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P5

  ..續本文上一頁惡性種子必招感苦報,也是必然的結果。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善因、善果"及"惡因、惡果"的意思。

  

   6.引自果:種子與現起的果,必然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色法種子生色法,心法種子生心法。一切法的産生,皆由各自的種子而得自果,絕無一因生一切果之說。

  

  總之,所有的種子都藏在第八識中,包括表現現在的、過去的、未來的行爲種子。過去的行爲,已經以種子的狀態藏在第八識中;現在的行爲,正在變成種子,即將藏于第八識中;未來的行爲,也將會以種子的形式藏于第八識中。于是第八識所含藏的內容,就包含過去、現在、未來的行爲余勢,它們不會消失,將來待足衆緣,也會現行,再表現出來。

  

   (叁)種子的來源

  

  六道有情的生命既是由各自善惡種子所變現,這些善、惡、無記的種子,其來源在印度唯識學派就有種種的解說:

  

   1.本有說:《成唯識論》雲:"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新生。由熏力但可增長。"這是主張種子原來就是有的,並非經由熏習而生,熏習只能使種子生長。這好比"佛性",人人本自具足,此佛性即是本有的無漏種子,通常稱爲佛種。《無盡意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樹名),法爾如是。"《阿毘達磨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這些經論都在說明,從無始以來就存在的種

  子(界),是一切事物(法)産生的依據。

  

   2.新熏說:主張種子不是本來有的,是經由互相熏習而生起的。佛性種子的具足,要多聞熏習,即聽聞正法,依法修行。如果培養善種,則能消滅惡種,乃至最後成爲純善的無漏種子。所以說,一切種子都是新熏而來。

  

  《多界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這正說明有情衆生的阿賴耶識(心),積集很多種子,都是由染(惡)、淨(善)諸法"熏習"而成的。

  

   3.本有始起並有說:護法論師折衷二說。他接受了本有和新熏兩派學說,因爲二者皆不可偏廢,本有和新熏是相待而成的,兩者必須融和,才能完成因果關系。本有種若未經新熏,則無法生起;反之,新熏若無本有作熏習的根本,則新熏也無法得成。因此,二者是不可分開的。

  

   (四)種子與熏習

  

  當我們前七識有所活動時,會在心裏上遺留印象、痕迹,積存在第八識中,成爲以後認識的依據,將來具有發生"再認識"的功能、作用。這種認識過程中的經驗累積,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頭,就叫作"熏習",說明"世間"的知識是在實踐中逐漸開發,"出世間"的智能也不是與生俱來而已,還要加上後天聽聞佛法逐漸增長。所以每一活動就熏成一個種子,由阿賴耶識保持不壞,遇緣就會生果。我們平常的起心動

  念,即是熏習、造業的過程。

  

   (五)種子的類別

  

  種子通常分爲名言種子與業種子兩大類:

  

   1.名言種子:名言,指名稱、概念。名言種子就是含藏于阿賴耶識中的名言功能、作用。它是人們使用名相、概念時,熏習阿賴耶識所形成的種子。這類種子既能诠表義理,又能了別境界,是産生千差萬別事物的直接原因。名言種子可以分爲二類:

  

   表義名言:指此名言能表達意義。當我們使用名相、概念,用文字或聲音表達各種現象時,在內心中就會呈現出相應的形相(印象),並在阿賴耶識中熏習成爲種子,這一類種子稱爲表義名言。

  

   顯境名言:當我們心識的活動接觸外境時,能夠讓我們區別各種外境,並且外境的形相也映現于內心中,在阿賴耶識熏習成種子,這一類種子稱爲顯境名言,也就是了別外境的心法和心所法。

  

  總之,名言種子在現世中,是引發各種現象的原因。

   2.業種子:業種子也是名言種子的一部份,在名言種子裏,特別容易受到前六識的善與惡所影響,凡是被任何一邊(善或惡)所影響的種子,都叫做業種子。業種子的産生,是我們叁業所作的善、惡業熏習阿賴耶識所成的種子,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這類種子在未來世的存續上,擔負主要的角色,即一期生命結束後,獲得不同果報的主要原因。

  四、阿賴耶緣起

  

  唯識宗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因爲它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因此可以作爲一切有情的根本所依。世間的森羅萬象都是由此識所執持的種子所現行。例如青 、黃、赤、白的色境,爲眼識種子所變現;聲境,爲耳識種子所變現;香、味、觸境,爲鼻、舌、身識種子所變現;法境,爲意識所變現。至于末那識,其恒緣阿賴耶識的見分,變現實我的影像;阿賴耶識則恒緣根身、器界、種子,變現宇宙萬法。由此

  類推,萬有的存在都是八識種子所變現。但是前七識的種子都攝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第八阿賴耶識則攝藏了一切萬有之所以産生的原因,所以第八識就成了宇宙萬有的總根源、總依據。因此,瑜伽行派不說八識緣起,而獨稱第八阿賴耶識緣起。

  

  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是一種潛在能源,在具體上會萌芽,也會變成現在活動的來源,比方觀看物品、耽于思考、哭笑、思想、說話、活動,這一切都歸納爲現行。而這些也屬于諸識的活動,叫做現行識。當第八阿賴耶識內的種子顯現出一切現象時,種子已由潛在狀態轉化爲外在表現,這時種子是因,現行是果。沒有種子,就沒有現行,這是種子與現行的基本因果關系。這種過程就稱爲"種子生現行",即是貯存在第八識中的諸種子(業力),經過蘊釀、轉變、成熟,最後一遇機緣,即從隱含的潛能産生顯明的力量,變現新生命體(有情世間)及其所依的山河大地(器世間)。

  

  種子與現行,除了基本因果關系外,又可互爲因果。當前七識的現行變現出各種現象時,就會將印象、痕迹儲藏在第八識中,"熏習"已有的種子,産生出新的種子。從善惡行爲(現行)化成種子(業力),貯存于阿賴耶識中,這時現行變爲原因,種子成了結果,整個過程就稱爲現行熏種子。阿賴耶識就成了儲存業力種子的地方,因此,又叫做藏識或種子識。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這種互爲因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過程,彷佛波濤洶湧的水勢,一直往來流動不停,這就構成了阿賴耶識緣起。

  五、心所四分義

  

  或許有人曾經有過獨自在黑夜裏走路,見風吹柳樹誤以爲幽靈,而大吃一驚的經驗。這時,促成這項認識成立的要素,有"實際的柳樹"、"看見柳樹的心"、"幽靈"等叁種。其中,柳樹是"客觀"存在,能看的心識屬于"主觀",幽靈是呈現于心中的視覺"表象"。從這個常識經驗推知,我們的認識必然有主觀(心)與客觀(境)兩項要素。但是,要如何掌握"柳樹"這個事物的存在呢?如果說它在外界,屬于實際存在,那麼,這就是實在論;若把它收入心裏,則變成唯心論。以佛教觀點,前者是"外境實有論",後者是"唯識論"。瑜伽行派強調"認識對象"不能離開"認識主體"而單獨存在,因而否定了"客觀境"的真實性。爲了進一步論證"唯識無境"的理論,說明主觀精神對于客觀對象的認識作用,提出心所四分說。將能變的"

  

  心識"及"心所"的認識作用,分爲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1.見分:見,見照、了別,是八識對外境發生關聯,生起作用的一種功能,是無形的,能攀緣相分,具有見照作用。也就是一種認識能力(諸識的能緣作用),心識就所接收的感覺印象進行思慮。譬如說:我們經由視覺作用,看見一朵花,這朵花就是相分,而能見花的心識,就是見分。所以見分就是能把相分當做對象,能夠認識外境的主體。

  

   2.相分:相,爲萬物相狀。心識所要認識的對象(一切所緣境),是虛假非實有的,由識所變現的影像,也是見分所認識的對象(客體)。以前五識來說,看見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的認識作用,叫做眼識的見分;被看到的青、黃、赤、白等外境,則是眼識的相分。以第六意識來說,能記憶過去,推測未來,乃至能做判斷等工作的,稱爲意識的見分,而那些被記憶、被推測、被思考的對象,則叫做意識

  的相分。

  

  唯識學者還主張,第七末那識的見分,把第八識的見分當做認識的對象||相分,誤以爲它就是"我"。如此,末那識成爲我執的中心,生死流轉的淵源。第八識的相分,是吾人的身心(有根身)、山河大地(器世間),以及各式各樣貯藏在其中的種子。換句話說,吾人的身心、器世間、種子等,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也是見分的認識對象。

  

   3.自證分:自,自體。證,證知。將見分的作用,再次地確認、證知的功能。也就是自體能證知自己的認識活動(見分緣相分的作用)。好比說,我看見花(見分),花被我看到(相分)之外,還有一個能分析、分別好、壞、香、臭的能力,這就是自證分。再舉一個譬喻說明:假定現在有繩子,打算用尺來衡量一下它的長度,除了繩子與尺以外,還得解讀、明白"公分"的意義。有了確認長度那種"知"的作用,才能知道繩子的長度,完成認識作用。這時繩子是相分,尺是見分,明白那種知的作用就是自證分。

  

   4.證自證分:將自證分再度確認的作用(能證知自證分的認識作用)。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可以互緣,也可以互證,即更確認自證分的作用。

  大乘瑜伽行派常以鏡子照物爲喻來說明心所四分的作用。物的影像映現于鏡面是"相分",鏡面的照物作用是"見分",鏡面是"自證分",鏡背是"證自證分"。

  

  若以尺量布,"相分"好比布(所量),"見分"好比尺(能量),"自證分"好比根據尺量得知布的長短(量果),"證自證分"就是對于所量布的長短再加以證實。

  

  總之,這四分說也與種子有著密切的關系,有句話說:"四分叁類,唯識半學。"意思是,如果熟悉四分、叁類境,便已通曉唯識一半。以唯識學而言,四分說不僅重要,而…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