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獲得對方的寬恕,就可以消弭對方報複之心,化敵爲友。犯了罪業也是這樣,只要我們至誠忏悔,認真思過,改過自新,依個人忏悔力度,就可以不同程度改變業力,乃至徹底消除都有可能。
業的生命力,非常之頑強,佛經形容它“縱經百千億劫亦不亡”。在因緣際遇時,業即成爲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對不差。爲何通過忏悔可以讓業力改變呢?因爲業因成爲果報,還需要因緣條件這個過程。現在,我們至誠忏悔,真心改過,強力自新,不更再造,就好比植物種子,失去了其得以生長的土壤、水分、陽光等因緣條件,自然就無法生根發芽。如果這種忏悔方法得當,並持續猛烈精進,善業能量巨增,勢必減弱業種子活力,甚至使業力喪失生命力。
業的理論,還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樣的不幸遭遇,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結果。我們要勇敢面對,完全承擔,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慚形穢,自暴自棄。否則,只有讓事情更加糟糕,將難有重見光明之時。我們只要忏悔改過,精進向善,修習福慧,吃完自種的苦瓜,西瓜的甜蜜果報就將到來。
(叁)報障。業的行爲,成爲巨大潛力的種子,就被自動儲存在自己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不是他人爲你記錄和保管。業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成爲果報。業,又稱業因;報,即果報、報應。《華嚴經》說,“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說的就是這種業與報的因果關系。
佛給我們講,整個法界總共有十大果報:造十惡業者,就自取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果報;修下品十善者得阿修羅果報;修中品十善者投生人間做人;修上品十善者得生天界果報;修四聖谛法者證阿羅漢果位;修十二因緣者證緣覺果位;修四攝六度者成菩薩果;六度萬行圓滿者則成佛果。除佛的果報外,其他九界果報都有障礙,當然,界別越高障礙越少,界別越低障礙越多。
餓鬼果報,由貪心而來。有人貪心,這就投生爲鬼,爲無福無力的餓鬼。餓鬼,頭發蓬亂,容顔枯瘦,面貌恐怖,咽喉如針,腹大如山,口噴火焰,極不容易找到飲食,縱然找到飲食,于進口時,食物即化成火焰,不敢觸碰,所以,常年遭受饑餓苦逼。
地獄果報從嗔心中來。嗔心,是通往地獄之路。嗔心保送你下地獄。畜生果報從愚癡而來。愚癡,墮落畜生。你投生爲蚊子,能飛,好玩吧?人人喊打叫殺,肚子餓了,飛到人胳膊那裏吃點血,就是吃飯,好危險,冒生命危險吃飯。啪!一聲響,一條生命便結束了。每吃一餐飯,都要冒一次生命危險。吃一餐飯都是這樣的不容易。這說的是蚊子的果報。我們不想以蚊子那種形體和那種冒險方式求生,那就要讀聖賢書,廣學智慧。
我們現在從事的職業,所經曆的遭遇,等等,綜合起來就是我們個人的果報。做人在六道中還算不錯,但是,人生也確確實實充滿苦惱障礙。最普遍的,我們都會經曆到的痛苦,歸納起來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離別苦,怨憎相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是指衆苦交集。我們何只八苦?坦白說人生實在是無量苦惱。我們從生到現在幾十年,幾十年的經曆告訴我們就是這個事實,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苦惱,克服一個苦惱,又來一個新的苦惱,住深山裏的老百姓很苦惱,住城裏的人們也很苦惱,住落後國家很苦惱,住發達國家的民衆也很苦惱,沒錢苦惱,有錢人家更苦惱……,人生苦惱,不可抗拒的障礙,無窮無盡。
果報,就是我們過去生中所作所爲的結果。我們每一個生命,不是從今生生下來那時才開始有的,是無始以來生生死死連續到今生的。這一期生命,只是我們無數次生命流轉中的一個過程。現在,我們在遭報這個果報的同時,身口意業又起現行,造諸惡業,將來又招感惡果報。惡因成惡果,惡果又惡業,生命的痛苦連續就是這樣形成。
我們衆生每作一件善惡事都會招感到與其相應的善惡果報,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原理。雖然,因果報應原理,基本上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准確,但由于業的造作動機千差萬別,時地不同,程度不同,以及事後態度不同,彌補方法不同,因此,因果報應自然盤根錯節,錯綜複雜,是故不可以單純以A判斷A。
由于,業因的大小程度和因緣成熟過程的差異,所以,佛經中指出,果報的出現有現報、生報、後報和不定報四種狀況。什麼是現報?就是所造業因現生受報。所造業因,來生受報,這稱生報。所造業因,幾生後,或幾十生後,乃至百千生後才受報,此謂後報。不定報,是說受報時間和果報形式,皆不能確定。用現在的話講,是說其中有變化的可能。
我們還經常聽到有人有這樣的疑問:有的人作奸犯科,可是日子過得很滋潤;有人修善積德,可是卻處處周折,沒好報應。這是什麼道理?當年,佛陀也曾經爲阿難解釋了這個問題。佛陀解說:“今世爲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己熟也。今世爲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己熟也。熟處先受報。”原來,因果報應原理,貫穿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佛經講,過去世,是指前一世,或前幾世或更早。爲善者得惡報,是因爲他爲惡在先,過去作奸犯科,現在這個業因成熟,所以現在遭受苦報。現在他爲善,善業還未成熟,等善業成熟了,就受善報。爲惡者得善報,是因爲他爲善在先,善業成熟,目前正享受榮華富貴。等惡業成熟了,接待他的就是讓他喊爹叫娘的惡報。這就好比,他先種了西瓜,現在正在享用西瓜。在享用西瓜的同時,他種下苦瓜,苦瓜種子才剛剛下種,還沒有生根吐芽,所以他得意享用西瓜甜蜜蜜,但是,快樂時也正是痛苦之萌芽,成功也正是墮落之開始。等到苦瓜種子長出苦瓜了,苦果就來臨了,就開始過苦瓜日子了。這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沒到,時間一到,一切皆報的道理。《涅槃經》中的:“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但是,佛教強調,通過現在的“業行爲”可以改變因果,締造未來的果報。比如,你現在有貧窮果報,你現在開始好好忏悔,同時修布施、守法、忍耐、技能、智慧,奮發努力,就會改變貧窮狀況。你現在是凡夫,但是你願意從現在開始依教如法精進修持,當來必定成佛,徹底改變凡夫命運。佛之所以在諸經中不厭其煩地闡述因果道理,其一是要你明白因果;其二是要你去改變惡的因果,修習善的因果。
基于上述,我認爲,佛教的因果理論不是宿命論,而是命運自主論。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的主宰者就是自己。
二、忏悔是人格的淨化劑
忏,是梵語忏摩(ksama)的略稱,有“容忍”“寬恕”“謝罪”的含義。我犯了對不起你的事,請你容忍我的過錯。要你容忍,這講得非常形象而有人性。用中國話講是,請求你原諒,這就是忏的意思。悔,梵語“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意爲自己坦白罪狀。坦白罪狀的形式,可以對他人,對諸佛菩薩,也可以對自己坦白認錯。梵語漢文合稱而成“忏悔”,意思就是“請原諒!我錯了!”這是根據義淨法師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的注釋。忏悔,在佛教著述中還有其他不同解釋,但一般以義淨的注釋合符原意。在諸多不同解釋中,而又以“忏,即忏除往昔罪業;悔,即悔不再犯”的解釋,較受教界推崇與應用。這已是有中國血統的忏悔意含。《壇經》忏悔品中說:“忏其前愆……永不複起……悔其後過……更不複作。”是一個標准的注解。
佛陀在世時,僧人有過失,釋尊教令忏悔,忏悔就開始運用。忏悔的時間,有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定期忏悔,如僧團每半月舉行一次的布薩大會,每年結夏自恣日的檢討與檢舉大會等。佛教傳入中國後,忏悔除仍保留布薩、安居自恣外,更發展形成一套忏悔罪業的儀規和修習止觀的行法。忏罪儀規,就是包括我們都非常熟悉的禮忏,現在很流行。
禮忏,就是禮拜與忏悔的略稱,也稱作拜忏。依書中儀規而修,又稱修忏。忏法,就是通過禮拜諸佛、菩薩,或也間插讀誦悔過的經文,目的在于忏悔所造罪業。它是高僧大德依佛典經義編撰而成,已成爲佛教中一種重要的修行法門。
我國忏法儀規,在東晉時就開始,經南北朝推行,至隋、唐已廣泛流行,到宋代達到全盛時期。自梁代至今,有《涅槃忏啓》、《六根忏法》、《梁皇寶忏》、《法華叁昧忏儀》、《慈悲水忏》、《大悲忏》等等。忏法中有唱有誦,有拜有跪,熱鬧隆重,深受歡迎。
忏悔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各宗各派的共修法門,但並非佛教所特有的修持方式。許多宗教也有忏悔的作法,就是社會教育也很重視“認錯”、“悔改”的積極意義。佛教的忏悔與其他宗教的忏悔也有不同。比如天主教向上帝忏悔,祈求主的慈愛,罪就沒有了。佛教的忏悔,關鍵在以“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四十二章經》)自己明白錯誤,坦誠悔過,改惡爲善,更不再犯,罪才能消滅。《金光明經》中也教令我等:“過去諸惡,今悉忏悔;現所作罪,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如是念念忏悔,念念滅罪。有時,我們也可以借助忏法修忏,效果顯著。
忏悔,是人格的淨化劑。“噢!這食物不衛生不能吃。吃了會生病。”“啊!這衣服太邋遢了,穿著不禮貌,對身體健康也不好。”我們都知道食物要衛生,穿著的衣服要整潔,居住環境要清潔美化,但是,卻很少注意到我們的內心,很少去審察我們的身、口、意行爲是否清潔衛生健康?A對B說,“你嘴很臭!”B說,“我刷牙呀!又吃口香糖呀!怎麼會臭?”完全搞錯因果。人家說你嘴臭,是說你剛才傳播是非話,這叫嘴臭。你大聲說話,隨地吐啖,按這個邏輯,…
《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