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万六千之多,是近世通行忏法中篇幅最多的忏本。忏文在每一章节后都有礼佛求忏。修忏者,一般以七天时间礼诵圆满。依《慈悲道场忏法记》说,梁皇忏,乃南朝梁武帝为超度郗氏皇后,召集高僧大德“搜索佛经,录其名号”编撰而成。
第一卷大意
宝忏题名慈悲
宝忏全名“慈悲梁皇宝忏”。因何题名慈悲?忏文开卷第一句就是:“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作者因作梦感应弥勒菩萨慈悲精神,所以就以慈悲题名。我们也有作梦,作梦金银财宝满天飞舞,很兴奋很紧张,醒来什么都没有,很沮丧。这是平常穷困怕了,想钱想太多的原故。你看人家发梦都感应到弥勒菩萨慈悲精神,这是平常思念佛菩萨、举心动念慈悲的结果。弥勒,本身就有“慈”的意含。弥勒,意译慈氏,是一个姓氏。又这位菩萨是以佛四无量心中的“慈”为首而利益众生,所以在佛教中被尊为“大慈”的象征。观音菩萨是“大悲”的象征。在本忏拜佛号中,第一拜是弥勒佛,最后一拜是观音菩萨,寓意慈悲。这是本忏特色,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其次,题名慈悲,则是为了“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令种善根,远离执著,回小向大等六大意义。慈悲与守护三宝有什么关系?关系重大。你身为佛教徒,如果你心狠手毒,没有慈悲,这就破坏到三宝形象,影响到佛教的传播。所以说,慈悲能守护三宝。慈悲与自大也有关系。没有慈悲心,自然自高自大。有慈悲心,“摧伏自大”。众生没有善根,我们要帮助他种善根;已经种植善根,我们要帮助他增长善根,这也需要慈悲。众生深陷见坑,执著贪婪,我们要帮助他走出见坑,舍弃执著,这也需要慈悲。众生得“小法”而起乐执,满足自喜,我们要慈悲帮助他回小向大,更上一层楼,修行大乘法,追求更高目标。拜了几拜佛,听了几句佛法,就觉得自己了得。错!离阿罗汉果还很遥远。证得阿罗汉果,就以为到了涅槃城。错!那只是到了“化城”中途休息站,离佛果还很遥远。还需努力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继续修行。忏文说,有十二大因缘,故发慈悲心。
再者,忏文说:“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慈悲心,为一切善之最。《观无量寿佛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佛心是慈悲心,慈悲心即佛心。构建实践慈悲心,就是走向成佛之路。一谈起慈悲,大多数人都习惯地评论他人是否慈悲?很自然地质疑他人怎样不够慈悲,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慈悲心如何?慈悲是众生之所乐意谈论的话题,是众生之所崇敬向往的,当然,自然也是一切众生之所归依处。归依慈悲,就是归依佛。
归依三宝第一
这部分,主要讲述“世间无常苦痛”、“三宝功德难量”、“一心归信求脱”等。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刹那迁流变化之中,没有一物是永久不变。例如,人“少壮必衰”,然后“皆当归死”,没有一人能逃脱这个规律。劳碌奔命为我计,无常来到业随去,轮回痛苦自受罪,妻儿享乐忘了你。又,天灾人祸频繁,人生烦恼无量,种种痛苦无法解脱。世间无常苦痛,唯有归依三宝,才有解脱的希望。
三宝功德难思难量,不可思议,但最简单地说,依忏文说法,就是三宝慈悲。三宝“念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慈念众生,过于父母”;“代诸众生,受无量苦”;教化利益众生离苦得乐,得成佛道。然而,众生缺乏智慧,没有信心。“我不信三宝!”自以为思想很先进。但按忏文的话讲,这类人没有智慧。众生应当发起归依三宝的信心。我们知道求学也好,从事职业也好,首先都必须建立对这个学业的信心。对这个学问没有信心,必然无法深入,当然也不可能取得成就。学佛更看重这个信字。所谓“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对真理不信,在佛家看来,这不仅是没有智慧,更是罪恶。忏文说,“不信之罪,众罪之上。”不信佛法,永远成不了佛,永远不得解脱。佛法,泛指一切真理。这个“不信罪”当然严重。大众“无复疑想”,你还有什么好犹豫怀疑的呢?赶紧生起信心吧,归依三宝,“不复退转”。
断疑第二
人们对某事有疑问,这很正常。但是,许多宗教都是不允许信徒对教主教义有怀疑的。信者得救,绝对不疑。这方面,佛教则是例外。佛教允许教徒公开讨论评议教义,甚至鼓励信众存疑,不要迷信。在《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中:“佛告难陀,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佛陀告诉难陀,你不要盲目相信我的教义。你可以对我的法质疑,可以通过缜密思考后才相信。后世禅者更提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疑,不疑者不悟”的佛教治学理念。
学修佛法有疑问,说明有用心。有疑问,进一步求解,才有进步。本章就是针对人们对学佛的一些疑点予以解释。比如,清廉之士,应该招感富足果报,可现在却是贫苦;贪盗之人,应招来困苦,可如今却是财物丰饶。这是因为过去因果的关系。因果贯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我们在上面讲过。还有,为什么众生痴迷颠倒?这是由于众生无始以来无明惑故。还有,人们“不信三界是苦,三界外是乐”。其实,人世间苦多乐少,吃了多少苦才结出一点乐,且每件乐事都有可能成为苦因,人生痛苦无量。还有,有些人见他人行善修福,不但不跟进,还阻碍他人行善,这罪业重大。忏文通过先举疑点,接着解说,希望大众明白后,“当依佛语,如教修行”。
忏悔第三
本章节中,讲到行者首先要明白一切圣人都是从“不作众恶,勤行善业”中出生;然后,行者向佛一一披露忏悔。首先发露,无始以来,由于贪嗔痴,造诸罪恶,无量无边,今日惭愧忏悔;其次,无始以来,由于身口意,自作十恶,教他作十恶,赞叹十恶,所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惭愧忏悔;再者,由于六根,追逐六尘,依六识作用,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今日惭愧忏悔;再者,无始以来,依身口意,常行不平等,只知我有身,不知他亦有身,只知我苦,不知他亦有苦,只知我乐,不管他人快乐,只管我求解脱,不管他求解脱,起诸罪业,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接着,无始以来,由于心意颠倒,见解颠倒,离善知识,近恶知识,“建骄慢幢,张愚痴帆,随无明流,入生死海”,造作罪业,无量无边,今日忏悔,等等。向佛坦诚忏悔,一切业垢,毕竟清净,发菩提心,願同菩萨,永不退转,直至成佛。
第二卷大意
罪业忏悔后,紧接着就应该发心,否则,必然恶业再起,苦难重演。本卷讲述发心,其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发菩提心;二、发願心;三、发回向心。
发菩提心第四
我们求做亿万富翁,求当总统,乃至求上天堂,这些用心,虽然是积极,但都是凡夫心,都是搞六道轮回。出离六道,了脱生死,这就要有出离心。行菩萨行,成佛道果,这需要菩提心。发菩提心者,已列菩萨位,佛果指日可成。是故,没有菩提心,则不可成佛。众生执着于功德,有利于我的事,我就乐意作。说到功德,发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忏文说:“假使历劫修无量福,乃至今生备行余善,不及发心万分之一(功德)。”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也就是菩萨心。
忏文告诫我等:我今于三宝前,不生人天心,不起声闻辟支佛心,唯发菩提心,不舍诸苦,度脱众生,“行菩萨道,誓不退转…众生不得佛,誓不先取正觉。”这就是菩萨心。
发願第五
利益众生,取证佛道的菩提心,是菩萨道的根本。接着菩提心还应该有更具体的实践内容,这就是这里所说的願。願,就是理想,这里总共有二十大願。前十願,文字比较简洁,内容比较具体;后十願文字较多,内容较繁杂。今列前十願于下:
一、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
二、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事无量无边诸佛。供养众具,皆悉满足。
三、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护持大乘方等诸经。供养众具,皆悉满足。
四、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十方无量无边菩萨。供养众具,皆悉满足。
五、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十方无量无边贤圣。供养众具,皆悉满足。
六、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报覆荫慈恩。有所奉给,随心满足。
七、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值和尚阿阇黎。所应供养,随念满足。
八、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值大力国王,共兴三宝,使不断绝。
九、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庄严诸佛国土,无有三恶八难之苦。
十、我等从今日起,願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四无碍智,六神通力,恒得现前,常不忘失,以此教化一切众生。
发回向心第六
回向?就是说,自己所修的功德将作什么用途?比如,我现在赚了十块钱,我将用这十块钱作什么用途呢?是买面包?还是买大米?确定买面包,这就是回向。忏文要求我们:我今所有一切善业,统统回向一切众生,发起菩提道心,成就无上佛果。菩提心,願心,回向心,说则有三,实三而一,一菩提心是。
第三卷大意
本卷,主要讲述众生界的种种果报,尤其对人道、地狱道的果报与业因有详细举例。天、人、阿修罗称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称三恶道,合称六道,亦名六趣。
显果报第七(上)
众生,由于沉迷生死苦海,不知解脱,所以轮回不息。众生造作恶业,则受畜生饿鬼地狱三途果报。三途痛苦逼迫,长劫沉沦,苦恼无尽。众生由于修诸善业,因而感招善道。然而,荣华三更梦,生命如朝露,一生颠簸苦恼,营营业业,又造下罪恶,一期寿尽,又轮转恶趣,受无量苦。三界诸天虽乐,但福报享尽…
《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