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佛教對飲食的看法

  佛教對飲食的看法

  (節錄自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

  經文:“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一、叁德六味妙飲食

  以上這段經文是講飲食。人以食爲天,不僅是人,一切有情生命都以食爲頭等大事。大家在公園裏一定都有看到鴿子、松鼠等動物一天到晚不停地在找食物。鴿子、松鼠等動物的主要工作就是“吃飯”。

  二十多年前,祖國大陸農村裏的農民,爲了填飽肚子的叁餐,一年365天都在田園裏勞動,可是,還是填不飽肚子。當時的社會,人們開口閉嘴、見面分手都離不開一個“食”字。如今,中國仍將解決民衆的溫飽問題作爲一項重大國策。就是當今物質高度文明的美國,人們日常生活也離不開食。確切地講,人們就是因爲“食”才忙碌著,就是因爲“食”而活著。如果人沒有食了,人的這一期生命也必將結束了。

  許多人看到一些學佛人穿著隨隨便便,飲食也馬馬虎虎,不講飲食營養,沒有飲食衛生觀念,以爲學佛人不講飲食,排斥飲食。這實在是莫大的誤會。佛教不但沒有排斥飲食,而且非常重視飲食,更對飲食文化貢獻良多。

   *輪未轉,食輪先轉

  《大智度論》卷叁中說:“比丘以乞食資養色身,清淨延命。”比丘就是出家僧人。比丘,有乞士的含義。乞士就是,(1)上乞佛法以養慧命;(2)下乞飲食以養色身。從比丘一詞中,可以見得出家僧人是離不開飲食的。換句話說,比丘就是飲食的異名詞,比丘與飲食是密不可分的。

  後世更有人大唱:“*輪未轉,食輪先轉”。過去,佛教寺院舉行大法會時必有說法,“說法”是轉*輪;又必行齋食,齋食稱爲食輪。現在,法會還未開始,廚房裏已經開始准備齋飯了。這便是“*輪未轉,食輪先轉”。

  不但出家比丘要飲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也需要飲食。《金剛經》一開頭就向我們如實展現了佛陀持缽乞食的情景:“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陀親自托缽上街挨家挨戶乞食,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我們娑婆世界的佛、僧人、衆生要飲食,其他佛國的衆生也有飲食。《阿彌陀經》中就告訴我們:“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遠離我們這裏“十萬億佛土”外的極樂世界,也有“食時”,“食飯時間”。極樂世界衆生“飯食經行”,吃完飯後,就開始修行。

  飲食問題相當重要,菩薩在行菩薩道時,還將解決衆生的飲食問題當作菩薩道的具體行爲來做,把解決衆生飲食問題作爲成佛的一種重要承諾。《藥師經》裏說到,藥師琉璃光佛在行菩薩道時,發下了十二條大願。其中,第十一條大願這樣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

   叁德六味供佛及僧

  有吃有喝,吃飽肚子,這還遠遠不夠,我們不但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上妙飲食”。《盂蘭盆經》說:“具飯百味五果……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目連尊者爲了救他的母親解脫餓鬼苦難,就用“百味五果”、“盡世甘美”飯菜,“供養十方大德衆僧”。“百味五果”、“盡世甘美”,是用以形容世間上最好吃的飯菜、水果等食品。“具飯百味五果”,又是形容飯菜、水果等食品品種繁多,具足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營養,因此,一餐飯裏就要具有各種不同營養成分的食品。

  吃上世間上“盡世甘美”的飲食,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品嘗他方佛國的微妙飲食。《維摩诘經》裏頭就爲我們作了示範。經中記載:舍利弗心想:“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于何食?”舍利弗心一動念,維摩诘居士便已知曉,于是化作菩薩到“衆香國”“香積佛”處取回“滿缽香飯”。其飯的香氣“普熏毗耶離城及叁千大千世界”。維摩诘居士以此“香飯”供養與會菩薩、聲聞、比丘等衆。“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同上)

  大家都有參加“佛前上供”。我們在上供、用齋時,也以最好的飲食供養諸佛菩薩,以及法界一切衆生,還不忘虔誠念誦觀想:“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叁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佛教飲食製造,早就注重色香味,“叁德六味”。

  “叁德”是,(1)淨潔,指清潔衛生健康的食品;(2)輕軟,指食品吃起來柔軟,而不粗糙澀滯,泛指好的食品;(3)如法,指飲食製造得宜。“六味”是,苦、酸、甘、辛、鹹、淡。食品色香味俱全,吃起來味道適宜,可口可樂,又有益身體健康,這就是叁德六味。

   吃粥吃飯入道途徑

  吃飯,看似普通平常之事,可是,吃飯在佛門中看來又是非常崇高的事,吃好飯還是佛家修行之道。《雲門廣錄》上,有僧人問雲門禅師:“請禅師指示入道的途徑。”雲門禅師說:“吃粥吃飯。”吃粥吃飯,是進入佛道的途徑。大家天天吃粥吃飯,有沒有“入道”?《景德傳燈錄》第六卷中,源律師請教慧海禅師:“如何用功?”慧海禅師答:“餓了吃飯,困了就睡。”《五燈會元》第十九卷中記錄,一日,守端禅師上堂說:佛有“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我也有四弘誓願。我的四弘誓願是“饑來要吃飯,寒來就添衣,困時伸腳睡,熱時愛風吹。” “饑來吃飯”是守端禅師的四弘誓願之一。

  我們這個肉體,是靠飲食來維持的,怎麼可以不飲食呢?以前,我也受一些所謂的“老修行”的影響,也不愛飲食,不把飲食當作一件事,覺得飲食是浪費時間,真正要吃飯了,就隨隨便便吃點什麼哄哄這個“臭皮囊”的身體算了。現在,大家明白了,原來吃飯是“四弘誓願”之一。饑來無飯吃,身體無力氣,神志也昏迷,哪還有佛的四弘誓願?

  我們這肉體,雖是四大假合無常的,但是,我們現在要借用它修行,所謂“借假修真”。然而,這肉體是要靠飲食來維持的。因此,我們要發願“吃粥吃飯”,用了飲食才有健康的身體,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學法門、斷煩惱、度衆生、成佛道。飲食本來就是廣大菩提行。

  吃飯怎麼是悟入佛道的途徑?原來悟道是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悟道的過程仍然沒有離開生活。吃飯如何是用功辦道?原來禅師吃飯時就在吃飯,沒有千般計算、萬種思索分別,目前明明了了,這就是用功辦道。我們凡人就不同了,人吃飯時心還在工作那裏,甚至人在吃飯,心在煩惱,心在打種種妄想。

  禅師吃飯是用功辦道,禅師吃飯是“四弘誓願”之一。可見,吃飯,並不是浪費光陰;吃飯,也不能夠敷衍了事;吃飯,乃修行辦功之大事!

  中國漢傳佛教,提倡素食。漢傳佛教的素食烹饪技藝,在世界飲食文化中影響深遠,這也是衆所周知的事。這個這裏就不多講了。

  以上這些,說明了我們佛教對飲食,不僅講吃飽,而且講吃好。吃好飲食是美好、極樂生活的一部分。極樂的生活,是我們佛教所追求的。

   世間出世間飲食

  經說:“汝等比丘,受諸飲食。”飲食,一般指我們吃的和喝的東西。依據《增一阿含經》說,食有長養、資益的意義。就是說,飲食有養育、資助、利益衆生肉體的作用。食,如果是從一個有情衆生的本身來講,則有6種食。這就是(1)眼以睡眠、形色爲食;(2)耳朵以聲音爲食;(3)鼻子以香氣爲食;(4)舌頭以味爲食;(5)身體以感觸爲食;(6)思想以法爲食。

  如果,從世間出世間上講,則有9種食之分別:

  (1)段食:以色、香、味、觸等爲體,分段而飲食的。

  (2)觸食,又稱樂食。以精神的感觸器官,接觸外界之境,産生喜樂作用,而不覺饑餓。如棋迷下棋時,下到入迷,不吃飯亦不覺饑餓。

  (3)思食,又稱意念食。人們通過求生的頑強意志力可以維持生命。

  (4)識食:識是精神的主體。識的活動,能締造衆生未來的高低層次的生命載體。因此,識稱爲食。

  (5)念食:修行人憶念出世間善法,恒常不忘,能養育增長一切善根。

  (6)法喜食:修行人聞法歡喜,能增長道業,養育法身慧命。

  (7)禅悅食:修行人得禅定力,禅悅充滿,能滋養修道品級。

  (8)願食:修行人發大誓願,常修萬行,普度衆生,長養無上菩提道種。

  (9)解脫食:修行人解脫種種惑業,不受生死逼迫,得大自在。

  以上段、觸、思、識四食,爲世間食。又,段食僅限于欲界衆生,其余的觸、思、識叁食則通于叁界。再者,由于凡聖迷悟不同,因此,對上述四食也有區別。欲界凡夫以不淨住食;色界、無色界衆生以淨不淨住食;聲聞、緣覺以清淨住食。諸佛菩薩以示現住食。念、法喜、禅悅、願、解脫五食爲出世間食,它們能養育法身慧命。

   二、接受飲食如服藥

  有條件的話,飲食吃飽、吃好,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一天到晚就是吃吃吃,沒有條件也過分地追求好吃好喝,拼命講究“叁德六味”等等,這就要引起注意了。這也就是本經要提醒我們的。

  有位趙先生家庭貧窮,但他很講吃,天天要他太太煮好吃的飯菜給他吃。如果,他太太煮的菜不合他口味,他就打他太太,出手還相當凶狠。經常這樣,他太太實在受不了,忍無可忍,最後服毒自盡。人們就向縣衙報案,縣太爺將趙先生捉拿歸案,經過審判,就將趙先生打入死牢。趙先生因美食而家破人亡。

  劉員外逝世了,留下萬貫家財給他的兒子劉公子。劉公子一天到晚就是…

《《佛遺教經講解》佛教對飲食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