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戒驕慢▪P2

  ..續本文上一頁諱說他“小學文憑假的”,現在一聽老伴說他,“小學文憑是假的”,讓驕慢不得,這氣啊,本來看這電視劇憋得一肚子氣,現在聽這話更氣,于是驕慢且大聲地說:“我明天就編給你看…”高老先生話還沒說完,只見他傲氣沖冠、講話用力過度,血壓上升,腦血管堵塞,送往醫院,途中一命嗚呼!

  “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叁國人物祢衡一見到曹操便仰天長歎:“天地雖大,怎麼沒有一個人?”典型的目中無人。自稱“天文地理,無一不通;叁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爲堯、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顔。”的祢衡,終因“狂病”而被黃祖所殺。嗚呼哀哉!傲慢汙染,汙染情感,障礙進步,招致失敗,産生痛苦,甚至足以危害生命。

  世俗上所謂的“驕傲使人失敗”,“驕傲使人落後”,或者“驕兵必敗”等,說的都是它的不良結果。

  (四)驕慢障礙解脫

  解脫,意思是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超脫迷苦的境地。從廣義上講,是指擺脫世俗上的任何束縛,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在佛教中,解脫還有種種之區別,若從叁界中獲得的解脫上講,則有欲纏解脫、色纏解脫、無色纏解脫;如果從修習所斷的煩惱的不同的方面講,則有見所斷煩惱解脫、修所斷煩惱解脫等。但一般情況下,解脫是指斷絕生死原因,不再業報輪回。它同涅槃、圓寂意義相通。

  驕慢障礙解脫,有驕慢就無法走上解脫大道,到達涅槃彼岸。所以,“爲解脫故”,必須戒除驕慢,這是很自然的。衆生有我,因而有慢。我慢由于無明而增長,從而走向了衆生生死輪回之路。它是衆生生死輪回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讀到《華嚴經·十地品》時,便有這方面的認識,經中說:“所謂業爲田,識爲種,無明暗覆,愛水爲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于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爲老,終殁爲死,于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衆苦皆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十二緣起循環,因而衆生生死輪轉無有停息。其中,作爲行支部分的我慢的不斷溉灌,更促使衆生生死輪回的流轉和生命的向下沈淪。因此,我慢的鏟除自然有利于生死的解脫。

  《大方等大集經》中告訴我們:“永斷習氣,推驕慢山”,才能“拔生死樹”,“除無明暗”。驕慢的形態就好比一座高山,因此,說驕慢時常以山來形容。《釋門歸敬儀》中說到:“慢山上聳,俯視于人物。”這座可怕高山,它表現了人們精神世界的煩惱,它壓垮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它障礙了學者前進的步伐,它阻擋了行者解脫的道路。所以,必須鏟除。

   叁、除驕慢方法

  如何鏟除這座“驕慢大山”?這自然成了佛門弟子在修行路上急需找到的答案,也是佛陀必須要教導大家的問題。這段經文就這樣應運而生。佛說: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爲解脫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這段經文,佛陀教導我們從兩個方面下手,來鏟除這座驕慢大山。它是:(1)自我反省除驕慢;(2)爲解脫故去傲慢。

   (1)自我反省除驕慢

  人們之所以驕慢,經中告訴我們那是因爲人們不明白自己,沒有弄清楚自己,當然,至少修行者是這樣。我活了一輩子怎麼會不明白自己?也許你明白自己,但當你驕慢的時候,就在那一刹那間你還是迷失了自己。不是有“得意忘形”之說。得意于“富驕”而忘其所以。但是,人們一旦真正認識了自己,也就不驕慢了,對一個人來說沒有什麼好驕慢的。你明白你是屬于高尚人物,你是不敢驕慢的,你驕慢,就不是高尚了。你清楚你是總統,你也不能驕慢,驕慢有失身份。作爲一個修行人,他明白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本來是搞包括除驕慢在內的這一行業,他是不驕慢的!

  經文:“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

  比丘,是出家人,當然是以滅除包括驕慢在內的所有煩惱爲急務。斷除驕慢是比丘必修的課程之一。如果比丘一旦驕慢,當然比丘還是在修行過程,還會有驕慢心理發生,有驕慢是正常。但是,當發現驕慢時,應當立即①“當自摩頭”;②看身上“已舍飾好,著壞色衣”;③看手中“執持應器,以乞自活”。比丘從這叁樣最容易看到的摸到的地方下手,當下便找到了自己,明白到自己的身份,“驕慢當疾滅之”,驕慢很快就被消滅了。

  “當自摩頭”。摩,是撫摩。“摩頭”,就是用手輕輕按著頭,並來回移動。摸摸自己的光腦袋,父母給的最寶貴的頭發都剃掉不要了。在古時候,頭發剃光,就等于殺頭。這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大家看《叁國演義》,曹操損害農民麥田,就以割斷頭發以表砍頭。頭發剃掉,等于砍頭,這也等于說過去的我已死,現在的我是重生,生命重新開始。出家人光頭就取這個意含。有些女孩出家,雖意志堅強,但落發那一刻仍不免眼紅淚下,可想感觸深切。摸摸自己的光頭,我生命都不要了,生命都舍棄了,生命都可以放下,那我還傲慢?真不應該。當清醒摸准這個光頭,的確有許多不良的事情不會發生,也不會被誤引而走向錯誤。

  頭發剃光,又等于是自己給自己判刑改造,後來在中國判刑勞改的人也學著剃光頭,是否也有這含義?但比丘剃光頭,就是象征“修行改造”。修行就是改造,由凡人改造成佛。摸摸自己的光頭,原來自己是在“修行改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還敢驕慢?又犯錯誤?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那何時才能改造成功?!

  出家人把頭發剃掉,剃得光光的,還有一層意思,那是表示“剃去”煩惱。剃去八萬四千頭發絲,象征斷除八萬四千煩惱。所謂“金刀剃下娘生發,除卻塵勞不淨身”。上面我們談到:驕慢就是煩惱之一。頭發又是我們最好的嚴身裝飾物,現在也不要了,放下色身相,統統放下,驕慢放下。通過“摸光頭”,這是比丘確認身份,自我反省去除驕慢的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看一看自己身上“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壞色衣”,梵語叫做“袈裟”。比丘穿的衣服叫袈裟,現在漢地僧人一般在法會時才穿,成爲“禮服”,且顔色、質料、製法等都有了變化。原始比丘穿的袈裟,是由破舊衣服、或破碎布塊做成,因此一件袈裟中有許多不同顔色的布,而且這些布的顔色,都已脫變成不像顔色了,布的顔色已經不是原來的顔色,己經不是原來的正色,這樣的衣服就稱爲“壞色衣”。現在,我們漢傳比丘披的袈裟,雖然已經不是這個樣子,已經演變了,但仍然保留由許多塊布料製成。有關後世製造袈裟的顔色、質料、製法等都有一定的規定,這裏就不多談。

  袈裟,就是原始比丘的衣服,但與一般人的衣服不盡相同。尊重袈裟有許多功德。根據佛經說法,它有“五德十利”。這裏也順便說說。據《悲華經》說,袈裟有五德,這是:

  ①佛弟子恭敬尊重袈裟,一定能證得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果位而不退轉。②人、天、龍、鬼、神等,能恭敬尊重袈裟,則于叁乘果位中得不退轉。③人、鬼、神等受饑渴、貧窮等所逼迫,若得袈裟少分,便能獲得豐富飲食。④若有衆生共相沖突,發生戰爭,念及袈裟,便生慈悲,解除怨恨對立。⑤若有人“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則能度過災難。

  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說,袈娑則有十利,十種利益:

  ①穿著袈娑能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

  ②遠離寒熱、蚊蟲、惡獸,安穩修道。

  ③現沙門出家之相,見者歡喜,遠離邪心。

  ④袈裟是人天寶幢之相,恭敬尊重可生天上。寶幢,又稱法幢,上面常以諸寶裝飾,是莊嚴殿堂的旗幟。人天寶幢,又指人天師表。

  ⑤穿著袈娑心生寶塔想,殊勝莊嚴,生諸福德。寶塔,指以珍寶裝飾之塔,亦是對佛塔之美稱。據《法華經·見寶塔品》記載,有一座寶塔在佛陀面前從地湧出,住于虛空之中。這座寶塔有五千欄楯,千萬龛室,無數幢幡,幡蓋由七寶合成,殊勝莊嚴。

  ⑥見袈裟壞色,能離財色名食睡五欲想,不生貪愛。

  ⑦提醒穿袈裟者永斷煩惱而作良田,利樂群生。袈裟由一塊塊小布製成,其條形相好比世間良田。良田可以生産糧食養育衆生肉身,袈裟之田可以出生福德善法,養育法身慧命。因此,袈裟又有一個美好的名稱叫“福田衣”。

  ⑧穿著袈娑,能消除罪業,增長十善。

  ⑨袈娑良田,能生菩提資糧。

  ⑩袈娑如铠甲,煩惱毒箭不能害。

  出家爲比丘了,世俗人常說我們:好吃的不能吃了,好看的不能看了,好享受的也不享受了。我們又好穿的也不穿了,該打扮也不打扮了,“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已經舍棄世俗所謂的漂亮的時尚的服裝和珍珠首飾打扮,穿上“壞色衣”,降低身份,目的爲了消除貪愛,還有爲了消除傲慢。當然,現在僧人的服裝發生了變化,但是,消除傲慢則不變。爲了提高警惕,出家人必須養成經常看看自己身上的服裝。

  第叁步,看看自己手中“執持應器,以乞自活”,乞丐一個,如此身份,豈能傲慢?

   “應器”,梵語缽多羅,漢譯叫“應量器”,俗稱缽盂,是出家人盛飲食的器具,一般圓型、稍扁、腹大、上下略小。缽盂的材料有兩種,鐵製成的,稱鐵缽;陶土製成的,則稱瓦缽、泥缽、土缽。缽盂的顔色,只能用赤、黑色,不得用青、黃、白、紫等鮮豔色彩。缽盂的容量,是依照使用者的食量大小而定,因此,稱應量器。又,含有比丘理應受到大家供養之意。

  梵語比丘,譯成中文,又叫乞士。這是文雅稱謂,其實說白了就是乞丐的意思。現在,你看看自己,本來是王子不做,釋迦佛本是王子,現在手持“應器”,向人要飯,以維持生命,做起乞丐,“自見如是”,看看自己這種情形,“若起驕慢,當疾…

《《佛遺教經講解》戒驕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