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是難以理解。這四分說的要點,在于感覺、知覺、思考汙穢煩惱的心、清淨的心。所有心的作用,是由相分乃至證自證分四領域成立,且無法脫離心識而存在,換句話說,自己的心不過是由自己的心窺得,便是四分說主張的要點所在。
六、叁類境
瑜伽學派將心、心所,所緣的塵境(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的相分),分爲叁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1.性境:性,是體性的意思。性境就是真實的境界,是由體性種子所生的境(賴耶種子所生)。例如前五識所攀緣的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第八識所緣的種子、根身、器界叁種境,都屬于性境。好比說,我們眼前所看見的樹、耳朵所聽聞的鍾聲等,都是實境,都是由真實的種子所生,來自于阿賴耶識的"現行"。
2.獨影境:由意識妄想、顛倒認識而生起的境,只有影像相分。此境並非真實存在的影像,它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托的本質,是有情心識想象而有的,只是一種幻覺,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又可分爲二種:有質獨影:如閉起眼睛,遐想古剎晚鍾、湖光山色。這在心理學上,只是一種實有物的影像重現;無質獨影:屬于一種幻想、幻相,如龜毛、兔角等的假想境。
3.帶質境:所緣是有實體的性境,但所呈現的影像,不是所緣性境的本質,而爲妄情所支配,是兼有性境本質和主觀妄情。例如:作夢時的五境,朦胧昧略,就是帶質境。這也是第六意識所緣的境。
七、叁性、叁無性
叁性,就是叁種自性。是依"有"的觀點來說。
1.遍計所執性:凡夫由于妄情的驅使,對于因緣所生的假法,妄起實我、實法的迷執(執有、執無、執常、執空)。好比說,有人怕蛇,見繩而誤以爲蛇,繩本非蛇,但以妄情迷執計度,遂誤以爲蛇。
2.依他起性:依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世間萬法||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本無體性,必須依靠其它諸緣和合而成,其本身並無實體。所以宇宙中的萬法,遠至外太空、山河大地,近則個己的衣物,乃至身心,無非都是阿賴耶識(種子)所生起,這些萬象都是依我人過去世所造善、惡業,所造漏、無漏業而"異熟"生起的,因此名爲依他起性。
3.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的真實體性,就是百法中六種無爲法的真如。又指"二空"(我空、法空)之後,所顯現圓滿成就的諸法實性,也就是依他而起諸法的實體、自性。
唯識學者認爲,將叁性統一起來認識,就是由"錯誤的認識",到"相對真實"的認識,再到"絕對真實"的認識過程。唯識學者曾就叁性認識,以蛇、繩、麻叁物作了生動的譬喻:如人在黑夜裏行走,初見繩子,誤以爲是真蛇(實我相的遍計所執性),于是心生恐怖。隨後看清楚,明白不是蛇,只是一條似蛇的繩(依他起性的假有)。更進一步,了解實際所執著的繩亦不具實體的意義,其本質爲麻(實性)。起初"誤繩爲蛇"是遍計所執性;其次明白繩是因緣假合,由麻而成的形態,這是依他起性;第叁層分析,知道繩的本質是麻,是無自性,是四大假合所成,成就圓滿的了知,就是圓成實性。
所以將叁性統一起來的認識,是對"真、假"和"有、無"的正確認識,這在無著、世親的有宗裏,被視爲是"中道觀"。因爲遍計所執自性是出于遍計的執著,不是有,而是無;依他起自性是遍計所執自性生起的依據,是現象,是假有的存在;而圓成實自性是除去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出事物的真實性,這才是實有,才是實體。總之,認識了叁性,就能了知萬法的如幻假有。
瑜伽行派爲了更進一步說明有與無(空)的中道觀,說明客觀事物是"無",唯識實性是"有",由此"識有境無"的思想,立叁無性說。
叁無性,依"非有"的觀點來說。
1.相無性:此依遍計所執性所立。相,是體相;無性,是無自性。遍計所執諸法的體相,不過是迷情上所現的妄相,體實非有。簡單的說,是指宇宙萬法諸種相狀,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是山、是河,都是虛幻(空)不實而無自性的。又譬如空華,性相都無。我人所見的一切,都是唯識所現,"識"的其中之一而已。
2.生無性:此依依他起性所立。依他起性,是從衆緣和合而生,無定實的自性,譬如幻事,故稱生無性。
3.勝義無性:此依圓成實性所立真如體勝,故稱勝義。此勝義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亦即唯識實性,譬如虛空,無相空寂,唯是衆色無性所顯。
此叁無性被視爲"密意說",而非"了義",因叁自性中的後二自性,其性非無,今假說其無性者,是爲否定世俗所執持的"實性"。
叁性和叁無性的關系:
叁性和叁無性恰似一體的兩面,有著表裏的關系,並非異體。其關系如下:
┌相 無 性--體相無性--遍計執性 ┐
叁無性┤生 無 性--緣生無性--依他起性 ├叁性
└勝義無性--空理無性--圓成實性 ┘
總之,遍計所執的萬法諸相是完全虛妄的,故稱相無性;依他起的緣生法,須待緣而生,非有獨立自主性,故稱生無性;而圓成實的真如空理乃最究竟、真實的空理,爲聖智所緣,所以稱爲勝義無性。此依叁性而說的叁無性,雖然是闡明空理,卻與《般若經》系統所說大異其趣。
八、五性各別
瑜伽行派宣說宇宙一切現象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變,但不是一切衆生唯有一個共同的阿賴耶識,而是從各自的阿賴耶識變現出森羅萬象。依據個別不同的阿賴耶識種子,強調衆生具有五種不同性質,因此將衆生分爲五類種性,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說。
1.聲聞種性:這是值佛出世,聽聞佛陀的聲教,覺悟四谛的道理,斷見、思二惑,而入于涅槃者。聲聞種性唯具生空無漏智種子,修四聖谛法,決定證阿羅漢果。
2.緣覺種性:緣覺,又名獨覺,出于佛世,或不值佛世,能觀十二因緣,或觀飛花落葉的外緣而悟道者,得證辟支佛果。
以上二種性之人,只斷煩惱障,證我空理,無法成佛。
3.菩薩種性:菩薩,原是菩提薩埵的略語,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略稱菩薩。菩薩修持六度萬行,斷煩惱、所知二障,證我空、法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轉妙果,這類種性是決定可以成佛的。
4.不定種性:此種性與以上叁類不同,端視其修行的程度如何,以決定果位。他可以成聲聞、成緣覺,也可以遇著機緣轉成菩薩,證得佛果。
5.無種性:此種性之人,與前四種相反。不具叁乘無漏種子,不能斷煩惱、所知二障,所以在六道中沈淪生死,不能成佛。不過無種性的人雖然不具叁乘||聲聞、緣覺、菩薩的無漏種子,只是說明不具這叁乘的"習所成種",以致斷了善根,並不是連本性住種也沒有。
以上五種性,惟菩薩種性與不定種性得證佛果;聲聞、緣覺二種但證二乘無學果,趣入無余涅槃;無種性則不能證果。這就是五性各別說。
九、五重唯識觀
唯識學的宗旨,是"攝境從識”,即體悟萬法唯識的中道實義。唯識宗修行,略說則有觀境與修行二種法門。事實上,觀境也就是修行中的一部分。觀境,即是唯識叁性觀。叁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修習唯識叁性觀,乃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的漸修。其漸修層次有五,稱爲五重唯識觀。
1.遣虛存實識:修觀之時,要觀凡夫的遍計所執都是龜毛兔角,唯從虛妄分別生起,既無體,又無用,應正遣除爲空。遍計妄法,不外當情所現,情有理無,故名虛,也就是空;觀依他起性是諸法的事相,圓成實性是諸法的理性,皆不離"識"。以此二法是諸法的體相與理性,真實不虛,理有情無,應正存留爲有,這就是空、有相 對的觀法。
2.舍濫留純識:在第一重觀法中,雖觀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皆不離識。然此識具有能緣的心,有所緣的境。"能緣"心識的"識體",又有"四分"。四分中的相分是外境,後叁分是心識。但心唯內有,境亦通外,故在修此觀時,恐濫外境,無法得到正觀,所以必須舍境留心,舍去所緣境的"相分",留下後叁分,進一步的修觀,這是心、境相對的觀法。
3.攝末歸本識:在第二重觀法中,雖然舍去外境,唯觀內識,然而此識有本、有末。所謂本,是心識的自體分||自證分;所謂末,即是在自體分上,有能緣的見分與所緣的相分二種作用。因此,自體分是能變,見、相二分是所變;自體分是體,見、相二分是用;自體分是本,見、相二分是末。雖然在第二重修觀時,已舍去了境||相分,但在第叁重修觀時,把見、相二分攝歸于識的自體,唯就自體分修唯識觀,
這是體、用相對的觀法。
4.隱劣顯勝識:在第叁重觀法時,雖唯觀識的自體分,然此自體分有心王,有心所。心王、心所雖然俱能變現見、相二分爲能緣、所緣,然心王如主,心所如臣,作用較劣,所以必須更隱蔽去除作用較劣的心所而彰顯作用較勝的心王,唯就心王的自體觀唯識理,這是王、所相對的觀法。
5.遣相證性識:在第四重觀法時,雖然已觀勝心王,然此心王有事有理。事,是相用;理,是性體。因此必須遣除依他而起的事相,唯就圓成實的性體求證唯識理。這是事、理相對的觀法。
┌1.遣虛存實識--空有相對┐
│2.舍濫留純識--心境相對│相唯識
五重唯識觀┤3.攝末歸本識--體用相對│
│4.隱劣顯勝識--王所相對┘
└5.遣相證性識--事理相對--性唯識
以上五重觀法,第一重是總觀,後面四重是別觀。前四重是觀現象識的相唯識, 是見道位以前的修法,第五重是觀真如唯識的性唯識,爲見道位以後的修法。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