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六千之多,是近世通行忏法中篇幅最多的忏本。忏文在每一章節後都有禮佛求忏。修忏者,一般以七天時間禮誦圓滿。依《慈悲道場忏法記》說,梁皇忏,乃南朝梁武帝爲超度郗氏皇後,召集高僧大德“搜索佛經,錄其名號”編撰而成。
第一卷大意
寶忏題名慈悲
寶忏全名“慈悲梁皇寶忏”。因何題名慈悲?忏文開卷第一句就是:“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作者因作夢感應彌勒菩薩慈悲精神,所以就以慈悲題名。我們也有作夢,作夢金銀財寶滿天飛舞,很興奮很緊張,醒來什麼都沒有,很沮喪。這是平常窮困怕了,想錢想太多的原故。你看人家發夢都感應到彌勒菩薩慈悲精神,這是平常思念佛菩薩、舉心動念慈悲的結果。彌勒,本身就有“慈”的意含。彌勒,意譯慈氏,是一個姓氏。又這位菩薩是以佛四無量心中的“慈”爲首而利益衆生,所以在佛教中被尊爲“大慈”的象征。觀音菩薩是“大悲”的象征。在本忏拜佛號中,第一拜是彌勒佛,最後一拜是觀音菩薩,寓意慈悲。這是本忏特色,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其次,題名慈悲,則是爲了“守護叁寶,令魔隱蔽,摧伏自大,”令種善根,遠離執著,回小向大等六大意義。慈悲與守護叁寶有什麼關系?關系重大。你身爲佛教徒,如果你心狠手毒,沒有慈悲,這就破壞到叁寶形象,影響到佛教的傳播。所以說,慈悲能守護叁寶。慈悲與自大也有關系。沒有慈悲心,自然自高自大。有慈悲心,“摧伏自大”。衆生沒有善根,我們要幫助他種善根;已經種植善根,我們要幫助他增長善根,這也需要慈悲。衆生深陷見坑,執著貪婪,我們要幫助他走出見坑,舍棄執著,這也需要慈悲。衆生得“小法”而起樂執,滿足自喜,我們要慈悲幫助他回小向大,更上一層樓,修行大乘法,追求更高目標。拜了幾拜佛,聽了幾句佛法,就覺得自己了得。錯!離阿羅漢果還很遙遠。證得阿羅漢果,就以爲到了涅槃城。錯!那只是到了“化城”中途休息站,離佛果還很遙遠。還需努力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利益衆生,繼續修行。忏文說,有十二大因緣,故發慈悲心。
再者,忏文說:“慈悲,諸善中王,一切衆生所歸依處。”慈悲心,爲一切善之最。《觀無量壽佛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心是慈悲心,慈悲心即佛心。構建實踐慈悲心,就是走向成佛之路。一談起慈悲,大多數人都習慣地評論他人是否慈悲?很自然地質疑他人怎樣不夠慈悲,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慈悲心如何?慈悲是衆生之所樂意談論的話題,是衆生之所崇敬向往的,當然,自然也是一切衆生之所歸依處。歸依慈悲,就是歸依佛。
歸依叁寶第一
這部分,主要講述“世間無常苦痛”、“叁寶功德難量”、“一心歸信求脫”等。世間萬事萬物,都處在刹那遷流變化之中,沒有一物是永久不變。例如,人“少壯必衰”,然後“皆當歸死”,沒有一人能逃脫這個規律。勞碌奔命爲我計,無常來到業隨去,輪回痛苦自受罪,妻兒享樂忘了你。又,天災人禍頻繁,人生煩惱無量,種種痛苦無法解脫。世間無常苦痛,唯有歸依叁寶,才有解脫的希望。
叁寶功德難思難量,不可思議,但最簡單地說,依忏文說法,就是叁寶慈悲。叁寶“念一切衆生,猶如一子”;“慈念衆生,過于父母”;“代諸衆生,受無量苦”;教化利益衆生離苦得樂,得成佛道。然而,衆生缺乏智慧,沒有信心。“我不信叁寶!”自以爲思想很先進。但按忏文的話講,這類人沒有智慧。衆生應當發起歸依叁寶的信心。我們知道求學也好,從事職業也好,首先都必須建立對這個學業的信心。對這個學問沒有信心,必然無法深入,當然也不可能取得成就。學佛更看重這個信字。所謂“入佛法海,信爲根本”。對真理不信,在佛家看來,這不僅是沒有智慧,更是罪惡。忏文說,“不信之罪,衆罪之上。”不信佛法,永遠成不了佛,永遠不得解脫。佛法,泛指一切真理。這個“不信罪”當然嚴重。大衆“無複疑想”,你還有什麼好猶豫懷疑的呢?趕緊生起信心吧,歸依叁寶,“不複退轉”。
斷疑第二
人們對某事有疑問,這很正常。但是,許多宗教都是不允許信徒對教主教義有懷疑的。信者得救,絕對不疑。這方面,佛教則是例外。佛教允許教徒公開討論評議教義,甚至鼓勵信衆存疑,不要迷信。在《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中:“佛告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佛陀告訴難陀,你不要盲目相信我的教義。你可以對我的法質疑,可以通過缜密思考後才相信。後世禅者更提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疑,不疑者不悟”的佛教治學理念。
學修佛法有疑問,說明有用心。有疑問,進一步求解,才有進步。本章就是針對人們對學佛的一些疑點予以解釋。比如,清廉之士,應該招感富足果報,可現在卻是貧苦;貪盜之人,應招來困苦,可如今卻是財物豐饒。這是因爲過去因果的關系。因果貫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這個,我們在上面講過。還有,爲什麼衆生癡迷顛倒?這是由于衆生無始以來無明惑故。還有,人們“不信叁界是苦,叁界外是樂”。其實,人世間苦多樂少,吃了多少苦才結出一點樂,且每件樂事都有可能成爲苦因,人生痛苦無量。還有,有些人見他人行善修福,不但不跟進,還阻礙他人行善,這罪業重大。忏文通過先舉疑點,接著解說,希望大衆明白後,“當依佛語,如教修行”。
忏悔第叁
本章節中,講到行者首先要明白一切聖人都是從“不作衆惡,勤行善業”中出生;然後,行者向佛一一披露忏悔。首先發露,無始以來,由于貪嗔癡,造諸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慚愧忏悔;其次,無始以來,由于身口意,自作十惡,教他作十惡,贊歎十惡,所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慚愧忏悔;再者,由于六根,追逐六塵,依六識作用,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日慚愧忏悔;再者,無始以來,依身口意,常行不平等,只知我有身,不知他亦有身,只知我苦,不知他亦有苦,只知我樂,不管他人快樂,只管我求解脫,不管他求解脫,起諸罪業,無量無邊,今日忏悔;接著,無始以來,由于心意顛倒,見解顛倒,離善知識,近惡知識,“建驕慢幢,張愚癡帆,隨無明流,入生死海”,造作罪業,無量無邊,今日忏悔,等等。向佛坦誠忏悔,一切業垢,畢竟清淨,發菩提心,願同菩薩,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第二卷大意
罪業忏悔後,緊接著就應該發心,否則,必然惡業再起,苦難重演。本卷講述發心,其內容包括叁個層次:一、發菩提心;二、發願心;叁、發回向心。
發菩提心第四
我們求做億萬富翁,求當總統,乃至求上天堂,這些用心,雖然是積極,但都是凡夫心,都是搞六道輪回。出離六道,了脫生死,這就要有出離心。行菩薩行,成佛道果,這需要菩提心。發菩提心者,已列菩薩位,佛果指日可成。是故,沒有菩提心,則不可成佛。衆生執著于功德,有利于我的事,我就樂意作。說到功德,發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忏文說:“假使曆劫修無量福,乃至今生備行余善,不及發心萬分之一(功德)。”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也就是菩薩心。
忏文告誡我等:我今于叁寶前,不生人天心,不起聲聞辟支佛心,唯發菩提心,不舍諸苦,度脫衆生,“行菩薩道,誓不退轉…衆生不得佛,誓不先取正覺。”這就是菩薩心。
發願第五
利益衆生,取證佛道的菩提心,是菩薩道的根本。接著菩提心還應該有更具體的實踐內容,這就是這裏所說的願。願,就是理想,這裏總共有二十大願。前十願,文字比較簡潔,內容比較具體;後十願文字較多,內容較繁雜。今列前十願于下:
一、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二、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事無量無邊諸佛。供養衆具,皆悉滿足。
叁、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護持大乘方等諸經。供養衆具,皆悉滿足。
四、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菩薩。供養衆具,皆悉滿足。
五、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賢聖。供養衆具,皆悉滿足。
六、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報覆蔭慈恩。有所奉給,隨心滿足。
七、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和尚阿阇黎。所應供養,隨念滿足。
八、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大力國王,共興叁寶,使不斷絕。
九、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莊嚴諸佛國土,無有叁惡八難之苦。
十、我等從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四無礙智,六神通力,恒得現前,常不忘失,以此教化一切衆生。
發回向心第六
回向?就是說,自己所修的功德將作什麼用途?比如,我現在賺了十塊錢,我將用這十塊錢作什麼用途呢?是買面包?還是買大米?確定買面包,這就是回向。忏文要求我們:我今所有一切善業,統統回向一切衆生,發起菩提道心,成就無上佛果。菩提心,願心,回向心,說則有叁,實叁而一,一菩提心是。
第叁卷大意
本卷,主要講述衆生界的種種果報,尤其對人道、地獄道的果報與業因有詳細舉例。天、人、阿修羅稱叁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稱叁惡道,合稱六道,亦名六趣。
顯果報第七(上)
衆生,由于沈迷生死苦海,不知解脫,所以輪回不息。衆生造作惡業,則受畜生餓鬼地獄叁途果報。叁途痛苦逼迫,長劫沈淪,苦惱無盡。衆生由于修諸善業,因而感招善道。然而,榮華叁更夢,生命如朝露,一生顛簸苦惱,營營業業,又造下罪惡,一期壽盡,又輪轉惡趣,受無量苦。叁界諸天雖樂,但福報享盡…
《梁皇寶忏 慈悲道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