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你对佛号功德的信心,你也知道你念佛的目的是要厌离娑婆,你念佛不只是我身体病痛我念念佛把这个病痛消失就好了,你要求往生。刚开始你要先透过经论的学习,生起皈依的心;由皈依的心,你自己要安排一下定课,因为你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佛号对你很重要了,你临命终就靠他了!那么你做一些定课以后,你的佛号在心中的力量慢慢地增长,对妄想有所调伏,这个时候,你对佛号的信心就会加强、会加强,这时你对佛号的信心就从一个理解到真实的受益,你有一些宗教情操的感应啊,这个时候你对于弥陀的功德会加强一份的信心,这个时候你又能够进一步地念佛,你会把念佛的时间来加长。所以这个事实上,信愿持名是互相增长,你刚开始是信愿及持名持名以后,你会加强你的信愿,你会带动另一个层次的持名,所以这两个应该是分不开的。那么刚开始下手,应该先培养信愿,这是基础。

  

好,我们这堂课先讲到这个地方,先把念佛的方法做一个说明,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第五面,甲二、别明止观体性。那么前面一堂课呢,我们是讲到念佛的一些方法,这一课是讲到的体性。这当中分两科,先说明的体性,再说明的体性。

  

我们首先看乙一的止的体性。这当中我们提出了两个内涵,一个是《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二个是《解深密经》。第一个是略说,第二个是广说。

  

先看第一个,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那么这段论文,我们再解释分两段,先解释修习止的因相,看因地的相貌。那么修习止呢就是有两个因相,第一个以善缘心。那么修习止,他的内心是一种善良的心。比如说我们今天去偷一个人的东西,那么偷东西当然是贪欲的烦恼了,虽然你很专注,这个不能列为止,因为这个是跟烦恼相应的。所以修止的第一个条件,他必须是跟无贪、无嗔、无痴的善良的心相应,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心一境性。当然第二个是主题了。那么我们凡夫的心啊是攀缘心,就像这个猴子在抓这个树枝一样,抓了一个树枝就放掉前一个树枝,再抓一个树枝再放掉下一个树枝。所以我们如果平常去观察这一念心,它是不喜欢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不喜欢的。如果我们不训练,我们的心是不断地变化的。但是这个修,它必须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那么你首先一定要选择一个所缘境,然后强迫自己的心专一、相续地在所缘境安住。修止刚开始都是强迫的,强迫习惯以后它就自然。所以它这个止的所缘境,简单讲就是内心专一相续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所以我们说什么是修止的体性?简单地说就是心一境性,那么这个是一个因地的修行内涵。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禅定的止是成功了呢?这以下讲它的果地的相貌:诸三摩地。修止的功德相是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那么我们的心平常是不平等。什么叫不平等呢?就是我们的心不是打妄想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妄想。那么打妄想的时候是躁动的,心太高了,躁动;如果不躁动就昏沉了,心太低了,太沉。那么这时的平等持心呢,以平等来摄持这一念心,就是你这个时候不是昏沉,是一种明了的状态;它也不是妄想,它是寂静的状态;它是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安住,叫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在一个所缘境里面相续地运转、相续地安住。所以这个就是等持,就是你对于所缘境,假如你是念佛,你心中在佛号安住的时候呢是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那么这就是修的一个功德相。那么这样子的功德呢,都是奢摩他的因相跟果相。所以简单地说呢,不管你今天是持大悲咒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念观世音菩萨,所谓的就是你面对你的所缘境的时候是明了而寂静的、寂静又明了的,他破除了妄想的躁动,也破除了这种昏沉的昏昧。那么这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看第二段的《解深密经》讲得更清楚了: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品。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个是说明修习这个禅定这个的环境。我们刚开始修独处空闲,你要找一个寂静的处所。因为我们平常的心太过于散乱,那么现在你规定你自己的心要安住在佛号,这本身内心他一定会抗拒,攀缘心的等流会抗拒。如果你自己的妄想抗拒,你又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那你这个内忧外患呢,你就更难成功。所以刚开始你修习这个止,你要找一个没有人干扰的处所,比如说在你的佛堂,把电话线拿起来。你刚开始你要全心全意地的去调伏你心中的昏沉跟掉举,你一定要让你的外在环境没有干扰,不要再增加你的负担。所以刚开始你这个修止的环境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找一个寂静的处所。

  

第二个,正式讲到它的方法——作意思惟。这个地方的作意思惟说啊,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就是说你修止一定有所缘境,那你的心一定要取,就像我的手去抓这个扶尺一样,当然他这个不是手是心。那么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就是说,你既然修止,你一定要把你的所缘境在心中把他分明地显现出来,第一个工作,比方说你持大悲咒,你要让大悲咒在你的心中现出一个清楚的影像,然后再去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比如说你念佛,你心中要听得到你的声音,因为你一定要有个所缘境吗,那么心一境性,当然一定有个所缘境。那么你在修止的第一个,先把你的所缘境在心中现出来,这是第一个工作,就叫作意思惟;然后呢,内心相续作意思惟,这个时候你不断地重复,现出来以后,对于所缘境专一安住、相续安住。当然这个当中是带有一种作意作意就是警觉,你经常要保持一种警觉的状态。因为你一下子就会失掉你的所缘境,因为我们的心已经长时间处于攀缘的状态,那么你现在要违背它的等流的惯性,要强迫它在一个所缘境,它随时会反弹。所以你要一不小心你的所缘境就失掉,就开始打妄想。所以这个地方呢,内心相续、作意思惟作意就是警觉,你经常保持警觉,我的心是不是还安住在佛号当中?如果跑出去再抓回来。那么,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这样的一种正行就是专一相续的这样一种强迫的安住的正行,要多安住,这个就是不断地、有一定的定课。那么这当然是一个成功的关键啊,就是你修止不是一次两次就会成功,你要不断地、数数地熏习、数数地强迫、数数地训练你的心,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讲修的方法。

  

第三个,起身轻安,及心轻安。那么这一段是说明止的功德。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种的粗重的妄想而经过我们的强迫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这个时候你内心会产生一种身心的轻安!

  

我们一个人打妄想打多的人,你感到你的身心很粗重,就算你不生病,你感到很粗重。我们如果不修行,你也就不感到有什么粗重、轻安。你要打佛七,打到第七天的时候,有些人第三天、第四天就有感觉,你感到你内心很轻松,那么那个轻松带一点乐受,快乐的感受。我们这个世间的快乐有两种,佛法说是一者五欲乐、二者圣道乐。就是我们这念心去造五欲的快乐,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你会产生乐受,但是这个乐受是躁动的,它跟烦恼相应,躁动,你会觉得这个乐受是扰动不安的。那么我们去佛堂拜佛、念佛,透过专注、相续,你会产生乐受,但是那个乐受是与寂静相应的,你感到非常寂静,寂静又快乐、快乐又寂静。那么这个就是你肯定你自己那个的方法对了。因为功德相出现了,表示你方法对了。所以我们判断修止的成功失败,就看你身心是不是从一种粗重的状态转成一种轻安的状态,那么这样子就是奢摩他品,就是整个修止的因地跟它的果地。

  

所以我们做一个总结,就是修止主要有三个方法:第一个,你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选择你一个所要安住的境界。我们前面说过,站在往生净土的角度,你用佛号,以佛号的声音当作你的所缘境。第二个,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强迫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你告诉你自己,我想离苦得乐、我想离开三界,我别无选择。我除了强迫自己在佛号当中,这个“别无选择”很重要。念佛法门你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没有退路了,就是背水一战——韩信在用兵的时候,他跟楚霸王打仗,楚霸王的军队是将近…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