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他的十倍,韩信一看,坏了,我是一比十。但是韩信这个人很会用兵,就是汉高祖的大将,他把所有的军队都带到大河的前面,他对士兵们说:你们往后看看,后面是大河,换句话说,你只有一个选择,往前冲啦!因为你往后也是死,好歹是死,你往前冲还有希望。所以这个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背水一战”。结果他打赢了。其实打仗和修行的道理是一样的。打仗打的是气势,不是看数量多寡;念佛也是念气势。你说你念佛念了十年,你都悠悠泛泛,你还比不上人家念一个小时,他那个气势强,他有强烈的皈依的心。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自己专一安住,然后经常地检查自己,昏沉、掉举是不是起来,善加对治,然后相续安住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这位比丘出家以后在僧团住了几年就去住茅棚,住茅棚他修四念处观,就一直不能进入圣道,没办法。后来大智慧的佛陀就知道他哪地方有问题了,佛陀就化作一个行脚比丘,就到这个茅棚的比丘去挂单说:我在这个地方暂住几天可以么?比丘说可以啊。佛陀所化身的比丘就和这位比丘一起打坐,平常一起打坐。佛陀当然就知道这个人心思散乱,虽然修四念处,但心就是浮动、飘动。后来佛陀说我们不要在房间坐,我们到外面去坐。佛陀就带他到河边去坐。那么刚好河边有一只乌龟在那边爬,它爬了一半的时候,来了一只野干,野干就跟狐狸很像,它要吃乌龟。这时乌龟就把它的头和四只脚、尾巴缩到它的壳子里面去,野干就吃不到。佛陀就说:你看到这只乌龟么?比丘说我看到了,佛陀说:这只乌龟,野干为什么没办法吃到它,你知道么?佛陀就说:乌龟有护身之铠,野干不得其便。就是乌龟因为有保护它的铠,壳子,就是硬壳,所以野干来的时候吃不到。也就是说呢,你为什么在茅棚住了十二年啊,你还是不长进啊,你就是没有把六根收摄住,你那个心光外泄太厉害。所以你这个明了的心,去意念四念处,去观察无常无我的道理,你就进不去。为什么呢?心思散乱!就是你这一念心跟真理之间有一道很深的墙壁——妄想。

  

我自己的个人的经验,我1987年读佛学院,我在印象里面,我第一年读佛学院呢,哈哈……我佛学院一年级的时候,我发觉呢,我亲近五位恩师,所有的老师上课我完全听不懂!真的听不懂。坐在那个地方,老师讲的很好,但讲什么,不知道。哈哈!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诶!原来老法师讲这件事情!到第三年的时候就懂了,讲什么就知道了。那么我在回味,这怎么回事呢?噢!我的心不同。所以我们刚出家的人,心思粗重,这念明了的心去观察道理,其实佛陀讲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但是它中间就是妄想,烦恼障!如果诸位有些人,你去听经,听了半天,你不知道法师在讲什么,你这个人妄想打得很重!呵呵……事实是如此了。当然我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你就有希望改变,是不是?

  

就是说虽然学佛的重点在,观察诸法真相,但是你的心要有堪能性,要有能力!你平常都没有一定的定课来收摄内心,你这个心发散太厉害,到最后你去听佛法,你真的听不懂,不知道讲什么。现在的人,很多老人痴呆症,怎么回事呢?就是他心光外泄得太厉害。因为劳心又劳力,现在人的精神耗损是以前的好几倍。那么你要是平常不静坐,不把心收摄一下,每天充充电,你一直发散、一直发散,到中晚年以后啊……所以你看修行人的老人,你看老人家,很多修行人他的色身也会老、他也会有病痛,但是有修行的人跟没有修行的人有一个地方不一样,他的眼神不一样。你看老和尚,他的身体可能败坏到可能坐轮椅,但是他的眼神啊,炯炯有神,他年轻时经常摄心。那么你看一般人,没有学佛的人,特别是企业做大的人,他到老年的时候糟糕了,两个眼睛呆滞,呆滞无神,他的内心被他年轻的时候都耗损光了。这种人学佛没有什么用了,因为他的心已经没有学习能力了。佛法说没有堪能性,没有造业的功能,他就在一种无计的状态,这种人很容易就随业往生了,因为你不可能对佛陀产生一种皈依的心情。所以天台宗说:“心念是造恶的根本,但它也是造善的根本。”当我们的心是失控的时候,它是众祸之门;但是你能够用你的精神,体力好的时候学佛,就是众善之门。你要发菩提心、思惟法义,增长心中的光明智慧,还得靠它。所以我们如果说,你年轻都不修持,你到老年之后,就有问题了,来不及了,就来不及了。

  

所以,当我们修止的时候,你会发觉,你经常用一个所缘境来摄心,让它每天有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静坐,心中把你的所缘境现出来。如果是念佛,就把声音现出来,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当然,它会跑出去,再抓回来,不断地训练,训练久了,它就听召乎了。这时你会发觉,你对生命的观察,你读经典,或者你看一些人世的因缘,你会发觉,你那个明了性比以前强了,理解性、记忆力都比以前好了,就是你那个心啊,功能增加了。这就是为什么修禅定是智慧的基础,是这个意思。好,那么当然这个只是一个前方便。

  我们再看乙二的的体性也是有两个,我们先看第一段,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前面的,它是一种无分别住,它不能思惟观察,它是无分别,专一相续地安住而已。那么这个呢,它的特性其实就是拣择,就是一种思惟观察,当然这个思惟观察是依止圣言量的正见的引导,圣言量的的引导。那么观察什么呢?有两个:一个是如所有性,一个是尽所有性。先讲尽所有性尽所有性就是观察诸法的别相,就是整个十法界的染净的因果。我们可以分成二部分,包括六凡的杂染的困果,包括四圣法界的清净困果。这个人为什么会到三恶道去,他的因地是什么?你能够通达整个因果的道理。那么这个是一种世俗谛的观察。第二个是观察诸法的如所有性,这个就是不变的意思,是总相。观察我空法空的道理。当我们的心在空性或者在缘起上的思惟观察,成就一种诸上妙慧。为什么叫呢?因为这个智慧有成就解脱的功德。我们在世间上,读医学、科学,这样的知识没有解脱烦恼的能力,没有对治烦恼的能力,所以不能叫。那么当我们这样观察,我们就有解脱的功德,有对治烦恼的力量。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偏寻思、周偏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这一段讲的比较详细了,分成四段。先看第一段: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故,这个地方是说,你修观的基础是什么。那么当我们去观察诸法实相的时候,不管是观察真谛、俗谛都必须以身心轻安为基础,就是你一定要把你的心,透过修止把它调整成明了跟寂静的状态,避免有妄想跟昏沉的情况出现,这个是修观的前方便。

   第二段,正式说明修观的方法。那么当我们的心已经明了寂静以后,应该怎么做呢?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内。那么善思惟法就是说,你在观察一件事情,你应该要先学习。善思惟就是你已经透过经论的学习。比如说你要观无常这个道理,那么观无常它有它的方法:你先观死亡,死亡会到来;第二个,死亡的时间不决定;第三个,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万般带不去。就是说,每一个道理都有它文字的表达方式,这些你都需要学习,不是说你自己在那边打妄想。就是所有的佛法都是尊重传承。那么你一定要把你所要观察的内涵,透过文字的学习以后,这个时候呢,三摩地所行影像,那么你已经如理地学习以后,就在三摩地的明了寂静的心中把这个法义的影像现出来。

  当然法义的影像是靠文字的基础,文以载道,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文字里面含有圣道的力量,含有圣道的功德。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把文字在寂静的心中显出来,它会现出一种法义的影像,或者无常无我、或者善恶业果等等。那么你就在这个文字的影像当中,做三件事情:第一个,观察,深入地观察。在寂静的心当中,把这个道理随顺佛陀的文字,随文去观察。那么观察以后,产生第二个,胜解。噢,原来生命是有轨则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你开始相信我们所造的业,对我们的生命会有影响力。那么当然你这个胜解是前面的观察而来的,当然这个胜解就是你透过观察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第三个,舍离心相。我们经过观察以后,这个时间不能太久,刚开始可能三分钟或者五分钟。那么这时你观察你的心就扰动了,这时把所观境再舍掉,再恢复到无分别住,再加强心中的明了寂静,等到明了寂静成功以后再观察。所以这个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它是在不断地循环。因为你一路观下去,心…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