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聞法儀軌▪P4

  ..續本文上一頁長老等任何身份;只要有法師說法,你只能夠坐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我記得幾年前到蓮因寺齋戒會上課,我那個時候的戒臘差不多只有五、六臘,忏公師父的戒臘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講課之時,忏公師父偶爾會進來聽幾句,他每一次一進來的時候,就悄悄地進來,然後坐在下面。那麼跟同學要一本《講義》,靜靜地聽幾分鍾,有時會聽到下課;有時會聽到一半再離開。我覺得老人家是給我們做一個身教;一個長老進來,他也是安安靜靜地坐在下面,以一個聽法者,學習者的態度來自居,從這個地方增上。當然我認爲他是以身作則,發起調伏德。你內心當中要産生謙卑的心,調伏自己的高傲的心跟高舉的心。這個很重要的。第二個,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那麼法師就像是我們的藥一樣,我們應該具笑,歡喜心。偶爾地去注視著說法的法師;就像一個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樣的心態,有一種希求的心情。第四個,起敬專至誠:要有恭敬心,專心跟至誠懇切心。第五個,善淨無垢意:內心當中要保持一種清淨的意念。佛法講清淨是針對染汙來說的。什麼叫染汙呢?佛法說你心中的懷疑就是最大的染汙。所以我們講信心就是清淨。也就是說,你今天不要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聽法,否則的話,你所有的佛法都被你的懷疑的心所染汙了。我們講一個實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求法的過程。

  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裏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曾經作一個大國王。這個時候國王就思維世間的財富都是無常的,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所以他就希望追求一個大乘佛法的真理;他就放棄了王位,走入了這個山林當中,就看看誰能爲他宣說大乘法。此時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跟他說,我有這個大乘法門叫做《妙法蓮華》,我可以爲你宣說。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必須終身做我的侍者。世尊本來貴爲一個大國王,因爲聽法的關系,他就舍棄他的尊貴身,做仙人的侍者;爲他燒飯,洗滌種種的床座;甚至于用他的身體來當作這個修道仙人的椅子,讓他這樣坐,那麼目的就是跟他學習「妙法蓮華」。後來到了最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他因爲這一期生命的這個謙卑的學習「妙法蓮華」的關系,使令他快速地成就慈、悲、喜、舍,快速地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快速地積集這樣的一種資糧。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本師,你看他這個整個成長過程;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做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爲什麼比一般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就是他特別地精進。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特別是他求法的時候的心特別的精進。這個是影響一個人成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我覺得我們學佛很多地方是關鍵,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一個非關鍵的地方,花太多時間,但是反爾是關鍵的時候,就是影響你成敗的,影響你成佛速度的關鍵地方,我們沒有把握機會。諸法因緣生,每一個因緣輕重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對我們成佛的比例不一樣。當然你在不看大乘經典,不讀《法華經》;不讀《華嚴經》,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是不是關鍵。你沒有辦法判斷。但是「聽聞佛法」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你的成佛之道。諸位,我們今天都是同學,可能大家都是,诶,你叁個月前出家,我現在出家;出家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時間以後,到來生以後,每一個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樣;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樣。因爲有些人能夠掌握一個成佛的關鍵。重點是能不能掌握這個關鍵的力量,能夠掌握得住。所以我們爲什麼今天必須要聽聞,就是你能夠掌握什麼是成佛因緣的一個關鍵。

  好!那麼這個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的一種態度。最後我們看第叁段。那麼前面二段都是我們在聽聞之前的一個心理的准備,叫道前基礎。甲叁:正聞軌理。就是當我們進了講堂,也正式聽聞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麼事情。

  甲叁、正聞軌理。乙一、斷器叁過。乙二、依六種想。

  第一個,我們在斷這個器。這個「器」就是我們內心。佛法把這個心當器。因爲我們內心能夠盛裝很多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夠裝水一樣叫做器。那麼,我們在聽聞的時候,內心要斷除叁種過失。

  一、若器倒覆——謂雖住說法之場,而不屬耳(專注)。首先我們不要讓這個杯子倒蓋。因爲這個倒蓋,這個法水就沒辦法倒進去了。此意曰:你到了就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那麼這個時候你沒有掌握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就是你內心不專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沈;那你這堂課就空過了,你就沒有掌握。爲什麼今天你是他的同學,你們同時出家;幾年後,二個人的修學的善根差這麼多。就是這個事情,我們要檢討,我們沒有掌握因緣。就是你到了說法的地方,沒有保持專心的態度。

  二、縱向上,然不淨潔——雖屬耳,然心有邪執(誠敬)。那麼我們今天了這個講堂。我們精神狀態也非常好。但是這個杯子不幹淨,可能裏面有一些髒東西;爲什麼呢?你心中已經有成見,有邪執了。我覺得我們今天聽法的人,要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來,先聽聽別人怎麼說,這很重要。我覺得我們一般人剛出家的五年進步很快,有些人到五年以後再也沒有進步了。這個非常可怕。這種人叫做活在過去,他沒有未來;就是昨天是怎麼樣,他今天還是怎麼樣。除了今天的吃飯、睡覺以外,跟昨天完全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爲他在也不能夠去學習新的東西了。我覺得這樣不好,就是說你不要聽到一些觀念。跟你不一樣,就馬上把它切斷;不要這樣,你聽聽看嗎。一個人要保持謙卑的態度,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地讓自己的思想,不斷地圓滿;不斷地進步。你就是保持謙卑了。這個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種誠敬之心。

  叁、雖淨潔,若底穿漏——謂于所受文義,不能堅持(思念)。那麼我們今天 有很專心,也很恭敬心把就個法聽進來了,但是離開講堂以後,沒有去數數地思維,一下子就忘掉了;此乃非常可惜,沒有把握這個法把它堅持,把它相續地堅持下去。我個人覺得,這叁個過失,最嚴重的過失是第二個:“心中有邪執”。我們不能保持謙卑的態度跟別人學習。我自己是佛學院畢業的,也聽了很多老師的上課,積累很多老師的經驗,得到很大的受益。畢業以後,我聽了很多很多長老的錄音帶;甚至于有的長老是不相信淨土的;或有批判淨土的。我離開佛學院以後,我沖擊很大;我到底該怎麼辦?但是這個法師有他的好處,有他的優點。後來我就是看了聞法儀軌以後,我覺得我應該調整我自己,因爲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不可能改變別人,我們不可能改變外在的環境;這個你永遠要知道一個觀念,就是山不轉水轉。你這個水到這個地方,山是不可能轉的。只有你水轉而已。不可能說,哪一天山爲了你改變,不可能。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老師的思想跟我們完全一樣,不可能。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不聽;不聽呢,你就永遠不能進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樣。尤其你出家越久,你會發覺選擇一個善知識越難,讓你進步更難。甚至于這個善知識,他唯識、天臺、中觀非常強,但他就是嚴重的批評淨土;你怎麼辦,你必須調整自己,我爲了跟他學習這一部分的優點,我必須包容。這一部分我聽了,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轉換;但是重點是我要聽它對我有幫助的地方。你別無選擇,因爲你不可能遇到佛陀。你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不可能遇到一個圓滿的善知識。但如果你這麼挑剔的話,你永遠沒有辦法進步了;當我們心念轉換一下,就會進步很多;我講實在話,所以我們保持謙卑,對自己有幫助,重點在這裏,我講實在話,末法時代沒有一個善知識是十全十美的。因爲他把心思放在這個地方,他其它地方就會不足;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環境,因爲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我們把這個環境,把它利用到對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優點,一個人不同的學習心態,會讓一個人裹足不前,也會讓一個人每天不斷進步;這個心態非常重要。你看,他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但是他爲什麼有進步,你爲什麼都沒有進步呢?那是心態不同。

  乙二、依六種想:

  一、 于自安住如病想。

  二、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叁、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

  四、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五、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六、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當我們聽聞時,最好的心態就是把自己當病人,很多人他爲什麼不肯聽經,因爲他認爲他自己沒有病,一個人不認爲自己有病,這件事就很嚴重了,他沒有辦法進步了。你是一個病人,非常需要佛法的藥物,你生命聽每一天,你就是讓自己進步。第二個,我們要將法師當成醫生一樣的轉想。第叁個,我們對于所教誡的法,要把它當作吃藥一樣。我們今天得了癌症,要去求這個藥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如病得藥想的一種希求心。第四個,我們無量劫來産生的病,聽聞佛法,爲什麼要一次一次地聽聞呢?你這個藥擦一次,有稍微消腫一點,再擦第二次,又消腫一點;沒有一個仙丹說一次就完全治好的。不可能,要不厭其煩,數數地聽聞。第五個:法的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從佛陀所講出來,佛陀是最圓滿的,最徹底覺悟的大善知識。第六個,你聽聞以後,你必須有一個把這個法弘傳給下一代的使命感。代代相傳法的光明,令法久住。能夠如此轉想,聞法時就能得到最大最大的加持。

  我個人的學習經驗,我提出了叁點給大家參考。當你聽聞佛法以後,應該怎麼辦。

  第一點:我們聽聞佛法的重點燭在改變觀念,不是增加知識。知識很容易獲得,觀念很難改變;觀念不變,行爲就很難改變。淨土宗的根本思想在于信願,對阿彌陀佛的皈依,還要對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皈依。因爲你是要求生淨土,如果你那個皈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與修禅定是差不多的,不能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叫“信願”持名。所以藉益大師說,你不要以爲說啊,年紀大的人就不要聽經;年紀輕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說這個念佛跟聽經是缺一不可的。我們在聽聞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調整一些過去的觀念,所以我們聽聞佛法,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

  第二個:要融會貫通。每一個法師都有一個專長跟心得。今天這個法師把他的心得講出來,你吸收了,當你廣泛地跟很多法師學習後,會覺得很多思想是沖突的;這時自己要做一個工作——把它融會貫通。沒有一個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樣的;我們離開家太久了,但是我們回家的路,不是每一個都完全一樣的,不可能,成佛之道沒有二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他適合走的路,不見得適合你。《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妄想,而每一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治的方法就有所不同。”孔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你必須在這麼多的善知識的法當中,聽聞以後融會貫通,安排一個你自己適合的道路,否則你不知該如何修行。

  第叁個:你要付諸行動。你得到一個觀念,你就要試著去實踐,你的心要強迫自己,遇到事情時,往這個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來自于真實的受用做基礎。你可能剛開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學了佛法很久以後,你都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那個信心就很薄弱了,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夠聽聞以後,能夠隨轉修心要,你順著去思考而産生利益以後,你對佛法的信心會更加的堅定。就是說,你聽到一個新的觀念以後,要強迫你自己盡量往這個觀念去思考,要改變過去的老毛病,要去會諸行動。

  第一件事情:要去改變自己,改變觀念。

  第二點:融會貫通。

  第叁點:付諸行動。

  好,那麼我們這一堂課,簡單地把聽聞佛法的一些儀軌跟大家作一個宣說。

  好!那我們這堂課就上到這裏。

  

《聞法儀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