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始擾動,擾動時你就不能觀察,效果有限。所以一定要舍離心相,把心中再恢複到無分別住,然後再開始,把心再調整一下,把心調整明了寂靜,然後再觀察、勝解、再舍離心相。這個是整個修觀的方法。
第叁段講到修觀的種類。即於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伺察。就是觀有四種的差別:第一個,能正思擇,這個正思擇就是觀察真谛理;那麼最極思擇,是觀察俗谛理;或者周偏尋思、周偏伺察,尋思是粗分的觀察,比如無常,我們可以粗分地觀察無常或者細分地觀察。那麼尋思是粗分的觀察,是一個很rough的觀察,那麼伺察是細分的觀察。有粗細的觀察,有真谛、俗谛的觀察,這個是講到修觀的種類。
第四個,講到修觀的功德。我怎麼知道我這個功德出現呢?有五種功德: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當然這個功德主要是慧,一種正確的決擇。我們在慧生起之前有兩個前方便。忍。這個忍就是隨順。我們剛開始去接觸一個道理的的時候,我們是沒辦法隨順的,因爲我們心中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顛倒。噢,真的有來生嗎?我們心中會有一些疑惑,換句話說,我們的心跟真理並沒有隨順。這個時候你在寂靜的心當中,一次一次地觀察以後,你那個顛倒的心就慢慢慢慢地消失掉。這個時候那個法義就進到你的心中,法義就變成你的知見。這個時候我們叫隨順,你的心已經隨順真理而轉。你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開始用道理來看世間,你開始用道理來判斷一切事情。就是你的心中有道,是這個道,不是無明了。就像說燈光打開了,不是在黑暗當中行走了。那麼當你隨順真理以後,你內心有一種法喜、好樂,這個時候可能是見或者是觀。這個見是現量,親自證入;觀是相似的理解。我們剛開始先觀,然後再見,那麼這個就是毗缽舍那。這是整個修觀的內涵。
所以這個止觀,止是一種念,由念住心、專注力,那麼由慧觀察,那麼這個觀是一種觀察。所以我們在修什麼法門都是兩個:一個是專注,讓心寂靜下來,然後觀察,然後從寂靜當中出來再觀察,觀察以後再回複到寂靜。這是止跟觀。所有法門都是這樣,只是所觀境不同。
有些人說啊,說是佛弟子也勸人家斷惡修善,外道、一貫道、天主教也勸人家斷惡修善,所有的宗教都一樣,哈哈!其實這句話不對,不對。佛法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法有正見,對生命有正確的觀察。從佛法的角度說,一個人他如果沒有接觸佛法,他也會在偶爾的環境當中,看到悲憫衆生,起恻隱之心,造一個善業,也可能。但是這個善業對生命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就是他頂多依止這個善業到天上去做一場美夢,掉下來,他的心還是原封不動、完全一樣。但是你透過法義的觀察,産生對真理的理解,那這個跟你造善業就不同了,那是生命的一種根本的改變,你這個生命從這個地方開始觀察,那你整個生命是扭轉過來了。你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所以佛陀在《大寶積經》上說:滿設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佛陀在經典上把這個善業跟我們的正念做一個分別,說假設我們今天用恒河沙的七寶去供養諸佛,這個功德很大,福報很大,但是你這樣的善業,並不能産生解脫的力量。就是,這個善業在你的生命當中只是在流轉當中做一個快樂的美夢,如此而已,你這個美夢受完了,你的生命還是這種相,還是這種境界,還是心隨境轉。那麼我們能夠在短暫的時間修習止、修習觀,喔,這個時候心中對業果——原來生命是有軌則的,原來所謂的痛苦、不快樂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那麼,我們今天的生命是承擔過去的業力,我今天會有什麼果報,我們知道我們過去可能造了什麼業,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佛法對果報沒有第二句話——逆來順受,因爲這個果報是不能改變的。重點在于你的因地,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果報我們不能做主,但是因地你能夠做主。所以我們知道生命就像一個水流,但是每一個水流的點,有兩個內涵:第一個,你同時在受用果報,第二個,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因地。我們每個刹那都是這樣。我們一般人沒有學佛法,很重視果報。我不能有災難!其實你緊張也沒有用,它該來還是會來,你應該緊張你是不是造罪業。因爲假設你過去有這個業力,那你也沒有辦法,這個是定業,釋迦牟尼佛的家族都被滅亡了,佛陀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能夠幹預的。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爲佛弟子,你要認知,佛法真的是有不共于外道的地方!不是說我們自己是佛弟子,贊歎佛法好。你看看在整個宗教裏面,哪一個宗教對生命有這麼透徹的觀察?我看是沒有。就是每一個生命,第一個,你承受一個果報,這個果報是你前生所造作的,你應該要承當。但這個果報一下子就過去,它無常,很快就過去,重點是你來生怎麼樣。你要注意你的因地!所以菩薩的心情跟凡夫的心情不同。菩薩是畏因,衆生畏果。衆生很怕今生的果報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那麼爲了讓自己趨吉避凶,什麼事都可以做。要得到今生的安樂,不擇手段。其實你錯了,你在造罪業啊!你來生要爲這個罪業付出代價的。那麼,一個覺悟的人,他很注意自己的因地。我今生有痛苦的果報我認了,因爲過去的業招感的,不是誰給我的。我今天會生長在這個家族,會跟某一個人作親屬,會遇到什麼事情——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宇宙間沒有誰在主宰這個,諸法無我,沒有一個主宰者。就是你造了這個業,就得這個果報。
那麼,佛法的重點就是,你要趕快啓發你覺悟的智慧,內心要有判斷力,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那麼這個就是觀。就是在寂靜的心中 去觀察佛陀所宣說的真理,讓心中産生光明。不再跟著感覺走,開始用道理來要求自己、改造自己。那麼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有一個從根本上的變化。這個跟你造善業就不同了,那個力量就不同了。所以這個觀啊是很重要!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回答幾個問題。
善導大師的全集當中有提到《文殊般若經》所說的一行叁昧,請問一行叁昧跟念佛叁昧有什麼不同?
這個一行叁昧啊,當然這個叁昧有很多種,一行叁昧就是一個單一的所緣境,它沒有其它的助行。那麼我們應該說,一行叁昧是一個總相,那麼念佛叁昧是其中一個,因爲念佛叁昧也是單一所緣境,也是一行,沒有所謂的很多很多的助行。你看天臺宗它修行,它不是一行叁昧,它要修五悔法門,淨罪集資,然後再開始觀心。那麼念佛法門爲什麼不用淨罪集資呢,因爲念佛它本身有佛號,就是佛力加被,本身就有滅罪的功能。所以一行叁昧就是說,從剛開始到最後就是一個所觀境,沒有其它的,不必改變。就好像說,比如說,你從這個地方到Office去,你可能要我從這個地方坐到A,然後從A坐到B,要分幾段。每一個法門都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那就不是一行叁昧了,你有很多的法門。但是這個念佛法門它不是,就是從頭到尾一路是念佛。當然你通過你的人生的經驗,對佛法的學習,你對佛號的皈依會慢慢增長,但是所觀境是永遠一個,從頭到尾就一個,叫一行叁昧。當然一行叁昧的法門很多,那麼念佛叁昧是其中一個,所以一行叁昧是範圍比較廣,念佛叁昧是其中一個。一行叁昧的其中一種。
請問法師禅淨雙修是否可行?
禅宗跟淨土宗,我們看中國佛教有八宗。唐朝當然是,唐朝是佛教最興盛的,八宗,人材輩出。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就很多都沒落了,特別唯識宗就沒落了,那麼天臺宗維持了一段時間。唐宋元明,到後面,因爲中國是一個,我們看中國曆史是戰亂很多,大家都想做皇帝,所以這個就很多的戰亂。你看,你打開曆史,你會發覺中國有一句話很好玩,就是中國人見面:“你吃飽了沒有?”哈哈!可見這“吃飽”是不容易的。你看我們去美國,美國人看到你說:“How Are You?你好嗎?”哈哈!你問“你好嗎?”就是你一定吃飽了以後才想到好。所以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災難很多的國家,戰亂很多。那麼災難很多,當然在災難當中,其它宗派都必須要有很嚴密的修學次第,所以後來整個八宗當中,這個傳承一直下來,就是禅宗跟淨土宗。因爲念佛法門他不要經論,你這個逃亡的時候,你至少佛號還跟著你走,那麼禅宗它的方法是很簡單。所以到了宋朝,永明延壽大師就提出了禅淨雙修。不過這個地方呢有一個差別,有差別。這個差別在印光大師文鈔裏面有說出來。後來禅淨雙修就分成兩派,如果你是禅宗的人,他禅淨雙修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的所觀境也是佛號,但是他是把佛號當作是階段性的任務。他念完佛以後,他回光返照,念佛是誰?爲什麼能夠念佛?爲什麼這朵花不能念佛?那麼這個時候他就回光返照,觀那個,哦!原來是有一個心,那麼一直觀、…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