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解》戒骄慢▪P3

  ..续本文上一页灭之” ,如果说还会生起骄慢,那么骄慢应当赶紧消灭,骄慢应该很快被消除。

  比丘称乞士,而不叫乞丐,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一,比丘不是以乞食为职业,不积蓄除“三衣一钵”外的任何财物。第二,比丘乞食有一定的规矩。按“十二头陀行”说法,有“常行乞食”,就是对于所得到的饮食,以平常心行对待,不能有好恶的想法。有“次第乞食”,就是沿街依次第不择贫富平等乞食。有“受一食法”,就是一天食一餐,不贪。这是比丘乞食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的服装穿着、社会身份确定,的确能够影响一个人。就以出家人为例,头光光,身穿和尚衫,的确对出家人的思想行为有影响。我们从“头光光,身穿和尚衫”以来,比如乘坐公共汽车,见到身旁有老弱病残人士站着,我们看到自己的和尚衫,想及出家身份,尽管我们也很疲倦,但是我们会自动向他们让座。“瞻前顾后轻移步”,从看前面突然要往后看时,我们也会轻轻地移动脚步缓慢转身。向左右看时,我们还要“左右回施半展眸”等等,规矩挺多。

  当要骄慢,想起自己是出家人,众生个个都是佛时,得罪不起,当下即除骄慢。认识自己的身份来消除骄慢,的确是个好办法。我是三宝弟子,谨守三宝的教导,断恶行善,除烦恼证菩提,为三宝争荣光,“若起骄慢,当疾灭之”。“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

  “自见如是”一句,按《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说法,是“智慧成就”。智慧,有觉察反省、断恶修善的能力。看似简单的摸摸光脑门,看看僧装,而能起觉察作用,而去除骄慢,确实还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很高的悟性、很高的道德观念,很高的团体意识。这里头所表现的,就是“智慧成就”。简简单单的“自见如是”四个字便告诉人们要修习智慧,提高悟性,“常当惭耻”,心存道德,才能够迅速反省,回光返照,戒除骄慢。

   (2)为解脱故除骄慢

  经云:“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一旦生起骄慢,就应当马上予以消除。如果不消除,还让骄慢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或者骄慢越来越大,这就叫“增长骄慢”。完了!“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宜,意思是适宜、相宜。白衣,古印度世俗人崇尚穿白衣。因此,佛经常用白衣,泛指世俗人。有骄慢,这对世俗人来说是难免的。但是“增长骄慢”,也是世俗人所不适宜的,是世俗人所不高兴看到的。大家都熟悉这些平常用语,诸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兵必败”、“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等等,都说明了骄慢确实为世人所讨厌。讨厌他人骄慢,自个难免骄慢。

  我们看《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六爻全吉,其它没有一卦全好。这是很特殊的一卦。这六爻全吉的一卦,就是“谦卦”。可见“谦卦”的特殊意义。卦文说:“满招损,谦受益。”满,谓自己学问已经爆满,没有办法再添加了,意思是天下学问都知晓,这种态度就是骄慢。骄慢必然招至损害,谦虚自然受益。道家老子向世人展示宝物:“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世人以为金银真珠是宝,在老子看来世间一切宝物都没有比这三样更宝。这个“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就是谦卑、谦虚。理想、创意等可以为天下先,但是骄慢不得,老子都不敢,你敢!孔夫子在《论语》中也讲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何为君子?这里有三个标准,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不敢骄慢。为人谦虚不骄慢, 这是世间圣贤共同遵循的。所以,佛说,骄慢,或增长骄慢,尚且不是世间人所适宜、所鼓励的。“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出家入道之人”,出家入佛道修行人,为了解脱生死痛苦烦恼,“自降其身”,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而为乞丐,不应该有骄慢。为什么出家人要饭当乞丐?是为了降低身份,为了去除贪心,也是为了消除骄慢。佛在世时,出家人中,有许多是王族出身,也有许多是婆罗门等贵族出身。他们为了解脱,为了修行,统统降低身份,变贵族身份成乞丐身份。要饭当乞丐,这在当时社会应该是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身份当然低。看来,出家人特意降低身份,其中有一重要意义那就是为了消除骄慢。

  比丘托钵乞食,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留这一传统。中国僧人早已是从事劳动生产,自给自养,以免招来社会讥谦。中国僧人自力更生,自起伙食,但“为解脱故”,一样戒除骄慢。戒除骄慢的精神没有变。

  出家为解脱故,不敢傲慢。不要说不如对方不能傲慢,就是证得果位也不敢傲慢。《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能不能想“我证得须陀洹果”吗?你看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须菩提言:“不也!”不这样想。虽然,证得须陀洹果,但从不执著。正因为没有执著,因而不标榜不骄慢。

  我慢是慢之根本,断我慢则除一切慢。

   四、我不敢轻慢

  佛陀舍弃王位出家,托钵乞食,“自降其身”,自动放弃社会最高阶层的太子身份,当“乞士”比丘,身份比平民还要低,放低身段,这其中一个意义就是为了去除骄慢。我是比丘,我不敢轻慢。

  佛教徒都知道拜佛,也都有拜佛的经验,而大多数佛徒每天都有拜佛的常课,更有佛徒以拜佛为修行功课。至于为什么要拜佛?拜佛人常说,“那是消业培福开智慧”的法门。其实,拜佛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去除骄慢。

  拜佛,我用我吃饭用的手去接对方走路的脚板,我俯低我尊贵的高高在上的头抵触到地上拜你,用这种方式就是形象地告诉拜者要去除我慢。这是最典型的谦卑。拜佛礼佛,天天拜佛礼佛,恭敬虔诚得不得了,但是心中骄慢有没有减少?心中骄慢有没有消除?这不得不引起反思!否则,就是被莲池大师说中了:“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通过礼佛,这便是一堂“除傲慢”的品德教育课。在佛教中每尊塑像每样法具每种仪规,那都是一种教育。

  说起“我不敢轻慢”,让我们想起了佛教中在这方面最典范的一位人物,那便是《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在《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佛说,在“乃往古昔”,威音王如来时代的像法期间,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这位常不轻比丘,后来成佛了,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在《法华经》中,我们得知这与常不轻比丘的修行有关系。常不轻比丘修什么法门?这从他的名号中就告诉了我们一切。

  他“以何因缘,名常不轻?”佛告诉我们,“时有四众,计著于法。”当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人等“计著于法”,理论多于实践,或光有理论没有真修,沉迷于纸上谈兵滔滔空谈。而他呢!凡遇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并且说“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为什么呢?常不轻说,“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他不仅这样,还前往各地向以上四众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常不轻比丘用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们,但是,许多人便不领情,还以为他神经有病。还有人骂他“白痴无智”。而常不轻比丘,遭受如此恶言羞辱,心仍“不生嗔恚”,更加礼拜赞叹对方。更有甚者,“或以杖木瓦石”打他,他虽然远走躲避,但犹高声唱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都能作佛。”就因为这样,他被“号之为常不轻”!释迦佛祖的前身是这样修行的。

  经中特别讲到,常不轻菩萨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赞叹”,“常作是言:我不敢轻视汝等”,修谦恭法门,更大力宣扬“谦虚不傲慢”、“恭敬赞叹他人”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最终修成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称常不轻为菩萨比丘呢?因为他虽是比丘,但他所作所为是菩萨行。

  当时,那些打骂轻视常不轻比丘的傲慢人们结果怎么样呢?《法华经》中,佛告诉我们:他们中有些人后来受感动“信伏随从”,也开始谦虚不傲慢,加入了这个修行行列,最终也一一成佛;而那些不思悔改,“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己,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而成无上菩提。为何这些傲慢的人们最终也能成佛呢?因为:第一,他们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人等,虽有傲慢,但读诵经文有些善根;第二,常不轻比丘礼拜赞叹他们的同时还趁机为他们讲述《法华经》。虽然,这些傲慢的四众人最终也成佛,但是,因傲慢而遭受了“二百亿劫”“千劫”的漫长的“大苦恼”。傲慢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不敢轻视汝!”智参禅师对一位名为雷卒的乞丐说。雷卒是乞丐,是一个到处流浪的孤老乞丐,70多岁了还挑着破旧被褥床垫衣服到处流浪乞食,很是可怜。他每到这一地区乞讨,便住宿福建兴庆寺,一年要来好几趟。寺中各位都对他很客气。一日,寺主智参禅师又将好饭好菜款待他,他嫌饭菜来迟了,发起脾气,他脾气很怪,禅师说:“我们还未用餐。”又说:“你息怒,我不敢轻视汝!汝是佛!”佛经中说的“常不轻比丘”,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在效法,智参禅师就是一位。人们都说佛法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其实,只要人们用心乐意去作还是可以在现实人生中展现佛法意境。

  下级对上级,自然谦卑。上级对下级,也需要谦卑。乞者对施者,自然谦卑。施者对乞者,更要谦卑。否则,付出很多,帮助人很多,也许到头来是“好事变坏了”。以傲慢心作好事是结不出清净果实的。

  

  

《《佛遗教经讲解》戒骄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