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P2

  ..续本文上一页获得对方的宽恕,就可以消弭对方报复之心,化敌为友。犯了罪业也是这样,只要我们至诚忏悔,认真思过,改过自新,依个人忏悔力度,就可以不同程度改变业力,乃至彻底消除都有可能。

   业的生命力,非常之顽强,佛经形容它“纵经百千亿劫亦不亡”。在因缘际遇时,业即成为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绝对不差。为何通过忏悔可以让业力改变呢?因为业因成为果报,还需要因缘条件这个过程。现在,我们至诚忏悔,真心改过,强力自新,不更再造,就好比植物种子,失去了其得以生长的土壤、水分、阳光等因缘条件,自然就无法生根发芽。如果这种忏悔方法得当,并持续猛烈精进,善业能量巨增,势必减弱业种子活力,甚至使业力丧失生命力。

   业的理论,还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这样的不幸遭遇,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结果。我们要勇敢面对,完全承担,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否则,只有让事情更加糟糕,将难有重见光明之时。我们只要忏悔改过,精进向善,修习福慧,吃完自种的苦瓜,西瓜的甜蜜果报就将到来。

  (三)报障。业的行为,成为巨大潜力的种子,就被自动储存在自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不是他人为你记录和保管。业种子,待因缘成熟,就成为果报。业,又称业因;报,即果报、报应。《华严经》说,“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说的就是这种业与报的因果关系。

   佛给我们讲,整个法界总共有十大果报:造十恶业者,就自取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果报;修下品十善者得阿修罗果报;修中品十善者投生人间做人;修上品十善者得生天界果报;修四圣谛法者证阿罗汉果位;修十二因缘者证缘觉果位;修四摄六度者成菩萨果;六度万行圆满者则成佛果。除佛的果报外,其他九界果报都有障碍,当然,界别越高障碍越少,界别越低障碍越多。

   饿鬼果报,由贪心而来。有人贪心,这就投生为鬼,为无福无力的饿鬼。饿鬼,头发蓬乱,容颜枯瘦,面貌恐怖,咽喉如针,腹大如山,口喷火焰,极不容易找到饮食,纵然找到饮食,于进口时,食物即化成火焰,不敢触碰,所以,常年遭受饥饿苦逼。

   地狱果报从嗔心中来。嗔心,是通往地狱之路。嗔心保送你下地狱。畜生果报从愚痴而来。愚痴,堕落畜生。你投生为蚊子,能飞,好玩吧?人人喊打叫杀,肚子饿了,飞到人胳膊那里吃点血,就是吃饭,好危险,冒生命危险吃饭。啪!一声响,一条生命便结束了。每吃一餐饭,都要冒一次生命危险。吃一餐饭都是这样的不容易。这说的是蚊子的果报。我们不想以蚊子那种形体和那种冒险方式求生,那就要读圣贤书,广学智慧。

   我们现在从事的职业,所经历的遭遇,等等,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个人的果报。做人在六道中还算不错,但是,人生也确确实实充满苦恼障碍。最普遍的,我们都会经历到的痛苦,归纳起来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离别苦,怨憎相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是指众苦交集。我们何只八苦?坦白说人生实在是无量苦恼。我们从生到现在几十年,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就是这个事实,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苦恼,克服一个苦恼,又来一个新的苦恼,住深山里的老百姓很苦恼,住城里的人们也很苦恼,住落后国家很苦恼,住发达国家的民众也很苦恼,没钱苦恼,有钱人家更苦恼……,人生苦恼,不可抗拒的障碍,无穷无尽。

   果报,就是我们过去生中所作所为的结果。我们每一个生命,不是从今生生下来那时才开始有的,是无始以来生生死死连续到今生的。这一期生命,只是我们无数次生命流转中的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在遭报这个果报的同时,身口意业又起现行,造诸恶业,将来又招感恶果报。恶因成恶果,恶果又恶业,生命的痛苦连续就是这样形成。

   我们众生每作一件善恶事都会招感到与其相应的善恶果报,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原理。虽然,因果报应原理,基本上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准确,但由于业的造作动机千差万别,时地不同,程度不同,以及事后态度不同,弥补方法不同,因此,因果报应自然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是故不可以单纯以A判断A。

   由于,业因的大小程度和因缘成熟过程的差异,所以,佛经中指出,果报的出现有现报、生报、后报和不定报四种状况。什么是现报?就是所造业因现生受报。所造业因,来生受报,这称生报。所造业因,几生后,或几十生后,乃至百千生后才受报,此谓后报。不定报,是说受报时间和果报形式,皆不能确定。用现在的话讲,是说其中有变化的可能。

   我们还经常听到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有的人作奸犯科,可是日子过得很滋润;有人修善积德,可是却处处周折,没好报应。这是什么道理?当年,佛陀也曾经为阿难解释了这个问题。佛陀解说:“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己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己熟也。熟处先受报。”原来,因果报应原理,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经讲,过去世,是指前一世,或前几世或更早。为善者得恶报,是因为他为恶在先,过去作奸犯科,现在这个业因成熟,所以现在遭受苦报。现在他为善,善业还未成熟,等善业成熟了,就受善报。为恶者得善报,是因为他为善在先,善业成熟,目前正享受荣华富贵。等恶业成熟了,接待他的就是让他喊爹叫娘的恶报。这就好比,他先种了西瓜,现在正在享用西瓜。在享用西瓜的同时,他种下苦瓜,苦瓜种子才刚刚下种,还没有生根吐芽,所以他得意享用西瓜甜蜜蜜,但是,快乐时也正是痛苦之萌芽,成功也正是堕落之开始。等到苦瓜种子长出苦瓜了,苦果就来临了,就开始过苦瓜日子了。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没到,时间一到,一切皆报的道理。《涅槃经》中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但是,佛教强调,通过现在的“业行为”可以改变因果,缔造未来的果报。比如,你现在有贫穷果报,你现在开始好好忏悔,同时修布施、守法、忍耐、技能、智慧,奋发努力,就会改变贫穷状况。你现在是凡夫,但是你愿意从现在开始依教如法精进修持,当来必定成佛,彻底改变凡夫命运。佛之所以在诸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因果道理,其一是要你明白因果;其二是要你去改变恶的因果,修习善的因果。

   基于上述,我认为,佛教的因果理论不是宿命论,而是命运自主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的主宰者就是自己。

  二、忏悔是人格的净化剂

   忏,是梵语忏摩(ksama)的略称,有“容忍”“宽恕”“谢罪”的含义。我犯了对不起你的事,请你容忍我的过错。要你容忍,这讲得非常形象而有人性。用中国话讲是,请求你原谅,这就是忏的意思。悔,梵语“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意为自己坦白罪状。坦白罪状的形式,可以对他人,对诸佛菩萨,也可以对自己坦白认错。梵语汉文合称而成“忏悔”,意思就是“请原谅!我错了!”这是根据义净法师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的注释。忏悔,在佛教著述中还有其他不同解释,但一般以义净的注释合符原意。在诸多不同解释中,而又以“忏,即忏除往昔罪业;悔,即悔不再犯”的解释,较受教界推崇与应用。这已是有中国血统的忏悔意含。《坛经》忏悔品中说:“忏其前愆……永不复起……悔其后过……更不复作。”是一个标准的注解。

   佛陀在世时,僧人有过失,释尊教令忏悔,忏悔就开始运用。忏悔的时间,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忏悔,如僧团每半月举行一次的布萨大会,每年结夏自恣日的检讨与检举大会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忏悔除仍保留布萨、安居自恣外,更发展形成一套忏悔罪业的仪规和修习止观的行法。忏罪仪规,就是包括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礼忏,现在很流行。

   礼忏,就是礼拜与忏悔的略称,也称作拜忏。依书中仪规而修,又称修忏。忏法,就是通过礼拜诸佛、菩萨,或也间插读诵悔过的经文,目的在于忏悔所造罪业。它是高僧大德依佛典经义编撰而成,已成为佛教中一种重要的修行法门。

   我国忏法仪规,在东晋时就开始,经南北朝推行,至隋、唐已广泛流行,到宋代达到全盛时期。自梁代至今,有《涅槃忏启》、《六根忏法》、《梁皇宝忏》、《法华三昧忏仪》、《慈悲水忏》、《大悲忏》等等。忏法中有唱有诵,有拜有跪,热闹隆重,深受欢迎。

   忏悔是我们修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各宗各派的共修法门,但并非佛教所特有的修持方式。许多宗教也有忏悔的作法,就是社会教育也很重视“认错”、“悔改”的积极意义。佛教的忏悔与其他宗教的忏悔也有不同。比如天主教向上帝忏悔,祈求主的慈爱,罪就没有了。佛教的忏悔,关键在以“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四十二章经》)自己明白错误,坦诚悔过,改恶为善,更不再犯,罪才能消灭。《金光明经》中也教令我等:“过去诸恶,今悉忏悔;现所作罪,诚心发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如是念念忏悔,念念灭罪。有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忏法修忏,效果显著。

   忏悔,是人格的净化剂。“噢!这食物不卫生不能吃。吃了会生病。”“啊!这衣服太邋遢了,穿着不礼貌,对身体健康也不好。”我们都知道食物要卫生,穿着的衣服要整洁,居住环境要清洁美化,但是,却很少注意到我们的内心,很少去审察我们的身、口、意行为是否清洁卫生健康?A对B说,“你嘴很臭!”B说,“我刷牙呀!又吃口香糖呀!怎么会臭?”完全搞错因果。人家说你嘴臭,是说你刚才传播是非话,这叫嘴臭。你大声说话,随地吐啖,按这个逻辑,…

《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有钱之后……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