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我們舍衛國,我也要蓋一個道場請佛陀來說法,回去以後,就下定決心找道場。七找八找,找一個地理最好的一個花園。這個花園一打聽,是太子的。就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太子的。去找太子說:我要把你的花園買下來。這是國王送的花園,他非常喜歡這個花園,不想賣給這個長者。但是這個長者在舍衛國是很有名望地位,他又不好意思去拒絕他。就出了一個難題,說:你要買我這個花園,除非你用黃金鋪地,我才賣給你。這個大富長者說:好,一言爲定,黃金鋪地。太子就後悔了,說:我是跟你開玩笑的。長者說:你是今天的太子,明日的君王,君王無戲言,怎麼能開玩笑呢?太子說:你怎麼花這麼多錢買我的花園呢?須達長者就說:我要請佛陀來我這個地方說法,佛陀有那麼多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人衆。太子說:佛陀有什麼功德呢?長者就把佛陀的功德講出來,太子聽了也很歡喜,說:好,黃金鋪地,我這個花園樹也很多,你鋪地,你樹沒辦法鋪,樹我供養。兩個人就合成一個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供養樹,須達長者供養大地,就把這個花園買下來。買下來以後,須達長者就把庫房裏面的黃金運出來,送給太子。不是買地而已,還要蓋房子,蓋很多的大殿,寮房,講堂,還親自監工。結果買地蓋房子就把須達長者所有的錢花光了,花到最後整個家族要吃飯,沒飯吃。怎麼辦呢?大家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檀香的木桶。因爲他是有錢人,連桶子都是檀香做的。把這個檀香拿去換錢,買一點米。一點米不夠煮成飯,不夠吃。一個大家族,煮成粥。煮成粥要吃的時候,目犍連尊者來扥缽。他說:我們先不要吃,阿羅漢來扥缽,我們應該先供養阿羅漢。長者就把粥裏面,有顆粒的撈了一半供養目犍連尊者,剩下一半大家吃少一點。要吃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又來扥缽了,又把另外一半顆粒撈起來,供養舍利弗尊者,大家喝喝湯好了。喝湯的時候,佛陀來了。今天我們什麼都不要吃了,供養叁寶。叁寶是大功德的境界。這個時候,須達長者就親自把這一缽粥水,拿著跪下來供養佛陀。他真正的完全舍出來以後,把這個粥完全倒到缽以後,佛陀講出一個四句偈,跟他授記。說「罪滅福生,自今以後,永恒富铙,無複匮乏。」你今天的布施,罪滅福生。你無始劫來,在阿賴耶識中的悭貪的業力,全部消滅。從你現在生命開始,到你成佛,你不可能有貧窮的果報出現,不可能。從你現在的境界開始,到你成佛,你整個悭貪的業力,從這次的布施,完全都消滅了。自今以後,永恒富饒,無複匮乏。佛授記以後,須達長者的珍寶又重新又出現了,又變成大富長者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去思惟的,假設我們是須達長者,我們今天造了那麼多善業,而遇到了這麼大的逆境。很多人會批評,你看你這個人,爲什麼你會貧窮?因爲你布施太多了嘛!我們很難會想,我今生的貧窮是因爲悭貪,我怎麼可能因爲布施而貧窮,不可能。所以說,須達長者,他在那麼大的逆境現前,他能夠不破壞他的信心,這件事情不簡單。一般人做不到。譬如說,今天我們出家或學佛了,吃素了。吃素的時候,一剛開始是身體情況不好。人家就說,你看,身體不好就是吃素。但是吃素是避免殺生是一個善業,怎麼我們造善業,會創造不可樂果報?這件事情是不合道理的。我們今天以慈悲心,不想殺生的心來吃素,絕對不可能創造不可樂果報。當然飲食也應該盡量均衡。我們今天在造善業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逆境,尤其是一個出家人,業力要轉變的過程,從一個業障凡夫,要開始修忏的時候,就像水溝的髒東西要把它清出來,會更髒。你忏悔的時候,那個重報輕受,地獄的業力可能要把它逼出來,變成你今生短暫的痛苦,你一定要深信,深信善業引生可樂果報。我今天的拜佛、忏悔、持戒、念佛,一定是引生可樂果報。惡業一定引生不可樂果報,由善業引生不可樂果報,無有是處。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才可以,業果決定。當然這個果報,我們一定要看到叁世,過去、現在、未來。你今生造的善業,不是今生馬上得果報,可能會來生才會得果報。我們對于業果的道理,或決定相,或無欺罔,或定解者,視爲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贊爲一切白法根本。這個人他能夠勇猛精進斷惡修善,是以這樣的一個理論做基礎的。一切善法的根本,業果決定的道理。
問:?
答:他悭貪的業力,在他最後一次布施的時候,佛給他消滅掉。因爲他這次布施的心力太強了,因爲他最後只剩下一碗粥而已,這個粥是他的所有。心力強。第二個,他的境界殊勝,他面對佛的境界。
問:?
答:一般人說,你看,你就是護持叁寶,所以你才會貧窮。不過你做布施,有一個地方要注意,你不能後悔,所以你最好是量力而爲。有些人他布施太沖動,超過他的負荷,等他布施完的時候,就後悔。後悔的話。以後果報會被破壞,他本來有錢,可能中間會有問題。可能被倒債,可能地震,他本來有一個十層樓的樓房,就垮掉。後悔。這個忏悔的心所,對果報有破壞的作用。如果這個忏悔是針對惡業,很好。他對惡業有破壞作用,如果要到地獄去,這個地獄的業破壞了。如果你今天忏悔對象是善業,我當初不應該布施這個道場兩千塊,應該布施一千塊就好,一千塊自己用,糟了。你以後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就被破壞了,所以不管你做什麼事,你一布施出去就不要後悔。基本上,我們應該量力而爲,避免去對善業後悔。但是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你要知道,後悔沒有幫助,對你只有傷害。你當初起善心去造了善業,這件事情是不會失掉。後悔以後,這個事情就會有問題。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居士來找我,供養埔裏一個很大的道場,供養很多的錢蓋大殿,九二一的時候,大殿全部垮了,非常的後悔,我布施一個道場,當初早知道這樣,就不應該布施。話不能這樣講,你布施這樣的一個行爲,不管它以後是不是會被破壞,你在造業的時候,剎那剎那的造業,你的心是已經有這樣的善業,外在的道場被破壞是跟你沒有關系,因爲那是衆生的共業。你在布施的當下,已經有心,有境。你把錢拿出去的當下,這個業已經成熟。後面的道場在使用當中被破壞,那是衆生的共業,跟你的業完全沒有關系。但是你一後悔,就跟你就有關系了,你這個悔是你內心發動的,你未來的果報會破壞,不是地震破壞你的果報,是你自己的後悔。他聽到以後,說:這樣子的啊!我說:你要趕快忏悔,不要後悔。你這個業造作以後,這個大殿蓋完的時候,這個業已經成就了。它後來怎麼變化,每一個道場到最後都是破壞掉的。幾千年、幾萬年以後,那一個道場不是破壞掉的?但是叁世諸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的善業會因爲這個道場破壞而破壞嗎?不可能的。你在造作的時候,那個業已經成就了,道場事後的破壞跟你沒有關系,沒關聯。但是你一後悔就跟你有關系,這會傷害你的善業。所以我們這些道理要明白。
問:?
答:要忏悔!你一口氣在的時候,把這個思想改過來就可以了。後悔後來又忏悔了,那就可以。它是不斷的會變化,沒有問題。
問:?
答:這個業性還沒有出現成果報的時候,都可以改變。但這個業如果已經變成果報,就不容易忏悔,就不容易。這個人已經變成一個女人,你要把她變成男人,這不容易。已經變成果報,就不容易忏悔。還沒有得果報容易。
問:?
答:你剛剛在流通的時候,你並不知道它是不好的,你不知道。你認爲它是一個正法,你當時是這樣一個認爲。你現在是這樣作意的,然後你又起善心去流通,你的過失很輕。因爲你不知道。但是當你知道的時候,你馬上要停止了。
問:?
答:因爲你當初幫助非正法的東西流通,但是你那個過失很輕,後來你又後悔了,而且你知道以後就不再造作,那就可以。
問:?
答:一個法,你不算是正式施舍出去,不算是造作。因爲饅頭還在你的盤子當中。你作意,只是意念,不能夠成業性。譬如說,我這個東西要給浩雲師,我是這樣想,後來我又後悔了。但是這個布施的業還沒有成就。如果我遇到他,拿給他。他知道這個東西已經屬于他物了,他已經認爲這個是他的東西了,我再把他奪回來,這個犯盜業。你這個東西要給狗吃,這個狗他還不知道,還沒有占爲己物的感想,所以你這個布施的業還沒有成就。布施的業還沒有成就,你中間後悔了,不算盜戒,因爲這個東西還是屬于你的。就是你給他的業還沒有成就。要他看到了,接受了以後,他以經認爲這個東西是我的東西了,你再把他搶回來,這個犯盜戒。
問:?
答:你布施的業不是很堅定。
問:?
戊叁、業果種類。
這個地方是講業的種類跟果報的種類。
(一)善不善無記業。業的體性有叁種,善業、不善業、無記業。看佛法當中是怎麼定義的?什麼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什麼是無記業?
善業-謂無貪無瞋…
《佛法修學概要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