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的執取當中,「空」跟「有」是一個生滅相,空是一個滅相,一種寂滅相,有是一個生相,就是一個變化造作的相,生相、滅相的執取。在有相當中,又分成增、減。怎麼說呢?在有爲法當中,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對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種六度的功德,有時候會産生「增益」的「散動」:诶,我的功德不斷的增加了!這樣的「散動」會産生一種憍慢。或者說「損減散動」,在斷惡方面,我們看到自己的煩惱、罪業不斷的減少,而産生的執取,對這個損減的法産生執取,這也是一種「散動」。前面是生滅的執取,這個是增減的執取,增是功德的增加,損是煩惱罪業過失的減損。
「一性散動,異性散動。」這個「一性散動」,就是執著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是一體的,就是有爲法、無爲法是一體的,這樣子有爲法都是清淨無漏,有爲就是無爲,這個是類似于境相「散動」,對有爲法太過于樂觀,境相「散動」。這個「異性散動」,就是圓成實跟依他起是完全分開的,有爲法當中你沒辦法悟入圓成實的,那對有爲法太過悲觀,這個是共相的執取,對有爲法太過于悲觀,認爲它是不可能悟入空性的。總而言之,前面的散動,生滅、增減、垢淨,是菩薩在行六度的時候,産生六種散動的相貌。
這六種是總說;下面四種,是生起這六種散動的原因。是怎麼生起的呢?「自性散動,差別散動」生起的原因有時候是任運的,一種俱生的執著,去分別它的自相;或者是由分別起,由思想名言而産生的,有這二種的差別。或者是「如名取義散動」跟「如義取名散動」,在名義當中産生執取。第一個「如名取義」,就是依止名相來執著它的義。我們一般說依文解義,由這個「名」來執著「義」,對這個「義」産生一種執取。或者說「如義取名」,從它種種「義」當中,去取著它種種的「名」,我們認爲這個「義」,你一定要安立這個「名」稱,對這個「名」産生執取,這個「名、義」的執取。總而言之,菩薩道有十種散動。
佛陀「爲」了「對治」菩薩的「十種散動」,在「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當中,「說」明中道的「無分別智」來加以對治。我們再看「無分別智」所攝受的是什麼?
如是所治、能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
「所」對「治」的是分別散動,就這十種的分別散動,「能」對「治」的是中道的無分別智。你能夠了解所對治的是什麼?能對治的是什麼?那你就「具」足了「般若波羅蜜多」的要「義」。其實整個般若法門,就是開顯能對治的無分別智跟所對治的十種散動。
依他起造罪的所緣境是遍計執
這個「遍計執」是怎麼安立的呢?「遍計執」它也是有一種差別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呢?我們前面講到「遍計執」,有能遍計的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還有所遍計的這一切因緣果報的差別諸法。當第六意識能遍計的分別心,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內心産生一種「似義顯現」,或者說「相似影像」。這個影像爲什麼叫「相似」呢?這個影像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已經跟外面的依他起不一樣了,但是又有點相似,這叫「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出現的時候,我們安立做「遍計執」。
不過這裏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這個地方古德的批注強調一個觀念:能遍計的這個計度分別,它是依他起相,它是一個依他起,所遍計也是依他起;二個依他起接觸,而産生相似影像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叫作遍計執。我再說明一下,這是一個重要觀念。就是說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它也是依他起,說你爲什麼會計度分別呢?它也是種子起現行,你沒有種子怎麼會去分別?我們說過,凡是種子起現行的法,都是依他起,它是實種所生。那當我們的計度分別,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産生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安立做遍計執,但是計度分別是依他起。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顆榴槤,這個榴槤是由種子生起的一個果報相,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當我們內心的計度分別跟榴槤接觸的時候,假設我們對榴槤生起好感的人,就會安立:哦,這個榴槤的相貌非常的甜美,顔色也非常的漂亮。這個時候,你心中已經不是在攀緣外境的榴槤,你內心已經出現一種相似影像,你自己捏造出來一個影像,這個影像是好的影像,然後你對這個榴槤生起貪欲的煩惱,這個貪欲的煩惱是依他起,你開始造罪業,這個造罪業是依他起。但是你爲什麼會造罪業呢?因爲遍計執,因爲你對這個影像産生錯誤的認知。所以依他起在造罪,是在遍計執的影像造罪;但是它造罪的本身,這個惑、業、苦是依他起;而這個造罪的所緣境呢?它的所緣境是一種遍計執的相似影像: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遍計執跟依他起厘清。就是說,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先捏造一個遍計執的相似影像,然後在這個影像裏面造善業、罪業。你在這個影像造作的所有的法,都是依他起,因爲它會現行熏種子,它以後也會種子起現行;但是這個相似影像,它不是種子所生。不是種子所生,它怎麼有呢?是我們自己虛妄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要弄清楚。
遍計所執相,簡單的說,是我們虛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影像,就是由于這樣的因緣,而安立遍計執。這種因緣,當然不是成就依他起跟圓成實的因緣。我們前面說過,依他起的法是由實種所生,它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個果報,它是一個依他起,它是由種子變現的。但是遍計執不同,遍計執是我們去接觸這個果報以後,我們內心捏造出一個相似影像,這個就不是種子所生了,那是由分別心所生,這個分別心所生的影像,我們叫作遍計執。這個就是我們所以會起惑造業,去招感果報最大的一個根本無明,因爲我們對這個生命的真相,産生錯誤的認知。
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穿一縷絲。
這個「圓成實」是什麼因緣安立的呢?當我們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破除內心的相似影像,要注意這個空觀它不是破除外境,不是把外在的因緣法消滅掉,而是消滅掉我們心中的這些妄想,空掉我們的相似影像。當內心的相似影像消滅以後,顯現出清淨光明的本性──圓成實的時候,這樣我們安立做圓成實相出現。就是破除了心中的相似影像,而顯現清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時候叫作圓成實相。
有一個禅師問一個開悟的祖師說:一個開悟的人,他日常生活是怎麼樣的情況?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個祖師說:開悟人的心境啊,說是「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穿一縷絲。」你雖然開悟了,你因緣所生法──你這身體也是要吃飯、也是要穿衣;但是所不同的地方,他吃飯的時候,內心跟飯接觸,他再也不生相似影像,活在當下;他穿衣服的時候,他也不再分別相似影像,也活在當下。就是這個人他已經不會去造有漏業力了,他那個果報受完以後,就自動消失掉,「隨緣消舊業」;但是在消業的過程當中,不會刺激他再去造有漏的業力。爲什麼不再造有漏業力呢?因爲他心中遍計執的相似影像消失了,他沒有一個造業的對象。當我們內心當中──「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穿一縷絲」的時候,那表示你的圓成實相顯現出來,內心空空蕩蕩,但是了了分明,知道什麼善、什麼是惡,但是,還是空空蕩蕩。所以這個圓成實相是這樣安立,就是破除遍計執而顯現的法,這個法叫作圓成實相。
這個地方,這個叁相,雖然都是「由異門」,但是這個異門有差異,你把這個問答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唯識學在看生命,它是用什麼角度來觀察生命的。每一個法都具足叁相,都有它的真實相、也都有它的虛妄相,同一個法,都有它的真實相跟虛妄相,那你要知道什麼是你該破的?什麼你應該保留的?這個你應該要清楚。
如何厘清依他起和遍計執?
複次,雲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
「依他起」的法跟「遍計執」的法,這二個之間的差別相,我們怎麼知道凡夫是就著依他起的法,産生一種相似影像,而變成了遍計執?爲什麼「遍計執」的相似影像,跟原來「依他起」法的「體」性不相隨順呢?不再稱合呢?就是說遍計執是由依他起而引生,那遍計執生起的時候,它的相似影像,爲什麼跟依他起的法不一樣呢?怎麼知道它不一樣呢?提出這個疑問了。既然遍計執是依他起所生,爲什麼它生起了以後,跟原來的依他起會不一樣?提出這個疑問。
回答當中有二段:第一個是「長行」,第二個偈「頌」。「長行」當中,它提出叁個理由,來說明遍計執跟依他起是不同的。第一個理由是「稱體相違失」:
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
這個理由是一個總說。遍計執跟依他起的不同,你要先知道爲什麼會有遍計執?「由名前覺無」,就是說在我們心中的名言妄想沒有生起之前,沒有這個計度分別,換句話說,遍計執是由于妄想以後才有影像。這個就跟依他起不同,依他起不管打不打妄想,這個花永遠是花。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前面有一尊佛像,這個佛像叫作依他起,而且是一個清淨的依他起,一個叁寶的依他起。這個依他起,我們每一個人去接觸這個佛像,我們第一念不動分別,名言還沒生起的時候,它還是依他起;但是我們妄想開始轉動的時候,這個佛像顯現在諸位的心中有變化了,有些人認爲這個佛像是釋迦牟尼佛,他安立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言,有些人認爲他是阿彌陀佛、有些人認爲他是藥師佛,然後就打不同的妄想。有些人喜歡禮拜、有些人喜歡贊歎、有些人喜歡觀想、身口意的歸依等等。同一個影像,當你不動念頭的時候,它是依他起;但是你開始産生名言分別的時候,你心中已經出現相似影像,而這個相似的影像跟原來依他起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呢?因爲它是你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影像,而這是業力所變現的影像,當然是不同。你不管打不打妄想,佛像,套一句禅宗的話:它那樣就是那樣。它也沒有所謂的好,…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3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