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戒驕慢

  戒驕慢

  摘自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 

  經文:“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爲解脫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上一段經文講“包容不嗔”。一般說來,人們生嗔發怒都是有原因的,因此,經文的側重點在于“被辱不嗔”。“被辱不嗔”一般又被認爲是針對于“弱勢群體”而言,針對于所謂的“被欺負者”而說。在古代那種法製不健全的社會,“弱勢群體”想要相對地平安生活著,確實多多少少需要有“被辱不嗔”的思想。

  社會“弱勢群體”“被辱不嗔”,以減少屈辱在最小程度。那麼,社會“強勢者”對“弱勢群體”就可以隨意、變本加厲地發嗔?這顯然也是佛教所要反對的。佛在上一段經文中也已說到:“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又說到“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等,這都說明了“有力大人”這一社會“強勢者”也要忍辱不嗔。這也說明了人人都必須從本位下手,去除潛伏在內心的嗔恨這一根本煩惱。只有社會全體大衆人人“包容不嗔”,實現和諧相處,這才是我佛說“戒嗔”的意義之所在。

  爲了進一步強調“強者不嗔”,保護“弱勢階級”,所以,接下來,佛又講“戒驕慢”。戒驕慢,更多的是對于社會“強勢者”而說。社會的“強勢者”對于社會的“弱勢者”往往言行驕慢。因富而驕,因權而驕,乃至因有文化而驕,等等,都說明了社會“強勢者”的驕慢。從某個角度說,對他人生嗔發怒這裏頭也有驕慢的成份。但是,驕慢的心理與嗔恚心態還是有區別。

   一、驕慢怎麼講?

  我們明白,驕的意思是“自己以爲自己了不起,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比如有成語說:“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慢的意思,我們也知道,那就是形容一個人態度冷淡,沒有禮貌。驕慢,在漢語中可以組成一個詞組使用,意思就是傲慢。但是,在佛法中“驕”與“慢”的含義還有所不同。

  驕,在唯識宗“五位百法”中屬于“隨煩惱”之一。《成唯識論》卷第六說:“雲何爲驕?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驕,染依爲業。”意思是,對于自己的長處,心生執著,從而陶醉、驕傲。它能夠障礙“不驕”,生長染汙不淨之法,這都是它的作用。

  爲什麼會有驕傲心態呢?依唯識學說稱有八種原因而讓人産生驕傲心態。它們是:

  (1)盛壯驕:因身強體壯精力旺盛而驕傲。

  (2)姓驕:因種姓、人種、血緣優越而驕傲。

  (3)富驕:因財物富裕而驕傲。

  (4)聰明驕:因聰明賢慧而驕傲。

  (5)色驕:因容貌端正而驕傲。

  (6)壽命驕:因壽命長而驕傲。

  (7)行善驕:因行善修德而驕傲。

  (8)自在驕:因事情順心、心情自在而驕傲。

  (1)盛壯驕,這在動物界是最常見的一種。看《動物世界》節目便有深刻了解。動物就是以體力暴力稱王稱霸一方。(2)姓驕,生在貴族種姓家庭,這也有了驕傲的本錢。雖然現在社會比古時代文明許多,但是因種姓、膚色、性別所造成的等級在世界各國還是存在,並且在人們潛意識中存在。都是美國公民,可是有些黃種人在白種人面前就自覺矮人一級。種姓,在古印度就是地位階級的象征。如今印度社會仍然有森嚴的種姓階級觀念。(3)富驕,古往今來,許多人不擇手段掠取財富就是爲了實現“富驕”夢。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富而不驕傲,這個修養本來不容易,但是,比起“貧而無怨”來容易些,所以說易。的確,有許多人財富多了地位高了反而能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富而無驕”。然而,這畢竟還是不容易,所以自古就有“貧戒怨,富戒驕”的古訓。

  (4)聰明驕,沒有文化很苦惱,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識便又驕傲自滿,覺得自己了不起。無知迷惑煩惱障。學會了知道了,而又生執著,陷入于所知障。(5)色驕,人長得漂亮,身材好,這自然也産生驕傲,是難免的。(6)壽命驕,長壽這也是驕傲的資本。短命,會被人瞧不起。(7)行善驕,行善作好事幫助他人本是件好事,但是,因此而驕傲,“好事就變壞”了。作好事本是好事,但是,許多人在這裏頭不知不覺中也弄起了名利來,結果好事成壞事,違背初衷,造下惡業。(8)自在驕,事情順心,心情自在,因而驕傲,這就叫自在驕。這裏說的“八驕”只是概括。

  依唯識學說法,慢是衆生的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共稱“六根本煩惱”。《成唯識論》中說:“雲何爲慢?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什麼是“慢”呢?慢,原來是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比較後,認爲自己比他人強,于是傲慢,看不起他人。傲慢能障礙“不傲慢”,同時還能産生痛苦,這是它的作用。傲慢,帶來的實質上的是痛苦的。千萬不要以爲他傲睨自若,不可一世,實則悲哀。讀莎士比亞作品:《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的人們對那句:“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的名言應該印象深刻。其實,老祖宗也早就告訴我們,慢要曼,不可慢矣。曼,意爲柔美,多美好的一個字眼,就同豎心旁組成慢,多好的一個預警字兒。不曼而慢,那決定不柔不美了。

  說慢,就是傲慢,很簡單。但是,從唯識學看來,還有些盤根錯節。據《俱舍論》卷第十九說,有七種慢的分別。七種慢是:“一慢、二過慢、叁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初看這段文字容易搞懵,解釋一下還是可以理解。

  (1)慢,有兩種原因造成,①認爲自己勝過他人因而慢。這是很自然,誰叫我比你強?②認爲自己與他人條件相等而生傲慢。這有些勉強,但現象還是很普遍。

  (2)過慢:也有兩層含義,①認爲自己與他人條件相等,而強說自己勝過他人。兩個條件相等,但甲還向大衆鼓吹比乙強。②自己不如他人,而又說自己同他人一樣。來個平手,誰知也是“過慢”了。

  (3)慢過慢:自己完全不如他人,反說自己勝過他人。幾乎是無顔。

  (4)我慢: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組合的這個身體爲我,而産生傲慢。有我便有我慢,這是慢的根本原因。

  (5)增上慢:未證果而謂已證果,或已證少份果而說證得圓滿菩提。說的是假造文憑,假造學曆一類的。這也歸屬慢的範疇。

  (6)卑慢:①對于自己同他人的差距相當大,卻說自己比他人差一點點。雖然驕慢,但還有點謙卑,不好意思,這叫卑慢。②承認自己同他人的程度的差距很大,但又不肯虛心向他人學習,這也叫卑慢。

  (7)邪慢:自己邪見還以爲正見,自己缺德而以爲修德,自己無德而以爲有德,等等。

  《俱舍論》卷第十九中,還提到九種慢。九種慢是從前七種慢中分出的,內容大體相同。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明白“驕”與“慢”是有區別的。第一點區別是,驕是“二十隨煩惱”之一,而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驕的心理是從慢的心理中所派生。第二點不同是,驕是指自己對自己的長處而産生驕傲;慢則是通過自他比較而産生。

   二、驕慢的過失

  謙虛驕傲,誠實虛僞,勇敢懦弱等等,說的都是人的性格特征。人的性格就是由許多性格特征所組成的統一體。按佛法說,一個人的性格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逐漸而成,無始無明迷惑顛倒而來。有些性格特征,通過後天不斷薰習成性,則成“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偶然一時表現的個性,不能視作是他的性格。只有經常性、習慣性表現的個性,才是他的性格。不良的個性,一時性的表現也好,習慣性的表現也罷,那都是煩惱的表露。佛告訴我們,固定成形的性格,雖然不易改變,但是,也不是一成不變,否則,成佛並不可能。只要我們認識到它的錯誤,努力修正,是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性格。佛說,衆生可成佛,就是這個道理。通過修行,將凡人的性格塑造成佛。

  一個人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也就是個性心理特征。驕慢,就是一種不良的個性心理特征。按佛教術語稱,它有過失。現在,佛陀明白地告訴我們要戒除。本段經文中,佛說爲“解脫故”,這也就是爲什麼要戒除驕慢的一個最根本原因。下面,爲了加深了解驕慢的危害,我們對驕慢的過失作些說明。

   (一)驕慢是汙染之法

  《成唯識論》卷第六中說:驕以“深生染著”爲性。性,指本性、本質、特性。驕的本質,就是汙染不淨的,本身就是惡法。我們說,這個人很傲慢。這個傲慢,就是貶義詞。按佛教說法,就是“染汙不淨之法”。所以,唯識學將它們歸類爲煩惱法。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而驕則是二十隨煩惱之一。煩惱,在佛教中是指衆生不良心理的總稱。這些不良心理能夠惱亂衆生的身心,並且能夠造惑結業又産生汙染不淨之法,造成痛苦。又,在各種心理作用中,覺悟爲佛教最高目的,而妨礙實現覺悟的一切精神作用,都可以稱爲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六類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此,稱六根本煩惱。隨煩惱,是依根本煩惱而生,或者說它與根本煩惱同類等流,同是煩惱,但比根本煩惱要輕微些,所以,稱忿、嫉、诳、驕等二十種爲二十隨煩惱。

   (二)驕慢能障謙恭

  驕慢,就是不謙虛,驕慢與謙虛是對立的,所以,《成唯識論》中說:驕“能障不驕”,慢“能障不慢”。人們一旦戴上了傲慢的高冠,給人的形象就是不謙恭。一個驕傲無禮的人,人們自然不喜歡見到他。傲慢障礙人性謙恭的優點。

   (叁)驕慢生苦爲業

  《成唯識論》中說:慢以“生苦爲業”。業,這裏意爲作用。産生痛苦,這是慢的作用。驕慢,本身是染汙的,並産生負面作用,甚至造成痛苦的結果。高老先生和高老太太在看電視劇,突然高先生說:

  “這個電視劇編得太差了,我來編劇一定比他強!”

  高太太對高先生說:“你小學文憑都是假的,你還會編電視劇?”

  高老先生最忌…

《《佛遺教經講解》戒驕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