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字經釋論 叁、唯識叁字經釋論

  

叁、唯識叁字經釋論

  

唐大圓造並釋

  

  問:識是何物?

  答: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

  問:既是心,雲何又叫作識呢?

  答:但就他有認識物的作用言,又特名識。複次心的認識,就是分別。故佛經上解「識」字叫作明了分別,或簡稱曰了別。

  問:唯識是何意義?

  答:言唯識者,謂世界上所有的事事物物都無實體,不過是心識所變現的假相,故識上加唯字者,表示除識以外無一物也。

  問:講唯識有何等利益?

  答:若世人都知一切事物是自心所變的假相,則但調伏自心,令一切外物都隨自心轉變,不必更向外面去貪求名利了。

  問:這個道理中國儒書上亦有麼?

  答:唯識的理,儒書上亦稍有少分。如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又雲: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又雲: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這等說法,好象都見得有「外境隨自心轉變」的意思,就與唯識相近了。複次世人不解一切唯識的道理,所以人人妄想向外面貪求,及乎貪求不得,遂起爭奪戰鬥,弄得天下大亂,痛苦不堪。皆可總括一句曰:這都是錯用心了。我今談唯識的好處,亦可簡單一句曰:不過是善用心而已。

  今世錯用了心的,雖不分老少都是,尤其是青年輩,錯得很遠,不可不速謀救濟。又彼青年輩的腦筋很簡單,太難了解的書,多不肯讀。所以我既用淺語將唯識的道理作了叁字經,如今又來作這淺釋,不由悲心大發的禱祝曰:萬望我最可敬愛的青年們,從此且善用心咧!

  

(一)心王(頌19)

1. 人之初 性無記 非善惡 名藏識

  孟子說人的性善,荀子說人的性惡,我以爲都不是的。何以見得呢?性是有一定的意思,若世人的性一定是善,則世間當無惡人了;一定是惡,世間亦當無善人了。但依唯識的理說,則「人」「初」生的時候,其「性」都是「無記」。何謂無記呢?謂其性不是善,又不是惡,是無「善惡」可記別的。這無記的心性,唯識家特爲安名,叫作阿賴耶識,譯雲「藏識」。

  

  

2. 一切種 皆攝藏 萬法本 善惡詳

  雲何叫作藏識呢?謂世間出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的「種」子,都包「藏」在這識中,俗人叫作事物者,佛經上特安一總名,叫作「法」。因此又可說這藏事物的識,爲萬法的根「本」。然當注意的,藏識雖是無記,其中所藏萬法的種子,仍有「善惡」之分。藏識無記,比如一玻璃瓶,其所藏五谷等衆多種子,仍可「詳」分好醜。

  

  

3. 種發動 名現行 七轉識 依止生

  識的「種」子,不過是一種功能,平常深藏不露,無相貌可看見的。要到他「發動」生果的時候,叫作種子起「現行」,意謂是這種子現出行爲來,乃始有形相可見。譬如某人有貪財的種子,平日總看他不出,及遇到那裏有錢的時候,他就要起身去拿的。于是乎乃知此人的貪種子已發動起現行了。如圖:

  

  

  藏識爲識的根本,故名本識。以外更有「七」個識,因其轉變無常,特名「轉識」。這等識的種子,都「止」住在藏識內,故其起現行時,亦即「依」藏識而發「生」。今作一喻:藏識如旅店,前七轉識如旅客。當知旅客都各有父母所生,亦即前七識及諸法皆有自己的種子藏在本識內,有時能從藏識中起現行。如圖:

  

  

  

  

4. 眼見色 耳聞聲 鼻嗅香 舌味萌

  雲何叫作「七」個「轉識」呢?一者「眼」根對「色」塵時,挾生一種能「見」的作用,叫作眼識;二者「耳」根對「聲」塵時,挾生能「聞」的耳識;叁者「鼻」根對「香」塵時,挾生能「嗅」的鼻識;四者「舌」根對「味」塵時,挾生能嘗的舌識;五者「身」根對「觸」塵時,挾生能「感」的身識。

  

5. 身感觸 意知法 此六識 根塵挾

  六者「意」根對「法」塵時,挾生能「知」的意識。以色等六「塵」在外,對在內的眼等六「根」,于其中間「挾」生「六識」,故偈雲:「根塵挾」也。

  

  

  

6. 塵爲境 根能助 十八界 種各殊

  色聲香味觸法等六,是微塵所成,名叫六「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各各所緣的「境」。至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本不是直接能生六識的,不過有資「助」六識起現行的功能,則名曰:六根。這外六塵、內六根,合中間所發生的六識,統名曰:「十八界」。界就是種子異名,故知十八界各有不同的「種」子。

  

7. 第七識 亦意根 名末那 我執深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清淨色法,名叫五淨色根,附著于肉眼等上,視之不見,略與生理學家所說的神經相似;其肉眼等看得見的五根,別名浮塵根,又叫作根依處。至第六意識,既無根依處,又無淨色根,就以「第七」末那「識」叫作「意根」。以是當知「末那」一物有兩個名字,就能了別的作用言,名第七識;就能生長的作用言,又名第六意根。末那此譯雲意,有思量義,謂常思量第八識,「執」他爲「我」。又以各識的次第言,前五識在最外,第八識在最內,故偈特言我執深也。

  

  

  

8. 第八識 阿賴耶 能所藏 我愛者

  「第八識」梵名「阿賴耶」,此譯雲藏識。藏有叁義:一者此識能藏一切法的種子,叫作「能」藏;二者即就這所藏的種子言,又叫作「所」「藏」;叁者第七末那識常貪此識,執著爲我,故又名「我愛」執藏。如圖:

  

  

  

9. 八爲主 各自在 號心王 能主宰

  此前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共有「八」種。各自「爲主」,亦能「自在」現行,不要依賴別的識,故特「號」曰「心王」,即謂其「能」自「主宰」及割斷的意思。

  

(二)心所(頌1023)

10. 王相應 有心所 五十一 種更夥

  又有但隨從心「王」而起,不能自由自在者,就叫作心所有法,或單稱「心所」。若心所與心王同時緣一個境界,就叫作「相應」。例如眼看花,起貪愛心的時候,這看是眼識心王的作用,其貪愛就是與眼識相應的心所。這與心王相應的心所,總計其數,共有六位「五十一」種。表如下:

  

  

11. 初遍行 有五支 觸作意 受想思

  最「初」第一位的心所名「遍行」者,謂其遍一切處皆得相應也。這位心所,共「有五」個,其五個的相貌雲何呢?可用眼識爲例說之:比如眼看花時,最初令眼識與花相觸著的作用,就叫「觸」心所;既觸著了,必起作一意去看,就叫「作意」心所;既作意去看,心感受或苦或樂,是名「受」心所;既有感受,就能想象那花的相貌,叫作「想」心所;既取其相,將更思維這花好看,如何得歸我就好,這等妄念造作,都叫作「思」心所。

  

12. 次別境 亦五類 欲勝解 念定慧

  「次」第二位亦有「五」心所,因其不能遍行,但各個緣差別不同的境界而生起,就叫作「別境」心所,亦可舉一例說明他:比如我們緣所樂求學的境,將欲讀書,就叫作「欲」心所;緣決定境,使所讀的書明白了解,叫作「勝解」心所;緣從前讀過書的境,如今尚能記憶,這就叫作「念」心所;若緣所觀書的境,得一心不亂時,叫作「定」心所;緣這定境能發生智慧,就叫作「慧」心所。

  

13. 善心所 共十一 信爲首 繼慚愧

  次第叁位名「善心所」,「共十一」種。起「首」一個,就叫作「信」,如吾人信佛法真理,實行能得佛果,則一切善法,都從之生,所以信就是善法的頭一個。其次「繼」信以後,則有「慚」心所及「愧」心所。這兩個心所,都以羞恥過惡爲相,不過慚就對自己言,如儒書上所謂行己有恥的意思;愧就對他人言,如所雲恥不若人的意思。若再粗顯說,則慚就是說對自己不住;愧就是說對他人不起。

  

14. 無貪等 叁根聚 勤輕安 不放逸

  其次第四個心所,叫作「無貪」,謂對于財及法,都不貪著;五無瞋,謂對于逆意的苦境不瞋恚;六無癡,謂于諸事理明了不昧。這叁種又合名曰「叁」善「根」。七「勤」,就是精進,謂勇于修善斷惡者是;八「輕安」,謂身心輕快安適,堪任有爲;九「不放逸」,謂即依前面的叁善根及勤有防惡修善的功能者,則更爲安一名叫作不放逸。

  

15. 行蘊舍 非舍受 及不害 無瞋有

  十行舍,謂色受想「行」識五「蘊」中有兩種「舍」:一爲苦樂舍叁受蘊中的「舍受」,則是無記性;一爲行蘊中的行舍,能令其心始而平等,繼而正直,終至無功用住,乃是善法。此可比如吾人行路,當先舍了已到的一步,方能進前一步,修行亦然,隨…

《唯識叁字經釋論 叁、唯識叁字經釋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