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戒骄慢▪P2

  ..续本文上一页讳说他“小学文凭假的”,现在一听老伴说他,“小学文凭是假的”,让骄慢不得,这气啊,本来看这电视剧憋得一肚子气,现在听这话更气,于是骄慢且大声地说:“我明天就编给你看…”高老先生话还没说完,只见他傲气冲冠、讲话用力过度,血压上升,脑血管堵塞,送往医院,途中一命呜呼!

  “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三国人物祢衡一见到曹操便仰天长叹:“天地虽大,怎么没有一个人?”典型的目中无人。自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的祢衡,终因“狂病”而被黄祖所杀。呜呼哀哉!傲慢污染,污染情感,障碍进步,招致失败,产生痛苦,甚至足以危害生命。

  世俗上所谓的“骄傲使人失败”,“骄傲使人落后”,或者“骄兵必败”等,说的都是它的不良结果。

  (四)骄慢障碍解脱

  解脱,意思是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超脱迷苦的境地。从广义上讲,是指摆脱世俗上的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在佛教中,解脱还有种种之区别,若从三界中获得的解脱上讲,则有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如果从修习所断的烦恼的不同的方面讲,则有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但一般情况下,解脱是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业报轮回。它同涅槃、圆寂意义相通。

  骄慢障碍解脱,有骄慢就无法走上解脱大道,到达涅槃彼岸。所以,“为解脱故”,必须戒除骄慢,这是很自然的。众生有我,因而有慢。我慢由于无明而增长,从而走向了众生生死轮回之路。它是众生生死轮回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读到《华严经·十地品》时,便有这方面的认识,经中说:“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十二缘起循环,因而众生生死轮转无有停息。其中,作为行支部分的我慢的不断溉灌,更促使众生生死轮回的流转和生命的向下沉沦。因此,我慢的铲除自然有利于生死的解脱。

  《大方等大集经》中告诉我们:“永断习气,推骄慢山”,才能“拔生死树”,“除无明暗”。骄慢的形态就好比一座高山,因此,说骄慢时常以山来形容。《释门归敬仪》中说到:“慢山上耸,俯视于人物。”这座可怕高山,它表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烦恼,它压垮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障碍了学者前进的步伐,它阻挡了行者解脱的道路。所以,必须铲除。

   三、除骄慢方法

  如何铲除这座“骄慢大山”?这自然成了佛门弟子在修行路上急需找到的答案,也是佛陀必须要教导大家的问题。这段经文就这样应运而生。佛说: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这段经文,佛陀教导我们从两个方面下手,来铲除这座骄慢大山。它是:(1)自我反省除骄慢;(2)为解脱故去傲慢。

   (1)自我反省除骄慢

  人们之所以骄慢,经中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人们不明白自己,没有弄清楚自己,当然,至少修行者是这样。我活了一辈子怎么会不明白自己?也许你明白自己,但当你骄慢的时候,就在那一刹那间你还是迷失了自己。不是有“得意忘形”之说。得意于“富骄”而忘其所以。但是,人们一旦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不骄慢了,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好骄慢的。你明白你是属于高尚人物,你是不敢骄慢的,你骄慢,就不是高尚了。你清楚你是总统,你也不能骄慢,骄慢有失身份。作为一个修行人,他明白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本来是搞包括除骄慢在内的这一行业,他是不骄慢的!

  经文:“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

  比丘,是出家人,当然是以灭除包括骄慢在内的所有烦恼为急务。断除骄慢是比丘必修的课程之一。如果比丘一旦骄慢,当然比丘还是在修行过程,还会有骄慢心理发生,有骄慢是正常。但是,当发现骄慢时,应当立即①“当自摩头”;②看身上“已舍饰好,著坏色衣”;③看手中“执持应器,以乞自活”。比丘从这三样最容易看到的摸到的地方下手,当下便找到了自己,明白到自己的身份,“骄慢当疾灭之”,骄慢很快就被消灭了。

  “当自摩头”。摩,是抚摩。“摩头”,就是用手轻轻按着头,并来回移动。摸摸自己的光脑袋,父母给的最宝贵的头发都剃掉不要了。在古时候,头发剃光,就等于杀头。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大家看《三国演义》,曹操损害农民麦田,就以割断头发以表砍头。头发剃掉,等于砍头,这也等于说过去的我已死,现在的我是重生,生命重新开始。出家人光头就取这个意含。有些女孩出家,虽意志坚强,但落发那一刻仍不免眼红泪下,可想感触深切。摸摸自己的光头,我生命都不要了,生命都舍弃了,生命都可以放下,那我还傲慢?真不应该。当清醒摸准这个光头,的确有许多不良的事情不会发生,也不会被误引而走向错误。

  头发剃光,又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判刑改造,后来在中国判刑劳改的人也学着剃光头,是否也有这含义?但比丘剃光头,就是象征“修行改造”。修行就是改造,由凡人改造成佛。摸摸自己的光头,原来自己是在“修行改造”,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还敢骄慢?又犯错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那何时才能改造成功?!

  出家人把头发剃掉,剃得光光的,还有一层意思,那是表示“剃去”烦恼。剃去八万四千头发丝,象征断除八万四千烦恼。所谓“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上面我们谈到:骄慢就是烦恼之一。头发又是我们最好的严身装饰物,现在也不要了,放下色身相,统统放下,骄慢放下。通过“摸光头”,这是比丘确认身份,自我反省去除骄慢的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看一看自己身上“已舍饰好,著坏色衣”。“坏色衣”,梵语叫做“袈裟”。比丘穿的衣服叫袈裟,现在汉地僧人一般在法会时才穿,成为“礼服”,且颜色、质料、制法等都有了变化。原始比丘穿的袈裟,是由破旧衣服、或破碎布块做成,因此一件袈裟中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布,而且这些布的颜色,都已脱变成不像颜色了,布的颜色已经不是原来的颜色,己经不是原来的正色,这样的衣服就称为“坏色衣”。现在,我们汉传比丘披的袈裟,虽然已经不是这个样子,已经演变了,但仍然保留由许多块布料制成。有关后世制造袈裟的颜色、质料、制法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这里就不多谈。

  袈裟,就是原始比丘的衣服,但与一般人的衣服不尽相同。尊重袈裟有许多功德。根据佛经说法,它有“五德十利”。这里也顺便说说。据《悲华经》说,袈裟有五德,这是:

  ①佛弟子恭敬尊重袈裟,一定能证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位而不退转。②人、天、龙、鬼、神等,能恭敬尊重袈裟,则于三乘果位中得不退转。③人、鬼、神等受饥渴、贫穷等所逼迫,若得袈裟少分,便能获得丰富饮食。④若有众生共相冲突,发生战争,念及袈裟,便生慈悲,解除怨恨对立。⑤若有人“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则能度过灾难。

  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说,袈娑则有十利,十种利益:

  ①穿着袈娑能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②远离寒热、蚊虫、恶兽,安稳修道。

  ③现沙门出家之相,见者欢喜,远离邪心。

  ④袈裟是人天宝幢之相,恭敬尊重可生天上。宝幢,又称法幢,上面常以诸宝装饰,是庄严殿堂的旗帜。人天宝幢,又指人天师表。

  ⑤穿着袈娑心生宝塔想,殊胜庄严,生诸福德。宝塔,指以珍宝装饰之塔,亦是对佛塔之美称。据《法华经·见宝塔品》记载,有一座宝塔在佛陀面前从地涌出,住于虚空之中。这座宝塔有五千栏楯,千万龛室,无数幢幡,幡盖由七宝合成,殊胜庄严。

  ⑥见袈裟坏色,能离财色名食睡五欲想,不生贪爱。

  ⑦提醒穿袈裟者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利乐群生。袈裟由一块块小布制成,其条形相好比世间良田。良田可以生产粮食养育众生肉身,袈裟之田可以出生福德善法,养育法身慧命。因此,袈裟又有一个美好的名称叫“福田衣”。

  ⑧穿着袈娑,能消除罪业,增长十善。

  ⑨袈娑良田,能生菩提资粮。

  ⑩袈娑如铠甲,烦恼毒箭不能害。

  出家为比丘了,世俗人常说我们:好吃的不能吃了,好看的不能看了,好享受的也不享受了。我们又好穿的也不穿了,该打扮也不打扮了,“已舍饰好,著坏色衣”,已经舍弃世俗所谓的漂亮的时尚的服装和珍珠首饰打扮,穿上“坏色衣”,降低身份,目的为了消除贪爱,还有为了消除傲慢。当然,现在僧人的服装发生了变化,但是,消除傲慢则不变。为了提高警惕,出家人必须养成经常看看自己身上的服装。

  第三步,看看自己手中“执持应器,以乞自活”,乞丐一个,如此身份,岂能傲慢?

   “应器”,梵语钵多罗,汉译叫“应量器”,俗称钵盂,是出家人盛饮食的器具,一般圆型、稍扁、腹大、上下略小。钵盂的材料有两种,铁制成的,称铁钵;陶土制成的,则称瓦钵、泥钵、土钵。钵盂的颜色,只能用赤、黑色,不得用青、黄、白、紫等鲜艳色彩。钵盂的容量,是依照使用者的食量大小而定,因此,称应量器。又,含有比丘理应受到大家供养之意。

  梵语比丘,译成中文,又叫乞士。这是文雅称谓,其实说白了就是乞丐的意思。现在,你看看自己,本来是王子不做,释迦佛本是王子,现在手持“应器”,向人要饭,以维持生命,做起乞丐,“自见如是”,看看自己这种情形,“若起骄慢,当疾…

《《佛遗教经讲解》戒骄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