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老等任何身份;只要有法师说法,你只能够坐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我记得几年前到莲因寺斋戒会上课,我那个时候的戒腊差不多只有五、六腊,忏公师父的戒腊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讲课之时,忏公师父偶尔会进来听几句,他每一次一进来的时候,就悄悄地进来,然后坐在下面。那么跟同学要一本《讲义》,静静地听几分钟,有时会听到下课;有时会听到一半再离开。我觉得老人家是给我们做一个身教;一个长老进来,他也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以一个听法者,学习者的态度来自居,从这个地方增上。当然我认为他是以身作则,发起调伏德。你内心当中要产生谦卑的心,调伏自己的高傲的心跟高举的心。这个很重要的。第二个,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那么法师就像是我们的药一样,我们应该具笑,欢喜心。偶尔地去注视着说法的法师;就像一个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样的心态,有一种希求的心情。第四个,起敬专至诚:要有恭敬心,专心跟至诚恳切心。第五个,善净无垢意:内心当中要保持一种清净的意念。佛法讲清净是针对染污来说的。什么叫染污呢?佛法说你心中的怀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们讲信心就是清净。也就是说,你今天不要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听法,否则的话,你所有的佛法都被你的怀疑的心所染污了。我们讲一个实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求法的过程。
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曾经作一个大国王。这个时候国王就思维世间的财富都是无常的,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所以他就希望追求一个大乘佛法的真理;他就放弃了王位,走入了这个山林当中,就看看谁能为他宣说大乘法。此时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跟他说,我有这个大乘法门叫做《妙法莲华》,我可以为你宣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终身做我的侍者。世尊本来贵为一个大国王,因为听法的关系,他就舍弃他的尊贵身,做仙人的侍者;为他烧饭,洗涤种种的床座;甚至于用他的身体来当作这个修道仙人的椅子,让他这样坐,那么目的就是跟他学习「妙法莲华」。后来到了最后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他因为这一期生命的这个谦卑的学习「妙法莲华」的关系,使令他快速地成就慈、悲、喜、舍,快速地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就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快速地积集这样的一种资粮。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本师,你看他这个整个成长过程;弥勒菩萨是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比一般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弥勒菩萨先成佛,就是他特别地精进。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特别是他求法的时候的心特别的精进。这个是影响一个人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我觉得我们学佛很多地方是关键,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个非关键的地方,花太多时间,但是反尔是关键的时候,就是影响你成败的,影响你成佛速度的关键地方,我们没有把握机会。诸法因缘生,每一个因缘轻重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成佛的比例不一样。当然你在不看大乘经典,不读《法华经》;不读《华严经》,你就不知道这个因缘是不是关键。你没有办法判断。但是「听闻佛法」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你的成佛之道。诸位,我们今天都是同学,可能大家都是,诶,你三个月前出家,我现在出家;出家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时间以后,到来生以后,每一个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样;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样。因为有些人能够掌握一个成佛的关键。重点是能不能掌握这个关键的力量,能够掌握得住。所以我们为什么今天必须要听闻,就是你能够掌握什么是成佛因缘的一个关键。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对法跟法师的一种态度。最后我们看第三段。那么前面二段都是我们在听闻之前的一个心理的准备,叫道前基础。甲三:正闻轨理。就是当我们进了讲堂,也正式听闻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情。
甲三、正闻轨理。乙一、断器三过。乙二、依六种想。
第一个,我们在断这个器。这个「器」就是我们内心。佛法把这个心当器。因为我们内心能够盛装很多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够装水一样叫做器。那么,我们在听闻的时候,内心要断除三种过失。
一、若器倒覆——谓虽住说法之场,而不属耳(专注)。首先我们不要让这个杯子倒盖。因为这个倒盖,这个法水就没办法倒进去了。此意曰:你到了就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那么这个时候你没有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就是你内心不专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那你这堂课就空过了,你就没有掌握。为什么今天你是他的同学,你们同时出家;几年后,二个人的修学的善根差这么多。就是这个事情,我们要检讨,我们没有掌握因缘。就是你到了说法的地方,没有保持专心的态度。
二、纵向上,然不净洁——虽属耳,然心有邪执(诚敬)。那么我们今天了这个讲堂。我们精神状态也非常好。但是这个杯子不干净,可能里面有一些脏东西;为什么呢?你心中已经有成见,有邪执了。我觉得我们今天听法的人,要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来,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这很重要。我觉得我们一般人刚出家的五年进步很快,有些人到五年以后再也没有进步了。这个非常可怕。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他没有未来;就是昨天是怎么样,他今天还是怎么样。除了今天的吃饭、睡觉以外,跟昨天完全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他在也不能够去学习新的东西了。我觉得这样不好,就是说你不要听到一些观念。跟你不一样,就马上把它切断;不要这样,你听听看吗。一个人要保持谦卑的态度,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让自己的思想,不断地圆满;不断地进步。你就是保持谦卑了。这个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种诚敬之心。
三、虽净洁,若底穿漏——谓于所受文义,不能坚持(思念)。那么我们今天 有很专心,也很恭敬心把就个法听进来了,但是离开讲堂以后,没有去数数地思维,一下子就忘掉了;此乃非常可惜,没有把握这个法把它坚持,把它相续地坚持下去。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过失,最严重的过失是第二个:“心中有邪执”。我们不能保持谦卑的态度跟别人学习。我自己是佛学院毕业的,也听了很多老师的上课,积累很多老师的经验,得到很大的受益。毕业以后,我听了很多很多长老的录音带;甚至于有的长老是不相信净土的;或有批判净土的。我离开佛学院以后,我冲击很大;我到底该怎么办?但是这个法师有他的好处,有他的优点。后来我就是看了闻法仪轨以后,我觉得我应该调整我自己,因为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我们不可能改变外在的环境;这个你永远要知道一个观念,就是山不转水转。你这个水到这个地方,山是不可能转的。只有你水转而已。不可能说,哪一天山为了你改变,不可能。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老师的思想跟我们完全一样,不可能。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不听;不听呢,你就永远不能进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样。尤其你出家越久,你会发觉选择一个善知识越难,让你进步更难。甚至于这个善知识,他唯识、天台、中观非常强,但他就是严重的批评净土;你怎么办,你必须调整自己,我为了跟他学习这一部分的优点,我必须包容。这一部分我听了,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转换;但是重点是我要听它对我有帮助的地方。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你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不可能遇到一个圆满的善知识。但如果你这么挑剔的话,你永远没有办法进步了;当我们心念转换一下,就会进步很多;我讲实在话,所以我们保持谦卑,对自己有帮助,重点在这里,我讲实在话,末法时代没有一个善知识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他把心思放在这个地方,他其它地方就会不足;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环境,因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我们把这个环境,把它利用到对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优点,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心态,会让一个人裹足不前,也会让一个人每天不断进步;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你看,他也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也生长在末法时代,但是他为什么有进步,你为什么都没有进步呢?那是心态不同。
乙二、依六种想:
一、 于自安住如病想。
二、 於说法师住如医想。
三、 於所教诫起药品想。
四、 於殷重修起疗病想。
五、 於如来所住善士想。
六、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当我们听闻时,最好的心态就是把自己当病人,很多人他为什么不肯听经,因为他认为他自己没有病,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病,这件事就很严重了,他没有办法进步了。你是一个病人,非常需要佛法的药物,你生命听每一天,你就是让自己进步。第二个,我们要将法师当成医生一样的转想。第三个,我们对于所教诫的法,要把它当作吃药一样。我们今天得了癌症,要去求这个药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如病得药想的一种希求心。第四个,我们无量劫来产生的病,听闻佛法,为什么要一次一次地听闻呢?你这个药擦一次,有稍微消肿一点,再擦第二次,又消肿一点;没有一个仙丹说一次就完全治好的。不可能,要不厌其烦,数数地听闻。第五个:法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从佛陀所讲出来,佛陀是最圆满的,最彻底觉悟的大善知识。第六个,你听闻以后,你必须有一个把这个法弘传给下一代的使命感。代代相传法的光明,令法久住。能够如此转想,闻法时就能得到最大最大的加持。
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我提出了三点给大家参考。当你听闻佛法以后,应该怎么办。
第一点:我们听闻佛法的重点烛在改变观念,不是增加知识。知识很容易获得,观念很难改变;观念不变,行为就很难改变。净土宗的根本思想在于信愿,对阿弥陀佛的皈依,还要对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皈依。因为你是要求生净土,如果你那个皈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与修禅定是差不多的,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叫“信愿”持名。所以藉益大师说,你不要以为说啊,年纪大的人就不要听经;年纪轻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说这个念佛跟听经是缺一不可的。我们在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调整一些过去的观念,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第二个:要融会贯通。每一个法师都有一个专长跟心得。今天这个法师把他的心得讲出来,你吸收了,当你广泛地跟很多法师学习后,会觉得很多思想是冲突的;这时自己要做一个工作——把它融会贯通。没有一个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离开家太久了,但是我们回家的路,不是每一个都完全一样的,不可能,成佛之道没有二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他适合走的路,不见得适合你。《大乘起信论》说:“我们今天所对治的是无明、妄想,而每一个人形成妄想的因缘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治的方法就有所不同。”孔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你必须在这么多的善知识的法当中,听闻以后融会贯通,安排一个你自己适合的道路,否则你不知该如何修行。
第三个:你要付诸行动。你得到一个观念,你就要试着去实践,你的心要强迫自己,遇到事情时,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来自于真实的受用做基础。你可能刚开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学了佛法很久以后,你都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你那个信心就很薄弱了,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够听闻以后,能够随转修心要,你顺着去思考而产生利益以后,你对佛法的信心会更加的坚定。就是说,你听到一个新的观念以后,要强迫你自己尽量往这个观念去思考,要改变过去的老毛病,要去会诸行动。
第一件事情:要去改变自己,改变观念。
第二点:融会贯通。
第三点:付诸行动。
好,那么我们这一堂课,简单地把听闻佛法的一些仪轨跟大家作一个宣说。
好!那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闻法仪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