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不生不滅,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在修觀的時候怎麼去揀別外道的神我跟佛法的佛性?《楞嚴經》說,外道的神我是有自性執的,他有能所,所以外道的神我跟一切法是一分常、一分無常,我是常的、你是無常的,他是對立的,一分常、一分無常,這兩個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界限。佛法說的佛性,說不生不滅是隨緣而恒不變、不變而恒隨緣,這兩個是不二的,生滅跟不生滅當中沒有對立的情況,它是遠離遍計執所顯的圓成實,它是消滅了自性執以後所顯現的一種的空跟有的一種如的境界現前,全體是空而全體隨緣、全體隨緣全體是空。所以佛法在發明佛性的時候是不二的境界,不像外道是一個明顯的對立——我是不生不滅的、你是生滅的,那就一分常、一分無常。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修觀的時候這一點一定要揀別出來。[C2]

  透此雙超斷常二見,我們明白了生命是非空非有的、即空即有的,離開了斷滅見、離開了常見。便知現前一念,離過絕非;便知宇內外一切物,泊今一念妄想心中,猶浮雲之在太虛,是謂不被物轉,便能轉物。“離過絕非”當然是講空性,我們從畢竟空的角度來說,我們一念的心性過去造了很多很多的煩惱跟罪業,都染汙不了我們的心性,還是清淨本然。但是從緣起上的作用上來說,它有因緣,或者是一個人的生命、或者天的生命,就像浮雲在虛空當中有一個暫時的因緣。那麼這樣子呢,“不被物轉,便能轉物”。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不被物轉”,這是一個修行的觀念。我們講念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憑什麼能夠萬緣放下,憑什麼?我們也可能會因爲一時的逆境的沖擊、苦谛的因緣,暫時地對身心世界暫時地放下,但是那種苦谛的刺激是不能持久的。我們之所以能夠不爲眼前活計所轉,你一定是要建立一個開闊的、無量的生命觀,這個是關鍵。你一定是透過了我空法空的觀察,把那個自性執消滅以後,你真實地看到了無量的生命。生命是永恒的,你從你現前的生命超越到一個過去、現在的生命,今生的生命只是暫時的因緣。所以之所以你爲什麼願意去斷惡修善,雖然這個當中會給你暫時的痛苦,但是它對你的未來的生命有廣大的利益,你願意去忍受暫時的痛苦。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意思,你沒有高超的見地,你不可能有高超的品格,不可能的。佛法要你不爲物轉,它不是強忍、壓抑,那個不能持久的。是你真正地知道你一念心性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從畢竟空當中由業力的熏習有各式各樣的因緣,今生是人、前生是一個畜生、來生到天界去,人生在你的清淨的虛空當中是如夢如幻的,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刹那刹那的生命。那麼你建立一個廣大無量的生命觀,你就能夠解脫眼前活計,不爲物轉。[C3]

  回視妄認四大爲身,緣影爲心,複生厭離,必出此叁界,乃歸家者,何啻日劫相倍而已!我們剛開始對身心産生自性執、然後再遠離,這樣子就差很多了,不同的見地。所以我們剛開始認爲這個身心世界是真實有的,沒關系,我思惟它的過患來對治,那這樣子就很辛苦了。蕅益大師說,你應該先透過無我觀去消滅你的“我”的執著,然後開闊你的生命觀,從一個現前的一念心性的廣大的生命觀當中來抉擇一切的事情,以一種開闊的生命觀來抉擇事情,這樣子的話是更殊勝了。

  蕅益大師最後講出一個偈頌作總結:宇宙泊在吾心,吾心本無所泊;一任亂想昏沈,本有靈明如昨。彩雲端見仙人,豈被手扇遮卻;不遮卻,耆婆童子空摸索。咄!我們一期的身心依止業力的因緣熏習出現在我們的一念心性,但是我們這一念的心性本身還是畢竟空的。雖然有無量無邊的妄想來幹擾我們,但是這個本性無量劫來還是不受幹擾,主要發明緣起性空的道理。“彩雲端見仙人,豈被手扇遮卻。”這個彩雲當然是虛空中的彩雲,那是一期生命。你今生是一個男人的身心世界,或者女人的身心世界。你能夠透過這個身心世界的觀察看到雲端的仙人,這個仙人就是真如本性,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時候“豈被手扇遮卻”,不被我法二執這個顛倒所遮卻。那麼我們能夠突破我法二執,“耆婆童子空摸索”,高明的醫生也不要再摸了,因爲你所有的病都解決了。“咄!”這個咄就是請我們注意這個問題。

  我們讀蕅益大師的教理,蕅益大師在發明諸法實相,他要你回光返照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一開始不要老是向外,向外攀緣,要內觀——就是“宇宙泊在吾心,吾心本無所泊”,宇宙的生命的人我是非,它是我一念心性的暫時的浮雲而已。你有這樣的一個生命觀,你在修行的時候你不容易有障礙。所以有些人說,你們修淨土的人真是顛倒啊,你看彌勒淨土那麼近,在欲界;西方淨土,“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麼遠,你爲什麼舍近求遠呢?這個觀念,假設我們一個人經常向外攀緣就障礙住了,是啊,這太遠了,坐飛機就要坐很久了。但是我們不要老是向外攀緣,我們觀現前一念心性,十萬億佛土不離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因爲心性本無外故。這距離哪是什麼障礙呢?所以蕅益大師的意思是說,我們經常會被我法二執所障礙,有一個“我”,這個法是真實的。現在我們修我空觀,把這個我法二執消滅了,我們觀察這個生命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不管是雜染法、不管是清淨法,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以我心性本無外故。你用這樣一種高超的見地來修行,日劫相倍,這個就是有善巧。你不管斷惑證真,比別人有善巧,你不容易有障礙,是這個意思。

  關于現前一念心性的相貌,下一篇蕅益大師會詳細地說明。但基本上一個方向——我們剛開始一定先破執,把我法二執破掉,然後從現前一念心性的內觀來觀察生命的真相,是這樣一個方向。

  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當然應該先觀因果,深信業果——先從有相的善業、惡業,善業引生安樂的果報,罪業引生痛苦的果報,從這個地方觀。然後慢慢地再修無我觀,觀察五蘊身心“我”不可得。我們觀“我”不可得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那個感受就不一樣,那過去那種處處障礙的感受就不一樣,這個時候生命就像一個水流,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現前,以現前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來抉擇生命的真相,是這個意思。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C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叁

  法語叁

  示宇泊

  

  

   [C2]外道也說我們的心是不生不滅,佛法也說我們的心有妙淨明體,也是不生不滅,這兩個有什麼差別?

  

  

   [C3]我們講念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憑什麼能夠萬緣放下,憑什麼?你一定是要建立一個開闊的無量的生命觀。

  

  

  

《《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