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冬瓜和尚又出去買東西了,又跑回來,跑來跑去;但是你可知道我的內心啊,“心中念佛忙”,我的心中已經有一個法寶,跟以前的冬瓜和尚已經不一樣了,和以前那個散散亂亂、心中沒有皈依處的冬瓜和尚不一樣了。“世人皆不知,別有一天堂。”你們都不知道我內心當中啊,“別有一天堂。”

  

當然冬瓜和尚的成功,我們可以做一個檢討。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很務實地去面對我們自己的狀態,談玄說妙我看是不必,就是你很務實地面對你的現前因緣,我們不能夠違背因緣,你的家庭、你的工作時間,七除八扣,你的時間不多了。那麼我們在這樣的有限的時間當中,我們應該去找尋一個什麼樣的所觀境,特別契合我們的根基,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所以印光大師說:藥沒有好壞,治病就是良藥;法也沒有高下,契機就是妙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什麼是妙法呢?契合你現在的因緣,這個法門就是妙法。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佛法爲了攝受衆生,開出了無量法門,在無量法門當中最直接、最圓頓的是念佛,就是他力加被的本尊相應,在念佛當中,叁種念佛又以持名最爲簡易、最爲穩當。這就是爲什麼在整個叁種念佛當中,持名的法門,這個傳承一直沒有斷,那麼它的理由在這個地方,因爲他簡單、容易做到而且成功率最高。

  

好,我們再看第四面。前面是大致地把我們的所觀境、念佛法門的所觀境以阿彌陀佛的聖號來做一個解釋。所觀境就是說,我們講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問題是誰代表阿彌陀佛呢?這是個問題。你說你皈依,那麼佛在哪裏?這是個問題。站在一種《阿彌陀經》的傳承,就是以阿彌陀佛的聲音,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爲所觀境、爲你的皈依處。這個地方諸位要注意一個重點,我昨天也講了這個觀念,不管你今天是發出臺語的聲音或者國語的聲音,你要永遠相信,你所創造的聲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很重要!不管你用什麼聲音來表達阿彌陀佛,你要永遠相信,你所創造的聲音,這個聲音就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的功德,他就是阿彌陀佛的代表!這一點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否則這句佛號他對你就不能産生救拔的力量。

  

在修習念佛的時候的止觀,第一個,我們透過重重的選擇,我們選擇佛號爲所觀境,進一步我們再說明整個念佛的操作方法。我們看第四面,乙二、示念佛方法。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信願持名,一經大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

  

好,這一段是《<阿彌陀經>要解》裏面的一段話,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

  

第一個總標:信願持名,一經大旨。整個《阿彌陀經》它的修學內涵就是叁資糧:信願持名信願持名在正式的修學應該先成就。就是說你內心當中要有一個目標,你自己要能夠觀察到娑婆世界的苦、極樂世界的樂,娑婆世界的雜染、極樂世界的清淨,那麼這個時候呢,你生起一種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希望。一個人一有希望,你才能産生行動。那麼産生厭離以後呢,這個時候你觀察你自己沒有成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力量,你自己沒有能力。那麼這個時候誰有能力呢?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他的本願功德對你有救拔的力量,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而且他能夠引導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對阿彌陀佛的功德有信心,依止這樣的信願的心情來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那麼這個是整個《阿彌陀經》的主要的修學的宗旨。這段是把修學的宗旨標出來,信願持名叁種資糧。

  

那麼信願跟持名的關系呢,看第二段: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這段是很重要。信願,在蕅益大師呢,它是一種慧行,它是一種觀照的智慧,它是一種觀照力。換句話說,我們對彌陀的信心跟願力啊,是透過,它是屬于觀照而産生的;那麼持名呢,它是一種行動力,它是一種,止的力量,一種念力。那麼我們在求生淨土的過程當中呢,講到往生與否,是從你的信願的堅定與否來判斷,那麼至于你往生以後品位的高低呢,那就看你的念力,你念佛的這個力量到達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淺深來判定。這個地方就是說啊,念佛法門它的一個特點啊,它很強調你對佛號的皈依的心情,這個是決定你往生的一個關鍵!至于往生以後的品位,就看你這句佛號念起來有多大的力量。

  

我在臺灣啊,曾經去一個商店買東西。商店的老板是一個一貫道的教徒,看那意思,他也是一貫道的一個高階的一個老師了。那麼他問我說,這個一貫道教徒問我,你們寺廟什麼時候打佛七?我說,唉!你不是一貫道嗎,你爲什麼對打佛七有興趣?他說,念佛念下來啊,心安靜。他說他平常都念佛。我跟他解釋說阿彌陀佛的聖號他有多大的功德、有救拔你的功德,他完全不相信,完全不相信,那我說那你念佛幹什麼呢?他說念佛把心靜一靜,如此而已。其實他不能往生啊!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聖號對他的功能只是把他的心靜一靜,如此而已,他是把佛號當做一種攝心的方便。你看這件事是不是很可惜呢?當然我們也相信阿彌陀佛的聖號在他的心中運作的時候,會有一些善業的力量,但是如果站在一種解脫生死,那就沒辦法了,因爲他信願不具足。那爲什麼信願不具足呢?他就是沒有好好學習淨土的經論、對阿彌陀佛的功德生起理解、生起信心、生起皈依。

  

所以說世間上的事情啊,說是一切法空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你會發覺,什麼叫法空啊?這個法呢,它是無自性。當然這個法很多了,我們以阿彌陀佛(來說),爲什麼阿彌陀佛的聖號在有些人心中運轉的時候,他能夠産生那麼大的力量;阿彌陀佛的聖號在有些衆生的心裏面運轉,他産生的力量非常薄弱,發揮不了那種救拔的力量,只是增長一些善業,就是把這個摩尼寶珠換幾個糖果吃吃,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學習教理,就有這個問題!摩尼寶珠在心中運轉的時候,我們內心跟他感應不夠、皈依不夠,也就發揮不了這樣滅罪生善乃至解脫生死的力量。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的慈悲心啊,特別地標出,你今天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是能夠成就感應道交,是在信願之有無。你心中是不是有一種希望要離開叁界,你有一種希望要到淨土去?而且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能夠幫助你,你相信這件事情。就是說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到了加護病房,這個時候誰也幫不了你了,你的眷屬在旁邊除了哭泣以外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你的錢財、你很辛苦地追求的地位、別人對你的恭敬贊歎,這下子都沒有效果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把心中的佛號現出來,你真的相信佛號能夠救拔你,你相信嗎?這是個問題。如果你不相信,你可能就開始疑惑,念幾句佛號轉成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念幾句轉成地藏王菩薩,那就完蛋了。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聖號爲什麼你在心中運轉的時候産生不了力量,同樣一句佛號在印光大師的心中運轉的時候,他的力量這麼大?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沒有栽培我們對佛號的皈依!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後面講到,我們如何透過觀察、思惟來作一些心理建設,這個後面會講到。當然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我不但是往生還要上品上生,那你這個佛號就要有一點力量!不過我們剛開始先不要給自己這麼高的標准說是要得到禅定啊,起碼你先要求自己對佛號生起強烈的皈依的心情。那麼諸位要知道一點,一切法因緣生,只要你透過正確的方法,這個功德就會出現,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就是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曆代的祖師他透過這個方法思惟,他可以成就這個功德,你也可以透過這個方法得到這個功德。問題是你這個方法有沒有正確。所以對佛號生起信願不是困難,困難是你方法是不是掌握得對。那麼這就是我們講到第二段,把這個信願跟持名的關系說明。

  

第叁段做總結: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所以呢,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對于彌陀的功德的觀察,這是一種前導,擬定我們念佛的目標。如果我們念佛,比如說打佛七,打板你就去念佛、放下你就出來,你爲什麼念佛你也不知道,那麼你每一句佛號都沒有信願的指導,這個佛號就變成了人天的善法,發揮不出救拔的力量。所以,你整個念佛當中,一定要有這種智慧的觀察,以信願爲前導,那麼以佛號爲你一種前進的動力,講出一個譬喻啦,如目足雙運。就像你開車,你開車一定要把燈光打開,就像眼睛的關照,那麼燈光的關照就是我們的信願,那麼引擎的動力就是我們佛號的力量,那麼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的,缺一不可的。

  

目足並運是這樣子的,如果說從一個成就的次第上來說,你剛開始要先成就信願。那麼…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