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面。我們今天研究第二篇。這一大科是說明《正見篇》。《正見篇》的內容主要的是說明生命的真實相。生命的真實相在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諸法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那麼畢竟空是怎麼會有一切法呢?一切從緣起,是假借因緣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差別的相貌。這個因緣當然主要是業力,我們由于善業的因緣而成就人天的可樂果報,我們也由于罪業的因緣而顯現叁惡道的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去造作的業力所變現。我們從這個緣起的變化當中,站在一個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所關心的是在這個整個變化的因緣當中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我們所應該皈依的體性、這個理體?這個是我們在研究正見篇所應該注意的。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前面的一篇的論文就是發明五蘊皆空的道理,這是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這以下的論文就是發明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這當中有一段論文,請合掌:
(二)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古雲,“立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而十界十如,叁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余,豈非即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于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則爲六凡;迷即假,則爲二乘;迷即中,則爲別教。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叁千果成,鹹稱常樂矣!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鹹非心外施設。勉之[C1] !
這以下的論文就是蕅益大師根據天臺宗的觀念來發明諸法實相。我們看第一科、總標: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這一段把世間跟出世間這些聖賢之道作了一個比較。先看世間的學問:世間的道理不管是科學、或者醫學乃至于哲學,當然這些學問是一個方法,引導我們趨吉避凶、離苦得樂的方法,世間的學問基本上它的道理只是扣著我們今生今世的因緣。比如說我們講儒家的哲學,儒家的聖賢也能夠在生命當中抉擇一套君子的立身處世之道,使令我們趨吉避凶、離苦得樂。儒家的思想有叁綱領、八條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叁個綱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叁個綱領開出來八個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包括自利的功德,也包括利他的功德。當然這樣的一個方法的確能夠引導我們離苦得樂,但是它對于過去的生命是怎麼回事,死亡以後又是怎麼回事,就絕口不提。就是你今生能夠根據方法創造一個廣大的功德,然後死了以後是怎麼樣,就不再提了。所以有人就問孔夫子說,這個來生的因緣是怎麼樣,死亡以後是什麼面目,孔夫子就說:“未知生,焉知死。”所以,這個世間的學問基本上是扣著今生今世的因緣來建立它的道理,所以這樣子來說是比較淺了。既然我們不知道前生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來生會有什麼情況,那我們就很難找出一個會歸處了,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頭目。所以“似易反難”,那麼我們就很難明白什麼是生命的真相,就很難理解了。“出世的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大乘佛法在抉擇引導我們離苦得樂,它的義理深,它時間上講到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講到十法界,它不但能告訴我們今生的因緣,也告訴我們過去的因緣,也告訴我們死亡以後的因緣。大乘佛法的道理是一個無量生命的觀察,所以它的義理深,但是,它有一個明確的會歸處,所以“雖難仍易”,我們更能夠從大乘佛法出世的學問當中明確地掌控生命的真相。蕅益大師先把世間的聖賢之道跟出世間的聖賢之道先作了一個比較。
第二段就把出世的學問的線索標出來:線索非它,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在無量無邊的因緣當中,有些人離苦得樂,有些人創造很多很多的痛苦。這個生命的差別,它的一個根源就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現前”就是當下,你當下能夠去聽聞法義、能夠去思惟法義的那個明了的一個分別心,這個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是我們生命的一個主要的根源。
這以下引證:古雲:“立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這以下引用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宗鏡錄》一開始解釋這個宗鏡,什麼是宗呢?“立一心爲宗”。這個“一心”,它是一個體性。我們無量無邊的因緣的差別當中,把這些差別相把它剝開以後,看到的內在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靈靈覺覺的清淨本然的本性,就是一心,那麼這是發明這個體性。它的作用——“照萬法如鏡”,它能夠隨順染淨的因緣變現十法界的差別,就像鏡子一樣。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真如的觀念先標出來,就是“一心”,就是真如,這也是整個佛法的一個根源,一個佛法的諸法實相的根本。到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
這以下把這個現前一念心性的相貌再詳細地說明,看第二段: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天臺智者大師他安立天臺宗,是根據《法華經》。《法華經》,智者大師解釋這個妙法,這個妙法當中有叁個法,就是佛法妙、衆生法妙跟心法妙。這當中,智者大師的意思主要的是心法妙,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它是一個所觀境,這個法是不思議境,就是整個天臺宗的所觀境,就是一念的心性。那麼觀察一念心性有什麼好處呢?“則具足一切佛法”——你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就能夠從這個觀察當中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整個諸佛菩薩的功德就在你觀察現前一念心性當中能夠念念地成就。這個是智者大師的觀心法門。
怎麼去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呢?這以下就說明了:且如此心,以下有叁個觀法,就是空假中叁觀。
先看空觀: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我們去觀察我們的一念心性,第一個是空觀,空觀照真谛理。就是我們觀察我們這一念分別心,你現在坐在講堂當中,你的生命體,當然你是一個人的果報,你這個人的五蘊當中有一個了別性,一個人的了別性,你這個了別性跟法義一接觸的時候會産生一個清淨的信心,那麼你應該要回光返照你那一念的信心,它的處所在哪裏。首先我們看在內,假設我們這一念清淨的心性是有自性的,有真實不變的體性,那麼這個真實不變的體性在哪裏呢?在身內。但是我們觀察我們身體內部,是一個血肉筋骨,四大假合的血肉筋骨,找不到一個明了的分別性的體性,不在內。但是它可也不在外,假設我們的明了性是在我們的身體之外,那跟我們就沒有關系了,所以在外是不合理的。那麼在內找不到,在外也是不合理,那當然不可能在中間了,這個中間是含糊籠統的說法,是一個戲論,所以說它的空間是覓之了不可得。第二個從時間上觀察,亦非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是從叁個時間來觀察我們這一念的信心的相貌。這個信心的相貌就是說“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就是我剛剛還沒有聽聞佛法之前,那個信心它是躲在哪裏呢?剛剛那個信心還沒有活動,那一念對叁寶的信心在哪裏呢?你找不出一個它潛伏的處所。現在我這一念的刹那刹那了別的信心它不斷地變化。我現在信心具足。不對!你講這句話的時候,你那個的信心跟你前一念的信心是不一樣的。所以呢,現在也是不可得,因爲沒有所謂的現在,你那一念信心刹那刹那變化的,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等到我們上完課以後,你那一念清淨的信心又覓之了不可得。所以從時間上來觀察,我們也找不出信心的體性可得。所以這個是蕅益大師從《楞嚴經》的觀察——空間上是覓之了不可得,時間上也覓之了不可得,這是兩個方向。第叁個是從理論上來建立,發明這個空義。《中觀論》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諸法當然是包括整個五蘊,我們不要講那麼廣泛,就講這個現前一念的信心。你這個現前的一念心性,它現在是全體變成了信心,那麼這一念的信心假設它有自性,先假設它有自性,它有自性它是怎麼生起呢?它是有因緣生,還是無因緣生?假設它是有因緣生,有因緣生有叁種情況:自生、他生、共生。說它自己生起的,它自己生起是不合理的,說你這念信心假設不跟法義接觸,它不能單獨生起,不可以的。如果它能夠單獨生起,那它就會有無窮的過失,它就會不斷地生起,但事實上這個信心的活動是有間斷的,所以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說他生,外在的環境生起,這也不對,不一定同樣的環境你都能夠生起信心,所以…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