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应该有的一个认识。第二段,当我们了解到佛法对我们的好处以后,第二个,我们应该生起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前,我们要对这个所听闻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师,发起这个承事。这个「承事」就是一个很虔诚供养的心情。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於师起如佛想。对法的心态有三个:
第一个,你要专心。你不能打妄想,因为你过去在三恶道中,你根本没有因缘听佛法;你在三恶道里面,经过这样子的罪业的力量打滚,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释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那么这样的机会难得,会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会让你来生成就解脱的因缘。你要把握机会,身为一个人啊,龙树菩萨说:一个人成功跟失败,重点是机会来临之时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时机。而听闻佛法上课的时候,是最佳的时机,你一定要专心。
第二个: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学跟世俗的学术研究是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是抱着怀疑的心态来学习一切世间法。佛法是以信根为本,我们讲信、进、念、定、慧,以信根做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议的真理,我们经过祖师的传承以后,当我们这个颠倒妄想的心跟这个真理接触之时,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这个菩萨戒就是强调这个观念。先相信,信仰真如法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第三个:你要产生恭敬心。不要产生轻慢佛法的心态。第二个,应该避免「不应于彼起毁谤」,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观念,佛法的安立是约着众生的根机安立的。蕅益大师:良莠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佛法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没办法说,广学一切法门,只能够在今生当中选择自己适合的法门。但是你千万不要对其他的法门产生毁谤。你修净土宗的,你对于禅宗的,天台宗的保持随喜赞叹;因为你迟早还是要通达一切法门。只是你今生的因缘,选择这样的一个因缘。所以若毁谤,对我们未来会产生障道。此处是讲到对法的内涵,第二个是讲到法师,讲到人,於说法师供养者,谓於师起如佛想。我们对于法师的身、口、意供养呢?包括身业的问讯礼拜,包括口业的赞叹,意业的虔诚恭敬。而对于这个“师”,授课的法师最好的态度,就是把他当作像“佛”一样的观想。宗大师说:“你每一堂课,你遇到一个法师,你就把这位法师当作“佛”一样看待;你就等于是佛陀对你的加持是一样的。”身为一个法师,你心中怎么想,对他是无所谓的,但重点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这样的转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效果。下一堂课我会继续讲。
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师。但不是所有的法师跟佛法对我们都是帮助的;甚至于我们遇到的哪些法门,哪些法师的因缘,对我们反而产生一种障道的力量。那么这个问题点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本身没有掌握正确的闻法仪轨。蕅益大师说,它本身是一个珍宝,但是我们在拿这个珍宝之时,不善巧,结果身体被割伤了。所以这个课程在宗大师的《广论》当中是当作道前基础。如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否则房子会垮掉。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我们在面对法、法师的一个态度。面对法时,法有二种;第一种是你今生所专修的法门,你主修的法门,或者说你根本的法门;这时应以专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来听闻。第二个,你也会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没有修行的法门,你未将此法门纳入你的根本法门;但是你也听闻到了。但你要「不应于彼起毁谤」;即使你今生没有修学它,也要保持尊重和赞叹。因为你来生迟早会遇到。我们必须为来生结下一个善缘。对于讲法的法师,我们一定要将法师视如佛一样的观想。这个地方有二个很重要的观念加以说明。为什么要把法师当佛一样的转想呢?
第一点就是我们讲“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法其实是你的心所变现的。比如:同样是水,我们看到的是湿润的水。你看饿鬼道他的那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火,热恼的火;因为他的心态跟我们不一样。而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庄严的琉璃地;他的心态比我们更好。所以说呢,水对我们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决定的,是你的心决定的。所以佛陀灭度以后,你今天能够把每一堂课的上课老师都当作佛陀的转想,你先不管别人怎么样,至少对你是最大的加持。重点是你得到最大的利益。你这堂课非常受用,何乐而不为呢。你把法师当做佛陀,就等于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样。
第二点,从一个功能上来说,宗大师讲一个偈颂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 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彼, 唯为说法令解脱。
说佛陀出世以后,是来帮助我们众生修行的,我们现在有很多罪业,佛陀不能够用他的清净的甘露,来洗我们的罪业。我现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他万能的手来拔除我们的痛苦。佛陀也不可以把他所有的波罗蜜送你一个来让你受用。也没有办法,不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么佛陀做什么事呢?唯为说法令解脱。其实我们看佛陀成道以后,到入涅盤之前,只有做一件事,就是「说法」。佛陀把道理告诉你,让你自己听闻以后,让你自己改变。所以我们一再的讲一个观念,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改变。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你改变,。其实佛陀是扮演一个说法的角色。而法师也扮演说法的角色;那么从功能上这二个效果是一样的。你看佛陀灭度以后,就是靠这些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来弘扬佛法。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念恩深敬;因为法师今天扮演的刚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当做佛陀一样看待,而我们自己听法者得到最大的加持。重点是我们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对于「法」跟对于「师」这二种心态。这以下说明应该避免的:又者不应作意,五处所者;所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那么第一个这个法师的戒有过失,不过当然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这个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破了根本重戒,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因为他是一个指标;这个根本,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法师在身、口二业有一些微细的过失,有一些威仪的过失;不圆满,这个难免。但是你也不能够因为这样,你就不跟他学了。因为你不跟他学,那么他有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了。就是因为这个法师身、口二业有一些威仪上的过失。第二个,这个法师的种性下劣,它的意思就是我们类似讲说的,这个人学历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学毕业,国中毕业,而你是大学硕士,你就不跟他学习了;你不跟他学习,你就失去了一个增上的机会。所以我们对于种性下劣,你不用去管它,重点是他心中有法,这是重点。第三个,形貌丑陋,这个法师长的不庄严,你就不跟他学习了。这样子也不对了。文辞鄙恶,这个法师讲话不文雅,不能够用美妙文雅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书读的比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还是要学习。所发语句粗,不悦耳,这个法师可能经常会有一些粗暴的言词,那么我们也不能够因为这个言词比较粗暴,我们就不跟他学习了。因为良药苦口,虽然有一些粗暴,但是我们内心顺着他的法义去思维,我们真实能够受用,那就可以了。那么假设我们对于前面的五种情况,便作是念,而不从此闻,而弃舍之。那么这样子你一个菩萨就失去一个你自己进步的机会。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今天是生长在末法时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时代。我们今天要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你看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你听普贤菩萨说法,你就觉得很轻松自在。因为他的资粮力非常的圆满,他的福德智慧资粮都很圆满。但是我们到了末法时代,这些所谓的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本身的资粮可能都有欠缺;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佛法,我们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为什么呢?因为这说穿了,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说你要是有本事,你为什么不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到了末法时代才遇到讲授佛法的善知识,虽然表面上是说这个法师有过失,但实际上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浅薄,我们自己的福德浅薄。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握这样的学习机会来增上。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乞丐,他要去得一个珍宝,不幸的是这个珍宝在垃圾堆里面。智者大师问你说,那你是要去拿还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辈子就是贫穷;你去拿,你就必须忍受垃圾堆的这些过失。智者大师说,有智慧的人会忍受垃圾的过失,而去得这个珍宝。因为垃圾的过失是暂时的,得到珍宝是永久的。所以我们必须勉励大家,跟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跟很多很多我们觉得对方不满意的人学习。这是不得已的,每个人都一样。因为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整个众生的共业就是福德、智慧资粮都差了。但是,我们得到人身,我们希望增上。我们就必须忍受这个垃圾去得到这个珍宝。你看法师身、口、意的过失,其实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看第三段的《本生论》。
如《本生论》云:处极低劣位,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这个地方把我们学习的一个态度,包括对法跟法师的态度作出了五点总结。第一点,你自己到了讲堂,不管你是住持、…
《闻法仪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