個人的惑業苦是不同的,這個人貪煩惱重,那個人瞋煩惱重。每一個人業也不同,果報體也不同。沒有兩個人長的完全一樣,所以凡夫叫作異生。有很多的差異。聖人就是同生,同生性。聖人那一念心都是依止空性而安住。這個空是一空無二空,是無差別。文殊菩薩所證的空,與普賢菩薩所證的空性是無差別,所以聖人的狀態叫同生性,凡夫就是異生性。一切的凡夫,一切的聖人、初果以上的聖人。業果決定的道理,它所涵蓋的包括凡夫、包括聖人。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不管凡夫、不管聖人,內心當中出現這種舒適喜悅,這種行相的樂受。乃至于在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講出在十法界當中,一切樂受,最小單位的樂受。最小單位的樂受是出現在那裏呢?地獄裏面。地獄裏面的衆生到刀山油鍋去受苦。到油鍋把它炸死了以後,拿出來放到地上,這個時候吹了一陣涼風,春風吹又生。地獄的衆生,它生命唯一的樂受就是那一陣…

《佛法修學概要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