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聞法儀軌▪P3

  ..續本文上一頁前,應該有的一個認識。第二段,當我們了解到佛法對我們的好處以後,第二個,我們應該生起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

  甲二:于法法師﹒發起承事。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我們要對這個所聽聞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師,發起這個承事。這個「承事」就是一個很虔誠供養的心情。這個地方有叁段:我們先看第一段,如《地藏經》雲: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于彼起毀謗;于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對法的心態有叁個:

  第一個,你要專心。你不能打妄想,因爲你過去在叁惡道中,你根本沒有因緣聽佛法;你在叁惡道裏面,經過這樣子的罪業的力量打滾,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那麼這樣的機會難得,會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你來生成就解脫的因緣。你要把握機會,身爲一個人啊,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是機會來臨之時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一定要專心。

  第二個: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學習一切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爲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做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我們經過祖師的傳承以後,當我們這個顛倒妄想的心跟這個真理接觸之時,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這個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信仰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第叁個:你要産生恭敬心。不要産生輕慢佛法的心態。第二個,應該避免「不應于彼起毀謗」,我們應該知道一個觀念,佛法的安立是約著衆生的根機安立的。蕅益大師:良莠衆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佛法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沒辦法說,廣學一切法門,只能夠在今生當中選擇自己適合的法門。但是你千萬不要對其他的法門産生毀謗。你修淨土宗的,你對于禅宗的,天臺宗的保持隨喜贊歎;因爲你遲早還是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若毀謗,對我們未來會産生障道。此處是講到對法的內涵,第二個是講到法師,講到人,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我們對于法師的身、口、意供養呢?包括身業的問訊禮拜,包括口業的贊歎,意業的虔誠恭敬。而對于這個“師”,授課的法師最好的態度,就是把他當作像“佛”一樣的觀想。宗大師說:“你每一堂課,你遇到一個法師,你就把這位法師當作“佛”一樣看待;你就等于是佛陀對你的加持是一樣的。”身爲一個法師,你心中怎麼想,對他是無所謂的,但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這樣的轉想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和效果。下一堂課我會繼續講。

  甲二、于法法師,發起承事

  我們身爲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師。但不是所有的法師跟佛法對我們都是幫助的;甚至于我們遇到的哪些法門,哪些法師的因緣,對我們反而産生一種障道的力量。那麼這個問題點在哪裏呢?就是我們本身沒有掌握正確的聞法儀軌。蕅益大師說,它本身是一個珍寶,但是我們在拿這個珍寶之時,不善巧,結果身體被割傷了。所以這個課程在宗大師的《廣論》當中是當作道前基礎。如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否則房子會垮掉。這個地方就是說明我們在面對法、法師的一個態度。面對法時,法有二種;第一種是你今生所專修的法門,你主修的法門,或者說你根本的法門;這時應以專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來聽聞。第二個,你也會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沒有修行的法門,你未將此法門納入你的根本法門;但是你也聽聞到了。但你要「不應于彼起毀謗」;即使你今生沒有修學它,也要保持尊重和贊歎。因爲你來生遲早會遇到。我們必須爲來生結下一個善緣。對于講法的法師,我們一定要將法師視如佛一樣的觀想。這個地方有二個很重要的觀念加以說明。爲什麼要把法師當佛一樣的轉想呢?

  第一點就是我們講“萬法唯識”的道理。一切法其實是你的心所變現的。比如:同樣是水,我們看到的是濕潤的水。你看餓鬼道他的那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火,熱惱的火;因爲他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而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莊嚴的琉璃地;他的心態比我們更好。所以說呢,水對我們産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決定的,是你的心決定的。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你今天能夠把每一堂課的上課老師都當作佛陀的轉想,你先不管別人怎麼樣,至少對你是最大的加持。重點是你得到最大的利益。你這堂課非常受用,何樂而不爲呢。你把法師當做佛陀,就等于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樣。

  第二點,從一個功能上來說,宗大師講一個偈頌說:

   佛非水洗衆生罪, 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將己德移于彼, 唯爲說法令解脫。

  說佛陀出世以後,是來幫助我們衆生修行的,我們現在有很多罪業,佛陀不能夠用他的清淨的甘露,來洗我們的罪業。我現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他萬能的手來拔除我們的痛苦。佛陀也不可以把他所有的波羅蜜送你一個來讓你受用。也沒有辦法,不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爲說法令解脫。其實我們看佛陀成道以後,到入涅盤之前,只有做一件事,就是「說法」。佛陀把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聽聞以後,讓你自己改變。所以我們一再的講一個觀念,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你自己改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改變,。其實佛陀是扮演一個說法的角色。而法師也扮演說法的角色;那麼從功能上這二個效果是一樣的。你看佛陀滅度以後,就是靠這些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來弘揚佛法。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念恩深敬;因爲法師今天扮演的剛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當做佛陀一樣看待,而我們自己聽法者得到最大的加持。重點是我們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對于「法」跟對于「師」這二種心態。這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又者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所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舍之。那麼第一個這個法師的戒有過失,不過當然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這個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爲他是一個指標;這個根本,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法師在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個難免。但是你也不能夠因爲這樣,你就不跟他學了。因爲你不跟他學,那麼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個增上的機會了。就是因爲這個法師身、口二業有一些威儀上的過失。第二個,這個法師的種性下劣,它的意思就是我們類似講說的,這個人學曆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學畢業,國中畢業,而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了;你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所以我們對于種性下劣,你不用去管它,重點是他心中有法,這是重點。第叁個,形貌醜陋,這個法師長的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了。這樣子也不對了。文辭鄙惡,這個法師講話不文雅,不能夠用美妙文雅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書讀的比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還是要學習。所發語句粗,不悅耳,這個法師可能經常會有一些粗暴的言詞,那麼我們也不能夠因爲這個言詞比較粗暴,我們就不跟他學習了。因爲良藥苦口,雖然有一些粗暴,但是我們內心順著他的法義去思維,我們真實能夠受用,那就可以了。那麼假設我們對于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而不從此聞,而棄舍之。那麼這樣子你一個菩薩就失去一個你自己進步的機會。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念,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我們今天要生長在正法、像法時代,你看你拜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松自在。因爲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的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我們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爲什麼呢?因爲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說你要是有本事,你爲什麼不生長在正法、像法時代。那麼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講授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是說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的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他要去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在垃圾堆裏面。智者大師問你說,那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輩子就是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而去得這個珍寶。因爲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珍寶是永久的。所以我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跟很多很多我們覺得對方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個人都一樣。因爲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衆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我們就必須忍受這個垃圾去得到這個珍寶。你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我們看第叁段的《本生論》。

  如《本生論》雲:處極低劣位,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這個地方把我們學習的一個態度,包括對法跟法師的態度作出了五點總結。第一點,你自己到了講堂,不管你是住持、…

《聞法儀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