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冬瓜和尚又出去买东西了,又跑回来,跑来跑去;但是你可知道我的内心啊,“心中念佛忙”,我的心中已经有一个法宝,跟以前的冬瓜和尚已经不一样了,和以前那个散散乱乱、心中没有皈依处的冬瓜和尚不一样了。“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你们都不知道我内心当中啊,“别有一天堂。”

  

当然冬瓜和尚的成功,我们可以做一个检讨。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很务实地去面对我们自己的状态,谈玄说妙我看是不必,就是你很务实地面对你的现前因缘,我们不能够违背因缘,你的家庭、你的工作时间,七除八扣,你的时间不多了。那么我们在这样的有限的时间当中,我们应该去找寻一个什么样的所观境,特别契合我们的根基,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所以印光大师说:药没有好坏,治病就是良药;法也没有高下,契机就是妙法。无量无边的法门,什么是妙法呢?契合你现在的因缘,这个法门就是妙法。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佛法为了摄受众生,开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当中最直接、最圆顿的是念佛,就是他力加被的本尊相应,在念佛当中,三种念佛又以持名最为简易、最为稳当。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三种念佛当中,持名的法门,这个传承一直没有断,那么它的理由在这个地方,因为他简单、容易做到而且成功率最高。

  

好,我们再看第四面。前面是大致地把我们的所观境、念佛法门的所观境以阿弥陀佛的圣号来做一个解释。所观境就是说,我们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问题是谁代表阿弥陀佛呢?这是个问题。你说你皈依,那么佛在哪里?这是个问题。站在一种《阿弥陀经》的传承,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声音,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为所观境、为你的皈依处。这个地方诸位要注意一个重点,我昨天也讲了这个观念,不管你今天是发出台语的声音或者国语的声音,你要永远相信,你所创造的声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很重要!不管你用什么声音来表达阿弥陀佛,你要永远相信,你所创造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的功德,他就是阿弥陀佛的代表!这一点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否则这句佛号他对你就不能产生救拔的力量。

  

在修习念佛的时候的止观,第一个,我们透过重重的选择,我们选择佛号为所观境,进一步我们再说明整个念佛的操作方法。我们看第四面,乙二、示念佛方法。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

  

好,这一段是《<阿弥陀经>要解》里面的一段话,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个总标:信愿持名,一经大旨。整个《阿弥陀经》它的修学内涵就是三资粮:信愿持名信愿持名在正式的修学应该先成就。就是说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目标,你自己要能够观察到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娑婆世界的杂染、极乐世界的清净,那么这个时候呢,你生起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希望。一个人一有希望,你才能产生行动。那么产生厌离以后呢,这个时候你观察你自己没有成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力量,你自己没有能力。那么这个时候谁有能力呢?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他的本愿功德对你有救拔的力量,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他能够引导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有信心,依止这样的信愿的心情来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那么这个是整个《阿弥陀经》的主要的修学的宗旨。这段是把修学的宗旨标出来,信愿持名三种资粮。

  

那么信愿跟持名的关系呢,看第二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这段是很重要。信愿,在蕅益大师呢,它是一种慧行,它是一种观照的智慧,它是一种观照力。换句话说,我们对弥陀的信心跟愿力啊,是透过,它是属于观照而产生的;那么持名呢,它是一种行动力,它是一种,止的力量,一种念力。那么我们在求生净土的过程当中呢,讲到往生与否,是从你的信愿的坚定与否来判断,那么至于你往生以后品位的高低呢,那就看你的念力,你念佛的这个力量到达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浅深来判定。这个地方就是说啊,念佛法门它的一个特点啊,它很强调你对佛号的皈依的心情,这个是决定你往生的一个关键!至于往生以后的品位,就看你这句佛号念起来有多大的力量。

  

我在台湾啊,曾经去一个商店买东西。商店的老板是一个一贯道的教徒,看那意思,他也是一贯道的一个高阶的一个老师了。那么他问我说,这个一贯道教徒问我,你们寺庙什么时候打佛七?我说,唉!你不是一贯道吗,你为什么对打佛七有兴趣?他说,念佛念下来啊,心安静。他说他平常都念佛。我跟他解释说阿弥陀佛的圣号他有多大的功德、有救拔你的功德,他完全不相信,完全不相信,那我说那你念佛干什么呢?他说念佛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其实他不能往生啊!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对他的功能只是把他的心静一静,如此而已,他是把佛号当做一种摄心的方便。你看这件事是不是很可惜呢?当然我们也相信阿弥陀佛的圣号在他的心中运作的时候,会有一些善业的力量,但是如果站在一种解脱生死,那就没办法了,因为他信愿不具足。那为什么信愿不具足呢?他就是没有好好学习净土的经论、对阿弥陀佛的功德生起理解、生起信心、生起皈依。

  

所以说世间上的事情啊,说是一切法空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你会发觉,什么叫法空啊?这个法呢,它是无自性。当然这个法很多了,我们以阿弥陀佛(来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圣号在有些人心中运转的时候,他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力量;阿弥陀佛的圣号在有些众生的心里面运转,他产生的力量非常薄弱,发挥不了那种救拔的力量,只是增长一些善业,就是把这个摩尼宝珠换几个糖果吃吃,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学习教理,就有这个问题!摩尼宝珠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我们内心跟他感应不够、皈依不够,也就发挥不了这样灭罪生善乃至解脱生死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的慈悲心啊,特别地标出,你今天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不是能够成就感应道交,是在信愿之有无。你心中是不是有一种希望要离开三界,你有一种希望要到净土去?而且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能够帮助你,你相信这件事情。就是说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到了加护病房,这个时候谁也帮不了你了,你的眷属在旁边除了哭泣以外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你的钱财、你很辛苦地追求的地位、别人对你的恭敬赞叹,这下子都没有效果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把心中的佛号现出来,你真的相信佛号能够救拔你,你相信吗?这是个问题。如果你不相信,你可能就开始疑惑,念几句佛号转成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念几句转成地藏王菩萨,那就完蛋了。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为什么你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产生不了力量,同样一句佛号在印光大师的心中运转的时候,他的力量这么大?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栽培我们对佛号的皈依!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后面讲到,我们如何透过观察、思惟来作一些心理建设,这个后面会讲到。当然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我不但是往生还要上品上生,那你这个佛号就要有一点力量!不过我们刚开始先不要给自己这么高的标准说是要得到禅定啊,起码你先要求自己对佛号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心情。那么诸位要知道一点,一切法因缘生,只要你透过正确的方法,这个功德就会出现,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就是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历代的祖师他透过这个方法思惟,他可以成就这个功德,你也可以透过这个方法得到这个功德。问题是你这个方法有没有正确。所以对佛号生起信愿不是困难,困难是你方法是不是掌握得对。那么这就是我们讲到第二段,把这个信愿跟持名的关系说明。

  

第三段做总结: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所以呢,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对于弥陀的功德的观察,这是一种前导,拟定我们念佛的目标。如果我们念佛,比如说打佛七,打板你就去念佛、放下你就出来,你为什么念佛你也不知道,那么你每一句佛号都没有信愿的指导,这个佛号就变成了人天的善法,发挥不出救拔的力量。所以,你整个念佛当中,一定要有这种智慧的观察,以信愿为前导,那么以佛号为你一种前进的动力,讲出一个譬喻啦,如目足双运。就像你开车,你开车一定要把灯光打开,就像眼睛的关照,那么灯光的关照就是我们的信愿,那么引擎的动力就是我们佛号的力量,那么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缺一不可的。

  

目足并运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从一个成就的次第上来说,你刚开始要先成就信愿。那么…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