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恶性种子必招感苦报,也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善因、善果"及"恶因、恶果"的意思。
6.引自果:种子与现起的果,必然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色法种子生色法,心法种子生心法。一切法的产生,皆由各自的种子而得自果,绝无一因生一切果之说。
总之,所有的种子都藏在第八识中,包括表现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行为种子。过去的行为,已经以种子的状态藏在第八识中;现在的行为,正在变成种子,即将藏于第八识中;未来的行为,也将会以种子的形式藏于第八识中。于是第八识所含藏的内容,就包含过去、现在、未来的行为余势,它们不会消失,将来待足众缘,也会现行,再表现出来。
(三)种子的来源
六道有情的生命既是由各自善恶种子所变现,这些善、恶、无记的种子,其来源在印度唯识学派就有种种的解说:
1.本有说:《成唯识论》云:"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新生。由熏力但可增长。"这是主张种子原来就是有的,并非经由熏习而生,熏习只能使种子生长。这好比"佛性",人人本自具足,此佛性即是本有的无漏种子,通常称为佛种。《无尽意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树名),法尔如是。"《阿毘达磨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这些经论都在说明,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的种
子(界),是一切事物(法)产生的依据。
2.新熏说:主张种子不是本来有的,是经由互相熏习而生起的。佛性种子的具足,要多闻熏习,即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如果培养善种,则能消灭恶种,乃至最后成为纯善的无漏种子。所以说,一切种子都是新熏而来。
《多界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这正说明有情众生的阿赖耶识(心),积集很多种子,都是由染(恶)、净(善)诸法"熏习"而成的。
3.本有始起并有说:护法论师折衷二说。他接受了本有和新熏两派学说,因为二者皆不可偏废,本有和新熏是相待而成的,两者必须融和,才能完成因果关系。本有种若未经新熏,则无法生起;反之,新熏若无本有作熏习的根本,则新熏也无法得成。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四)种子与熏习
当我们前七识有所活动时,会在心里上遗留印象、痕迹,积存在第八识中,成为以后认识的依据,将来具有发生"再认识"的功能、作用。这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累积,储存在阿赖耶识里头,就叫作"熏习",说明"世间"的知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开发,"出世间"的智能也不是与生俱来而已,还要加上后天听闻佛法逐渐增长。所以每一活动就熏成一个种子,由阿赖耶识保持不坏,遇缘就会生果。我们平常的起心动
念,即是熏习、造业的过程。
(五)种子的类别
种子通常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两大类:
1.名言种子:名言,指名称、概念。名言种子就是含藏于阿赖耶识中的名言功能、作用。它是人们使用名相、概念时,熏习阿赖耶识所形成的种子。这类种子既能诠表义理,又能了别境界,是产生千差万别事物的直接原因。名言种子可以分为二类:
表义名言:指此名言能表达意义。当我们使用名相、概念,用文字或声音表达各种现象时,在内心中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形相(印象),并在阿赖耶识中熏习成为种子,这一类种子称为表义名言。
显境名言:当我们心识的活动接触外境时,能够让我们区别各种外境,并且外境的形相也映现于内心中,在阿赖耶识熏习成种子,这一类种子称为显境名言,也就是了别外境的心法和心所法。
总之,名言种子在现世中,是引发各种现象的原因。
2.业种子:业种子也是名言种子的一部份,在名言种子里,特别容易受到前六识的善与恶所影响,凡是被任何一边(善或恶)所影响的种子,都叫做业种子。业种子的产生,是我们三业所作的善、恶业熏习阿赖耶识所成的种子,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这类种子在未来世的存续上,担负主要的角色,即一期生命结束后,获得不同果报的主要原因。
四、阿赖耶缘起
唯识宗主张一切万法皆由阿赖耶识缘起。因为它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因此可以作为一切有情的根本所依。世间的森罗万象都是由此识所执持的种子所现行。例如青 、黄、赤、白的色境,为眼识种子所变现;声境,为耳识种子所变现;香、味、触境,为鼻、舌、身识种子所变现;法境,为意识所变现。至于末那识,其恒缘阿赖耶识的见分,变现实我的影像;阿赖耶识则恒缘根身、器界、种子,变现宇宙万法。由此
类推,万有的存在都是八识种子所变现。但是前七识的种子都摄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第八阿赖耶识则摄藏了一切万有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所以第八识就成了宇宙万有的总根源、总依据。因此,瑜伽行派不说八识缘起,而独称第八阿赖耶识缘起。
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是一种潜在能源,在具体上会萌芽,也会变成现在活动的来源,比方观看物品、耽于思考、哭笑、思想、说话、活动,这一切都归纳为现行。而这些也属于诸识的活动,叫做现行识。当第八阿赖耶识内的种子显现出一切现象时,种子已由潜在状态转化为外在表现,这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这是种子与现行的基本因果关系。这种过程就称为"种子生现行",即是贮存在第八识中的诸种子(业力),经过蕴酿、转变、成熟,最后一遇机缘,即从隐含的潜能产生显明的力量,变现新生命体(有情世间)及其所依的山河大地(器世间)。
种子与现行,除了基本因果关系外,又可互为因果。当前七识的现行变现出各种现象时,就会将印象、痕迹储藏在第八识中,"熏习"已有的种子,产生出新的种子。从善恶行为(现行)化成种子(业力),贮存于阿赖耶识中,这时现行变为原因,种子成了结果,整个过程就称为现行熏种子。阿赖耶识就成了储存业力种子的地方,因此,又叫做藏识或种子识。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种互为因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过程,彷佛波涛汹涌的水势,一直往来流动不停,这就构成了阿赖耶识缘起。
五、心所四分义
或许有人曾经有过独自在黑夜里走路,见风吹柳树误以为幽灵,而大吃一惊的经验。这时,促成这项认识成立的要素,有"实际的柳树"、"看见柳树的心"、"幽灵"等三种。其中,柳树是"客观"存在,能看的心识属于"主观",幽灵是呈现于心中的视觉"表象"。从这个常识经验推知,我们的认识必然有主观(心)与客观(境)两项要素。但是,要如何掌握"柳树"这个事物的存在呢?如果说它在外界,属于实际存在,那么,这就是实在论;若把它收入心里,则变成唯心论。以佛教观点,前者是"外境实有论",后者是"唯识论"。瑜伽行派强调"认识对象"不能离开"认识主体"而单独存在,因而否定了"客观境"的真实性。为了进一步论证"唯识无境"的理论,说明主观精神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心所四分说。将能变的"
心识"及"心所"的认识作用,分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1.见分:见,见照、了别,是八识对外境发生关联,生起作用的一种功能,是无形的,能攀缘相分,具有见照作用。也就是一种认识能力(诸识的能缘作用),心识就所接收的感觉印象进行思虑。譬如说:我们经由视觉作用,看见一朵花,这朵花就是相分,而能见花的心识,就是见分。所以见分就是能把相分当做对象,能够认识外境的主体。
2.相分:相,为万物相状。心识所要认识的对象(一切所缘境),是虚假非实有的,由识所变现的影像,也是见分所认识的对象(客体)。以前五识来说,看见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的认识作用,叫做眼识的见分;被看到的青、黄、赤、白等外境,则是眼识的相分。以第六意识来说,能记忆过去,推测未来,乃至能做判断等工作的,称为意识的见分,而那些被记忆、被推测、被思考的对象,则叫做意识
的相分。
唯识学者还主张,第七末那识的见分,把第八识的见分当做认识的对象||相分,误以为它就是"我"。如此,末那识成为我执的中心,生死流转的渊源。第八识的相分,是吾人的身心(有根身)、山河大地(器世间),以及各式各样贮藏在其中的种子。换句话说,吾人的身心、器世间、种子等,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也是见分的认识对象。
3.自证分:自,自体。证,证知。将见分的作用,再次地确认、证知的功能。也就是自体能证知自己的认识活动(见分缘相分的作用)。好比说,我看见花(见分),花被我看到(相分)之外,还有一个能分析、分别好、坏、香、臭的能力,这就是自证分。再举一个譬喻说明:假定现在有绳子,打算用尺来衡量一下它的长度,除了绳子与尺以外,还得解读、明白"公分"的意义。有了确认长度那种"知"的作用,才能知道绳子的长度,完成认识作用。这时绳子是相分,尺是见分,明白那种知的作用就是自证分。
4.证自证分:将自证分再度确认的作用(能证知自证分的认识作用)。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互缘,也可以互证,即更确认自证分的作用。
大乘瑜伽行派常以镜子照物为喻来说明心所四分的作用。物的影像映现于镜面是"相分",镜面的照物作用是"见分",镜面是"自证分",镜背是"证自证分"。
若以尺量布,"相分"好比布(所量),"见分"好比尺(能量),"自证分"好比根据尺量得知布的长短(量果),"证自证分"就是对于所量布的长短再加以证实。
总之,这四分说也与种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句话说:"四分三类,唯识半学。"意思是,如果熟悉四分、三类境,便已通晓唯识一半。以唯识学而言,四分说不仅重要,而…
《唯识宗略说 参、唯识宗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